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喆 晏艳阳
(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 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社会机制及政治机制的有效性评价
宋美喆1晏艳阳2
(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2. 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410079)
【摘要】基于1997-2013年我国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进一步考察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社会机制及政治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社会协同机制在我国尚未有效建立,但经济增长及城乡收入差距均会引起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财政支出的政治机制较为显著;三大类支出中,无论是从效率角度还是从公平角度来看,经济性财政支出和服务性财政支出均没有实现其职能,对应的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仅政治机制发挥了作用;社会性财政支出的三种机制均发挥了作用,并且其对经济增长的激励轨迹呈正U型。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机制;社会机制;政治机制
一、引言
实现高效率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追求的目标,但实际上“效率”和“公平”往往不可兼得,在很多情况之下,两者相互矛盾、此消彼长。因此,进行财政支出安排时,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以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均衡。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减缓。与此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无疑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工作的一大新挑战。面对这些问题,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合理发挥其作用、如何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经济和社会机制日益受到关注。反过来,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需要公众的参与。只有实行“参与式财政”,在财政支出决策中引入民主协商机制,建立起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机制,使得公众对于收入再分配的需求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需求能够顺畅传达给政府,并最终体现在财政支出增长上,才能使财政支出真正符合公众的整体利益,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完善政府的财政责任机制。
笔者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财政支出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三者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考察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及结构是否合理,进而分析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社会机制及政治机制是否有效,以期为财政政策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文献述评
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且对这两种影响是分开来进行探讨的。
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方面,即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上,Bose & Haque(2007)[1]利用1970-1980年30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发现,在考虑财政预算和缺失变量的情况下,仅政府投资和教育支出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Mudaki & Masaviru(2012)[2]的研究表明,教育及交通支出对肯尼亚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业支出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蒋亚萍(2010)[3]利用 VAR模型,基于1978-2006年的全国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财政支出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刘洪等(2012)[4]根据我国1953-2010年的数据,利用半参数模型研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外部作用。类似的研究还有Nworji(2012)[5]、高军等(2013)[6]、杨瑞平(2014)[7]等。
财政支出的社会公平效应方面,即财政支出的社会机制上,H. Mukaramah(2011)[8]利用SAM框架分析了马来西亚的财政支出对家庭户收入分配的影响。陈安平等(2010)[9]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根据我国28个省份1994-2006年的数据,发现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金双华(2011)[10]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了统计评价。Gerd & Teresa(2000)[11]、廖信林(2012)[12]、洪源等(2014)[13]等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纵观已有成果,中外学者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的扩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多忽略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从单方面考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或社会公平的影响。但事实上,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呈现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当收入差距过大,即公平不足时,会严重挫伤公众积极性,限制效率目标的实现。而过分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时,往往又意味着对利益激励机制的弱化,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只有当两者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改善收入差距的双重目标,Aslanidis(2004)[14]、陈安平(2009)[15]、陈敏辉(2011)[16]等都从侧面论证了这一观点。正因为此,财政支出对两者的影响不再是单方面的,许多情况下,会对两者同时发挥作用,旨在促进经济增长或社会公平的财政支出政策往往会对另一方面也产生影响。第二,在实证方面,现有研究多将财政支出作为给定的外生变量。实际上,收入不平等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依据,因此,财政支出是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二者共同决定的内生变量(Gregorini,2009[17];Muinelo-Gallo,2013[18]),正如陈任武(2010)[19]所指出的,财政支出规模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加快而大幅提升,表现为一个政治机制,一旦忽略这一重要特征将导致模型估计结果的偏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将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为克服变量内生性的影响,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索我国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社会机制及政治机制的有效性。
三、财政支出三大机制的理论分析及基准模型构建
基于市场失灵范围和政府职能理论,通常认为财政支出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经济稳定三大职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与其中的资源配置职能紧密相连,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体现为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由财政支出的乘数理论可知,财政支出的增长会提高私人部门生产力,减少失业并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国民收入倍数于其自身支出额的增长。但同时财政支出也会通过挤出效应“挤出”私人部门支出,抑制私人部门需求,降低整个社会总需求,并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Alesina & Rodrik(1994)[20]指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而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二是通过征税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当财政支出规模较小时,正效应占主导,而对于高水平的财政支出,负效应将超过正效应。由此可知,财政支出与经济的关系并非是单调线性的,笔者将在模型中加入财政支出的平方项,来验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
财政具有的收入分配职能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Bénabou(1996)[21]指出,财政支出作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其实现自身的收入分配职能是一个社会机制。一方面,低收入者由于收入限制,导致其对教育、医疗等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对此财政支出能够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保证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落后地区进行补贴,以缩小其与高收入者、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矫正初次分配的结果不公平。因此,财政支出对公平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反过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同样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就是财政支出政治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因此,财政支出成为一个由中位选民理论决定的政治程序(Fiaschi,1999)[22]。常世旺(2008)[23]指出公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张,一方面,公民对于较大的收入差距会产生收入再分配的需求,并被政府部门知晓,政府部门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就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另一方面,由瓦格纳法则可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水平提高,市场主体间关系日益复杂,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行业越来越多,导致公民对行政制度、政府管理与调节工作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财政支出增长,表现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间的正相关关系。
分析可知,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量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依靠单方程模型难以解释,因此笔者选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建立基准联立方程模型如下:
其中,经济增长表示为Grow,社会公平表示为Gap,财政支出表示为Exp,α、β和γ为模型待估计参数,μ1、μ2、μ3为随机扰动项,C1、C2、C3为控制变量。
四、数据及指标说明
1、指标选取
(1)经济增长模型指标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水平(Grow),用人均GDP实际增长率来表示。
控制变量4个:一是物质资本投入(Capital),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来表示。二是劳动力资源(Labor),以从业人员数占总人口比重表示。三是人力资本投入(Human),参照其他学者做法,以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四是对外开放程度(Open),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额比GDP来计算衡量。
(2)社会公平模型指标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社会公平程度(Gap),用收入差距来反映。而当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的最尖锐、最核心问题,因此笔者以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社会公平的代理变量,计算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控制变量3个:一是城市化水平(Urban),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二是通货膨胀率(Inflat),通过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率来衡量。三是产业结构(Indus),以第三产业与GDP之比表示。
(3)财政支出模型指标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财政支出(Exp)。其中,支出规模(Expen)以财政支出与GDP之比来表示;支出结构,根据刘穷志(2008)[24]、杨宝剑(2012)[25]的研究,按政府职能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服务性支出三大类,分别以其与GDP之比进行衡量,依次表示为Expec、Expso、Expse。因2007年我国政府实施了财政收支分类口径的调整改革,为保持数据的可比性,笔者分别对改革前后的各类支出项目进行归类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政府财政支出项目分类
控制变量2个:一是财政分权程度(DC),用地方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来表示。二是人口结构(Popul),表示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样本选取及数据说明
因台湾、香港、澳门统计口径与内陆地区不一致,西藏数据缺失严重,故均作了剔除。笔者以1997-2013年间我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1998-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以货币单位衡量的指标均以1997年作为基期消除价格影响,取其实际值。
五、估计结果与分析
1、使用财政支出规模的联立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表2 使用财政支出规模的联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同。
如表2所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符合效率和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与Aslanidis(2004)[14]、王少平(2007)[26]的研究一致。同样,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呈倒U型变化,这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我国的存在性,与王韧(2006)[27]、晏艳阳(2011)[28]的观点一致。通过对转折点的近似估算可知,当经济增长率高于13.24%时,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目前我国总体及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转折点,处于曲线的左半段,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城乡收入差距仍将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持续扩大。
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且不显著,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不仅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还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恶化。无论是从效率角度还是从公平角度来看,现阶段财政支出均没有实现其职能,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均没有建立起来,该结果支持陈安平(2009)[15]的研究结论。邓璇(2011)[29]对此作出的解释为,长久以来我国财政资源配置方式表现为城乡二元化,财政支出带有明显的“城市倾向性”特征,农村地区在财政资源分配中享有的收益有限,处于劣势地位,使得财政支出越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从财政支出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除此以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恶化也会引起财政支出的增长,可见财政支出的政治机制已初步形成,与杨继等(2002)[30]的结论一致。为响应公民对提高社会公平程度的需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采用了一系列财政手段,并扩大了财政支出规模,但是从其效果来看,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反而使该差距进一步拉大。
2、使用经济性财政支出规模的联立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如表3所示,在使用经济性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支出变量时,估计结果与使用财政支出规模变量时基本相同,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济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未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并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究其原因可能是作为经济性支出重要组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投向于城镇地区,使部分城镇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远远超过社会需求,产生重复建设问题,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支出效率低下;而农村地区经济性支出则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表3 使用经济性财政支出的联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与表2估计结果不同的是,经济性支出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受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带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为经济性支出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政府会考虑将新增的财政收入投向经济建设领域。而政府通常使用社会性支出而不是经济性支出来直接调节收入分配,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会引起经济性支出规模的显著提高。综上,对于经济性支出,初步形成的仅有政治机制,另外两种机制都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3、使用社会性财政支出规模的联立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如表4所示,城乡收入差距对社会性支出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反过来,社会性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严峻态势,政府通过社会性支出安排,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以矫正城乡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及结果不平等,并且这种以促进公平为目的的社会性支出确实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另外,与陈任武(2010)[19]研究结论一致的是,社会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U型,即社会性支出的增长,起初对经济有负面影响,在支出达到一定量以后,影响由负转为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为积极促进。对于社会性支出而言,三种机制均发挥了作用。
表4 使用社会性财政支出的联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4、使用服务性财政支出规模的联立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如表5所示,与其他性质支出稍显不同的是,服务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服务性支出作为一种消费性支出,本身并不具备生产性,其快速增长会挤占资金,导致必要生产性支出的不足,影响经济长期发展。并且,服务性支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程度。从财政支出模型来看,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都会显著引起服务性支出的增加。可能的原因是,伴随着这两者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都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管理调节工作的需求增加,引起服务性支出规模的扩张。服务性财政支出的三种机制中,仅政治机制发挥作用。
表5 使用服务性财政支出的联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5、对控制变量的分析
对表2至表5中的控制变量进行考察,经济增长模型中,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仅在表5中为正,且均不显著。这说明现阶段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社会公平模型中,通货膨胀在四个表中均不显著。一方面,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持有的资产较少且结构单一,对通货膨胀的抵御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造成的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上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变量系数不显著。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符号为正,为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城市偏向型财税政策,导致城乡资源配置不公,并阻碍了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迁移,城乡收入差距随之拉大。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升级可能会造成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快于农村地区,拉大两者间的收入差距。
财政支出模型中,财政分权对财政支出规模有显著的负效应,意味着财政分权会遏制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从结构上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有显著正效应,说明随着其自主权的增强,地方政府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问题。相比较而言,财政分权对经济性支出的影响程度为2.0791,高于对社会性支出的影响1.1532,在“唯GDP”政绩考核观的导向下,地方政府有着更大的激励去提高经济性支出的规模。另外,财政分权使居民加强了对政府支出行为的监督意识和力度,硬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促使政府更有效地利用财政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服务性支出。人口结构变量仅对社会性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他财政支出变量的作用均不显著,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会引起与养老相关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财政支出的增加,而这些支出均包含在社会性支出中,与其他性质的支出联系不大。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笔者将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及社会公平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在对三者理论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利用1997-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一个由经济增长模型、社会公平模型及财政支出模型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而考察了财政支出的经济机制、社会机制及政治机制的有效性及健全程度。得到结论如下:
第一,不论采用何种财政支出变量,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间均呈倒U型变化,符合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第二,经济增长及城乡收入差距会引起财政支出规模增加,但其增加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且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激励作用。财政支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社会协同机制在我国尚未有效建立,仅政治机制相对健全。
第三,从财政支出的结构来看,经济增长会使得经济性支出规模扩张,但经济性支出未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应有的促进作用,仅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性支出因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而增加,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正U型,且对城乡收入分配公平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目标的统一。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都会显著引起服务性支出的增加,但其增加不仅会阻碍经济增长,还会加剧城乡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程度。三类财政支出中,仅社会性支出对应的三种机制有效建立起来了,经济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的政治机制比较健全,但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仍处在缺失状态。
第四,从控制变量来看,物质资本及劳动力投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化及产业结构均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分权对服务性支出有负向影响,对经济性和社会性支出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最终遏制财政支出总规模的膨胀;人口老龄化会引起社会性支出的增加,对其他性质的财政支出无显著影响。
2、建议
为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实现经济转型,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我国政府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精简机构和控制费用,降低行政成本,压缩服务性支出规模[3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财政资金过度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现实制度安排[32];将财政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好实现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和再分配功能,最终促使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33]。
【参考文献】
[1]Niloy Bose, M Emranul Haque & Denise R Osborn.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2007, (9):533-556.
[2]John Mudaki&Warren Masaviru.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matter to Economic Growth for Kenya?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2, (3):60-70.
[3]蒋亚萍.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论坛,2010,(12):23-25.
[4]刘洪,金林.基于半参数模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2,(10):65-68.
[5]Nworji, Okwu&Obiwuru. Eff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A Disaggregated Time Series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and Business Research, 2012, (7):1-15.
[6]高军,刘博敏.财政支出可以长期促进经济增长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6):48-53.
[7]杨瑞平,敖小波.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4,(10):21-24.
[8]H. Mukaramah, Abdul Jalil& Abu Bakar.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Impact of Public Expenditure by Component in Malaysia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Business Research Papers, 2011,(4):140-165.
[9]陈安平,杜金沛.中国的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2010,(11):34-39.
[10]金双华.财政支出水平对地区收入差距作用的统计评价[J].统计研究,2011,(2):39-44.
[11]Gerd Schwartz&Teresa Ter-Minassian.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0, (3):337-358.
[12]廖信林.财政支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分析[J].软科学,2012,(4):33-38.
[13]洪源,杨司键,秦玉奇.民生财政能否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7):3-20.
[14]Aslanidis, N. Income Inequality and Growth:A Regime -Switching Approach[R].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 University of Crete, Greece, 2004.406.
[15]陈安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54-58.
[16]陈敏辉.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11,(5):89-93.
[17]Enrico Longoni&Filippo Gregorini.Inequality, Political Systems and Public Spending [R].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 2009.159.
[18]Muinelo-Gallo& Oriol .Joint Determinants of Fiscal Policy,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J]. Economic Modeling, 2013,(30):814-824.
[19]陈任武,李玲,刘穷志.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公共支出的均衡激励机制[J].经济管理,2010,(4):5-10.
[20]Alberto Alesina&Dani Rodrik.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2):465-490.
[21]Bénabou R.Inequality and Grow [R]. Working Pap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6.5658.
[22]Fiaschi.Growth and Inequality in an Endogenous Fiscal Policy Model with Taxes on Labor and Capital [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15):125-158.
[23]常世旺,韩仁月.公众主导还是国家主导: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评论,2008,(6):9-15.
[24]刘穷志.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公共支出归宿机制研究[J].经济评论,2008,(5):11-17.
[25]杨宝剑.最优经济增长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财经论丛,2012,(2):26-31.
[26]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44-55.
[27]王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J].统计研究,2006,(4):14-19.
[28]晏艳阳,宋美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11,(9):24-30.
[29]邓璇.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城乡收入不平等[J].经济评论,2011,(4):63-69.
[30]杨继,刘柯杰.中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12-17.
[31]郑建新. 关于推进财税体质改革的思考[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5):5-14.
[32]娜仁图雅. 加大我国农业财政投入规模的对策建议[J]. 财经理论研究,2014,(4):48-53.
[33]司晋华. 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 长沙学院学报,2014,(1):65-69.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Effect Evaluation about Economic Mechanism,Social Mechanism and Political Mechanism of Fiscal Expenditure
SONG Mei-zhe1YAN Yan-yang2
(1.Hu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angshaHunan410205;2.SchoolofFinanceandStatistics,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3,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iscal expenditur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ural-urban income inequality using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es,and investigates the economic mechanism, social mechanism and political mechanism of fiscal expenditur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economic growth and rural-urban income inequality all can make fiscal expenditure increase, but it deteriorate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and does not lead to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t the meantime; As a whole, the harmonious mechanism of fiscal expenditure which incentive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ality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effectively, the political mechanism of fiscal expenditure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the economic expenditure and the service expenditure can neither boost economic growth, nor promote social equity. Meanwhile, the economic mechanism and social mechanism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only the political mechanism has the apparent effect. The social expenditure gives consideration to both efficiency and equity; i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shaped like a “U”.
Key words:fiscal expenditure; economic mechanism; social mechanism; politic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61(2016)01-0012-09
作者简介:宋美喆(1986-),女,新疆哈密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政支出管理、空间财政、宏观经济统计;晏艳阳(1964-),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金融统计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规划项目 “地方政府横向策略互动视角下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收敛性研究”(项目编号:15B041)
·收稿日期:2015-12-23
DOI: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