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宽
【摘要】 目的 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采取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施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72.00%,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00.03±15.73)d, 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7.65±10.7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施行内固定手术治疗, 具有显著的安全性和疗效,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骨折愈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钢板内固定;临床分析
跟骨是人体不规则骨、跗骨中体积最大的一块骨骼, 如果此处发生骨折, 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负重、正常行走功能。据研究报道, 跟骨骨折在足跗部骨折中所占比例约为60%, 而约有75%的跟骨骨折发生在跟骨关节内, 被称为“跟骨关节内骨折”[1], 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才能降低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致残率。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大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切开复位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其并发症发生率与致残率都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 内固定材料得到日新月异的改进。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本院对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法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并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采取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0~82岁, 平均年龄(43.33±10.89)岁;伤后至就诊时间在1~10 d之内, 平均时间(6.73±2.81)d。对照组中,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22~84岁, 平均年龄(45.83±11.02)岁;伤后至就诊时间在2~14 d之内, 平均时间(7.21±2.08)d。两组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 经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跟骨关节内骨折, 并具备手术治疗的指征。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均为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体位均采取健侧卧位, 双侧骨折患者采取俯卧位。
对照组患者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手术, 使用斯氏针对骨折断端进行撬拨, 使其复位后, 使用多枚斯氏针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 如患者复位效果欠佳, 应再次切开进行复位固定。
观察组患者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手术, 使用气囊止血带包扎于患侧骨折部位附近, 在足外侧皮肤作一“L”形切口, 切口距离外踝尖上缘约4 cm, 沿骨膜自下而上翻起皮瓣, 在操作的过程中采取缝合丝线牵拉, 以免伤害腓肠神经。将患者的距下关节充分暴露于手术的视野, 为了皮瓣的牵开更加方便, 可以使用3枚细克氏针固定于距骨及外踝, 暴露距下关节面。接着在跟骨结节位置钉入1枚斯氏针, 以方便跟骨的牵引及外翻。将外侧壁骨片翘起, 采取克氏针临时固定。完成C型臂X线机透视后, 整复跟骨体部骨折块, 并恢复其高度、宽度。复位外侧壁骨块, 可以采用“Y”型或“H”型AO钛质钢板, 螺钉固定, 逐层对切口进行缝合, 并使用皮片进行引流, 加压包扎。
手术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0个月的随访。
1. 2. 2 术后处理 在术后的3 d将引流拔出, 更换敷料, 并将患肢垫高, 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足踝关节活动。手术后的3周, 如患者无异常情况, 可以进行拆线处理。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 表示手术效果越佳, 得分>86分为优, 得分70~86分为良, 得分50~69分为可, 得分<5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优20例, 良16例, 优良率为90.00%, 对照组优17例, 良12例, 优良率为72.50%,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骨骼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为(77.65±10.74)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0.03±15.73)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发生跟骨骨折时, 患者由于局部的致密纤维组织比较多, 疏松结缔组织较少, 一般会出现明显的肿痛、足底增宽、足弓消失等症状[3]。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一般都是采取手术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容易受到软组织问题的影响, 其会影响到切口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大部分专家认为[4], 手术的最合适时机是在患者伤后7~10 d内, 因为此时患者足部肿胀症状基本消失, 降低了手术的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切开复位接骨板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方法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杨通宇等[5]研究, 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 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 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 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力学关系, 疗效显著。
通过以上的研究, 总结出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具体如下:由于跟骨周围软组织包裹较薄, 导致骨折后软组织出现明显的肿胀, 进行手术容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可以在患者伤后10 d左右采取手术, 因为此时患者的骨折后软组织肿胀基本消失、皮肤会出现皱褶等。在手术前可以将患者患肢抬高, 进行局部冷敷, 给予适量的消肿药, 达到控制肿胀的良好效果。在手术过程中, 特别需要注意皮瓣锐性剥离, 避免用电刀, 防止热灼伤影响血供。在手术中为了避免皮瓣受到损伤, 需要将跟距关节充分暴露出来。皮瓣从骨膜下翻起, 采取克氏针插入腓骨, 减少牵拉皮瓣, 保护皮瓣血供。跟骨骨折植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更好地支撑塌陷的关节面, 降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患者手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6]。在手术后, 进行及时的包扎、理疗, 保证局部血供。最后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功能训练, 采取脱水剂与超短波理疗, 促进消肿、切口的愈合。
本院研究表明,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0.00%, 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2.50%, 可见给予观察组患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安全性与有效性相当显著。观察组的愈合时间为(77.65±10.74)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0.03±15.73)d。这可能是在手术过程中, 局部皮瓣遭到破坏、手术后针尾外露引起感染症状等。观察组出现感染、边缘坏死、关节炎等并发症几率比较低。
综上所述, 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骨折愈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堂成, 张春才, 张庆宏,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10, 1(2):44-48.
[2]李峰, 刘其明, 王予治.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 2011, 5(2):412-416.
[3]许民, 王成军, 杨春雷,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1(27):3165-3166.
[4]沈力, 赵光荣, 敖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中外医疗, 2012, 9(25):79-80.
[5]杨通宇, 程刚, 胡鲲,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 2012, 9(27):554-557.
[6]张智.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2(26):18-19.
[收稿日期: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