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提出,通过五个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化解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一是建立“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延迟养老金支付压力;二是出台配套的公共政策助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三是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弥补养老基金不足;四是探索建立“时间储蓄”养老制度,弥补养老服务人员的不足;五是通过宣传教育降低群众养老标准预期,稀释养老压力。
【关键词】 养老制度;养老压力;化解措施
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人;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1]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金支出面临巨大压力;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下降;人口老年负担系数不断提高……。
为延迟养老金支付压力,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政府提出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但延迟退休只是延后了支付压力,当真正领取养老金的峰值到来时,支付缺口问题会更加凸显。因此,在延迟退休的同时,还要做好与全面二孩政策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要充分发挥两大政策的效用,重在直面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辨证施治。同时,由于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性,面对老龄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要彻底、有效化解如此大的养老压力,在作出政策调整的同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弥补养老基金缺口;调动社会力量,弥补养老服务人员不足;调整个体心态,理性看待养老待遇不可或缺。
一、建立“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延迟养老金支付压力
所谓“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即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以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为“刚性”标准,达到规定的缴费年限(此为“刚性”)即可申请退休,也可以自愿申请继续工作(此为“弹性”)。自愿延迟退休的,到实际退休时享受上浮的退休金标准(此亦为“弹性”)。
1、“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的优越性
它以“权利义务对等”为前提,享受退休金的标准与个人缴费年限挂钩,相比单纯以年龄作为退休标准的做法,更能体现公平正义;它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避免了男女在退休年龄上的各种争议,也为高知女性继续从业提供了可能,避免了人才浪费。
2、“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的可行性
养老金“并轨”方案的公布实施,为“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为它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我们对在本校参加培训、来自本地区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学员做的社会调查问卷显示,相对于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占比14.1%),人们更倾向于“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占比为70.6%)。
3、“刚性+弹性延迟退休制”的具体构想
(1)以养老金缴费年限为依据,设置弹性退休区间。可以设定一个“最低退休缴费年限”,一个刚性的“法定退休缴费年限”和一个“最高退休缴费年限”,在最低和最高年限区间内,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不同区间内享受不同的退休金待遇。
(2)设置“最高退休缴费年限”刚性退休制度。为避免领导权力固化及领导干部终身制可能(调查问卷中显示有35.9%的人对此担心),党政机关、国企负责人按照以下规定执行:达到最高缴费年限的,应当建议退休;申请延迟退休的,达到法定任职年龄,应当退出领导岗位,只可从事非领导岗位工作。
(3)以“缴费年限+工龄”模式解决养老“双轨”制遗留问题。对由于制度原因没有列入缴纳范围的(主要是公务员系列),按照实际工龄视为已经缴纳,采用“缴费年限+工龄”的模式,按工龄与缴费年限的差额,由国家做出适当的利益让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补齐这部分差额。这是解决养老“双轨”制遗留问题的过渡模式,随着养老“并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实施,以后不会再有这种问题。
二、出台配套的公共政策助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缓解人口老龄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此次生育政策调整的目的能不能达到,取决于能不能产生现实的生育行为。单独二孩政策的遇冷,提醒我们不得不关注影响人们生育选择的主要因素:养育成本高;生育意愿低;对女性就业和发展有压力等等。要避免生育政策的再次遇冷,关键在全面二孩政策之外,建立起配套的公共政策支撑,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下生育,解除其后顾之忧。
一是通过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推动来降低生育成本。比如,政府可考虑对生育二孩的家庭在所得税上予以优惠;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提高二孩的生育津贴及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实施一些积极政策,支持二孩家庭住房改善等等。[2]
二是通过立法强调男性育儿责任,塑造男女平权的文化和理念。[3]比如,在延长二孩生育假的基础上,可借鉴国外已有的“男性产假”制度,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养育中。
三是出台有利于女性职工就业的政策,为女性就业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比如,规定企业的女性职工比例,对支持女性就业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等等。[4]
四是改革卫生人才制度,加强产科、儿科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化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弥补养老基金不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放眼当今世界,一般情况下只‘扮演最后出台角色的各国政府,现在都已走上前台”。[5]“老龄化”和“少子化”使“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支付难以持续,弥补养老金缺口,让每个公民享受有尊严的养老保障,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加大政府对双轨制等制度缺口的财政填补力度比填补“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基金缺口更为紧要。[6]
四、探索建立“时间储蓄”养老制度,弥补养老服务人员的不足
“时间储蓄”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直译为“时间银行(Time Bank)”,即“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就可以从时间银行支取被服务时间”。[7]
1、建立“时间储蓄”养老制度的可行性
第一,养老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为其建立提供了现实可能。生育政策的调整只会改变人口结构和推迟老龄化,但对于改变目前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没有帮助,照顾这些老年人需要大量劳动力已是不可更改的社会现实。[8]第二,在我国拥有深厚传统的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为其建立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9]
2、“时间储蓄”养老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能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弥补养老服务人员的不足。[10]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父母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11]第三,“时间储蓄”不受通胀影响,对“储户”有较高的吸引力,特别是“对时间充裕而经济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未来获得服务回报的途径,有利于节省养老的社会成本”。[12]
3、探索建立“时间储蓄”养老制度的建议[13]
一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实现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二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时间储蓄”管理的规范化,减少目前志愿服务模式下“时间储蓄”养老服务模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三是政府部门要鼓励、支持、培育以养老服务志愿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打破小范围内试点运行模式,规避小范围内服务能力不足问题。
五、通过宣传教育降低群众养老标准预期,稀释养老压力
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缺口对养老待遇有多大影响?尤其是养老双轨制改革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会不会降低?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对此,相关部门一再承诺养老待遇不会下降。但仅有承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让群众了解政府为应对老龄化,为保障养老待遇已经和正在做出的政策调整和积极努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让群众意识到,应对老龄化人人有责,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积极的应对举措,但百密一疏,世事难控,因此对养老标准要有一个理性的预期,即使达不到理想的预期,也要培养一种平和的社会心态来正视养老待遇,稀释养老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2035年中国超老龄化 养老金年新增缺口4万亿[N].华夏时报,2015-03-28.
[2]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最新消息:二胎政策能否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EB/OL]. www.southmoney.com,2015-12-24.
[3][4] 耿兴敏.二孩政策或加剧女性就业难[N].中国妇女报,2015-11-03.
[5] 唐钧.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和“财政补贴”真相[EB/OL].http://www.o26m.com/123190.html,2015-12-18.
[6] 李晓亮.填补养老制度缺口等不起十年[EB/OL].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1201/u1ai9120263.html,2015-12-01.
[7][10] 赵久龙,聂可.江苏政协委员倡建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EB/OL].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5/01/30/023546266.shtml,2015-01-30.
[8] 中国社会面临老龄化与廉价劳动力短缺双重危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7/01/content_4779941_1,2006-07-01.
[9][11][12][13] 周海旺,沈妍.时间储蓄养老设想[N].东方早报(上海),2013-07-23.
【作者简介】
沙玉霞(1979-)女,山东武城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