防治葡萄黑痘病要善抓“时机”
这几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有增无减,在葡萄生产中,葡萄黑豆病几乎年年发生,该病名副其实地成为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进入6~7月,随着高温多雨天气的到来,该病更容易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控制,将对葡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是葡萄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危害部位有一个特点,一般只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位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以叶片、叶脉、穗轴、果实危害最重。
叶片受害,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
叶脉受害,开始叶脉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叶脉被害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
穗轴受害,可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患病能造成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
果实受害,初在绿的果实上可见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直径可达2~5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黏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黑痘病的流行,与降雨和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尤以进入春季及初夏(4~6月)天气,雨水比较勤,且一般连续降雨天气,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多雨、高湿,又造成寄主幼嫩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
第一个防治时机,华南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华北地区一般在5月下旬;华东地区在4月的上中旬。黑痘病的发生时期因地区而异。在以上地区和他们所处的不同时间段,葡萄正开始萌动展叶,温度条件已达到病菌活动的范围,病害开始出现,所以,应抓住葡萄嫩绿组织刚刚形成,提前喷药防治。
第二个防治时机,就是6~7月,因为这时进入汛期,温度上升又快,经常有降雨、湿度加大,温度又高,植株嫩绿组织容易生长,各地区在这个时间段都是葡萄发生黑豆病的高峰期。所以6~7月必须把黑豆病控制住,防治葡萄早期落叶、烂果。
防治葡萄黑豆病不但要重视化学防治,还要重视科学施肥及日常的田间管理。具体做法是:
田间管理:平时搞好田间卫生,尽量减少菌源。尤其是合理的肥水管理。葡萄园定植前及每年采收后,都要开沟施足优质的有机肥料,保持强壮的树势。追肥应使用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全营养肥,避免单独、过量施用氮肥。平时应搞好雨后排水,防止果园积水。行间除草、摘梢、绑蔓等田间管理工作都要做得勤快及时,使园内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这些措施都利于培强植株的抗性,而不利于病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
化学防治:可用800倍的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于4月底至6月初,在葡萄开花前及谢花后要各喷1~2次;也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800~125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施2~6次,遇雨要及时补喷。
(张立宁 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