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军
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之后,玉米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
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将被“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取而代之。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近日表示,新机制将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行业库存。
“市场化收购”+“补贴”让玉米价格和收储政策走上市场化之路,这较当年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更加市场化。目前,相关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只是明确了玉米是由市场定价,对于种植户的补贴标准则并未透露。
对于新政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出现价格严重偏低,相关部门将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进行托底收购。不过,届时政策给出的玉米托底收购价,可能只能够弥补玉米种植户的种植成本。”
习银生认为,政策调整后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震荡,不过从长远来看,玉米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
新政落地
近年,我国粮食产品出现“三高”局面,产量、库存和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08~2014年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其中,东北产区面积增加35%,产量在全国的份额,由2008年的 39%,增加到2014年的43%。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国内玉米进入国家库存,国外玉米价格相对较低,进而压缩了国内玉米的需求空间。
农业部是参与制定玉米政策改革的重要部门之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表示,“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现象使玉米产业链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对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进行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政策调整后由市场决定玉米价格的走势,由市场调节资源的分配,通过这种机制来调节,进而使整个产业顺畅地运转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粮价政策改革不仅具备倒逼机制,而且在国内外宏观环境上,具备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全面启动改革的最佳时机。
2015年9月,玉米临时收购价格曾做出重大调整,从2014年的1.12元/斤降到1元/斤,收储价格降幅达10%。程国强表示,此次调低临储价格属于过渡性调整,虽然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但实际收储超过1亿吨,不仅没有减缓收储压力,反而使玉米库存总量超过2.5亿吨,超出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政策调整远未到位。
事实上,即将实施的“市场化收购”+“补贴”是玉米价格由企业和种植户共同来商定,双方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国家层面承担的应该是给玉米种植户按照一定的标准补贴,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为种植户营造良好的卖粮环境,也是为整个粮食产品价格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个先锋和示范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玉米新政实施的目的是让玉米政策向市场化之路加速迈进,甚至直接省去了此前大豆、棉花设定的“目标价格”,这也是对整个粮食收储政策的一个大胆尝试,目的是希望尽快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进而减少玉米总产量,尽早消化国家玉米库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春爱对《民生周刊》记者说:“当前玉米价格较高对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是很大的负担,不利于企业控制成本,而政策调整后由市场决定需求,那么玉米价格与市场价格接轨后,价格会有所回落,这有利于国内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良好无形中会拉动玉米的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目前最为关注的是在新的玉米收储政策实施后,国家最终能有多少补贴给到种植户手中?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表示,政策调整后将按照市场化收购,国家在此基础上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具体会给玉米种植户补贴多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习银生说:“也有一些决策者透露一些信息,补贴肯定会有,但是还是能保证玉米种植户有一定的收益。”
在采访中,有种植户担心,如果市场价格出现严重偏低,或者畸形发展该怎么办。
对此,习银生表示,在价格过低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会有干预措施,也就是保底价,会安排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托底收购,具体怎么操作并没有明确。不过,相关部门会有一套完整的预案。当市场价格影响整个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水平时,这种干预机制就有可能启动,如果市场上出现卖粮难问题,不排除国家再启动收购政策的可能。
去库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成为整个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玉米收储新政不仅牵涉上游玉米的种植调整,大范围波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且牵涉下游高库存的消解、中央财政负担的减压,以及国内饲料业、粮食加工产业的成本变动。
妥善解决好粮食临储库存问题,既是当前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重要保障,更是当务之急。新政策出台目的就是要调整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首要的就是要压缩一些玉米种植面积,这也是将玉米的供求关系理顺到一个趋于平衡的状态。降低国家库存、减轻财政压力,促进整个玉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农业部整合了35个亿,促进玉米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在非主产区,通过鼓励和补贴的方式让玉米种植户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为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提供一些补贴,通过这个政策促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生产结构的调整。而“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在“镰刀弯”地区是没有补贴的。
2015年农业部下发《“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计划下调目标是在1000万亩以上。可以看出,在调整玉米种植区域上,重点针对的是“镰刀弯”地区。“镰刀弯”具体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13个省份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在地图上形似镰刀,在过去的10年间,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最多,不过,该区域不属于玉米优势产区,玉米产量低而且破坏环境,所以国家计划缩减该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
政策调整后对市场的震动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政策改革迫在眉睫。“这个震动期对农民来讲确实也很难,种植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如果非玉米主产区不改革,那么粮食主产区种植户的收益是很小的。今年秋天,玉米价格还可能会降低,所以农民的收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镰刀弯地区这样的非玉米主产区,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习银生说。
高库存和粮价走低的处境大概需要多久能有所改观?习银生坦言:“今年的产量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国内的需求还是上不去。三四年的时间内很难扭转这个局面。我们仍然会面临供大于求的情况。这种情况要四五年之后才有可能缓解。”在习银生看来,这取决于好多因素,如国内需求、国际市场价格等因素。供大于求的关系,在5年之内难以有根本性扭转。
不过,习银生对政策调整表示很乐观,“首先,如果政策实施效果好,我们的玉米价格下降之后,可能会相应地减少玉米进口,增加对国内玉米的需求量;其次,通过政策调整能够使得国内玉米生产面积持续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或扭转;最后,国内玉米需求能够在政策调整后得到有效的促进。这样我们整个的玉米产业链就能很顺畅地运转起来。”习银生认为,玉米的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国家库存从高位状态有所下降,对国家缓解财政压力、理顺供求关系来讲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