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即将提前离岗的刘昌法主动请缨,成为山东省淄博市池上镇上小峰村的“第一书记”。三年时间里,他通过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上小峰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变成了年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的山东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2015年6月,刘昌法再次主动请缨,成为驻石马镇西沙井村“第一书记”,继续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膏药得放温水里煮,不能再提重东西了……”2016年3月22日上午,在上小峰村,刘昌法沿着一段七拐八弯的山路,来到一座没有围墙的老院子,这里是五保户宋远荣家。几天前,刘昌法得知他手腕骨折疼得厉害,托朋友从桓台买了正骨的中药,借着送药来看看两位老人最近的生活。刘昌法说,与乡亲们生活了三年,跟大家有感情,特别是许多贫困户,他还是时常回来看看。
“红手印”的情谊
对于刘昌法所说的“感情”,一封按满43个红手印的挽留信足以说明。这封信是2014年刘昌法驻村满两年即将被调回原单位时,村民们集体写的,希望他能继续帮扶上小峰村,写信的村民中就有63岁的宋远仓。宋远仓说,刘昌法是个“腿很勤”、“重感情”的人,村周围有些山名或美景,村里人甚至都说不上来,但刘昌法都知道。刘昌法还经常到村民家里拉家常,给贫困户送油送面,得知他要走,大家都想留住他。
这份挽留信对刘昌法来说,意味深长。2012年,刘昌法刚驻村时,包括村支书牛占月在内的许多村民都以为,他是来“镀金”的。“当时看到上面派来一个年过半百的小老头,我心想,咋不派个年轻能干的来,又一想,这些都是‘飞蝗,老的年轻的一个样。”回想起第一次在镇上见到刘昌法时的情景,牛占月笑着说,他以为刘昌法在村里住不上几天就可能走了,但事实证明刘昌法不是“飞蝗”,而是一条松动了上小峰村贫困土壤的“蚯蚓”。
“飞蝗不单是落一落地就飞走了,也蕴含着一种带来麻烦的意味。”刘昌法说,听到村民的议论,他决心严格按组织要求驻村,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89户走了个遍,工作局面迅速打开了。“能感觉到村民的态度在改变,特别是老人,你真是给他一点点好,他忘不了你。”刘昌法举例说,上小峰村有一位徐大爷,之前走访时对自己并不热情。一次下大雨,他到徐大爷家查看危房,发现北面一堵墙在雨中眼看就要坍塌,他马上联系村里干部,派人进行了清理。从那以后,刘昌法感觉徐大爷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刘昌法觉得,村民们是用一颗报恩的心来对待自己,这也是他当时决定继续留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记本”的记忆
如今,在西沙井村刘昌法租住的平房里,有一摞红色封皮的日记本。刘昌法说,这是平时的手记和工作日志,4年来他每天都坚持写,已有11本40多万字,其中的酸甜苦辣将成为他退休后的一份美好回忆。
“这三年,可以说我是在吃着老百姓的饭干工作,我不能不努力地干。”在2015年1月25日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刘昌法说,当时感觉快被调走了,过去的一切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眼前闪现。
“他的听力障碍问题非常严重,一个快70岁的人,跑了好几个山头才把药弄来,天已彻底黑透了。你说当时我是一种什么心情?”刘昌法说起上小峰村这位年近七旬的赵大叔为其上山采药治疗湿疹的事时,格外激动和感激。
同时,刘昌法还想起了2014年6月15日那天上午,妻子带着几个朋友来村里玩,结果碰到6户老百姓给他送菜、送鸡蛋,这让妻子的几位朋友大为吃惊,一直追问“你是怎么在村里干的?老百姓为啥对你这么好?”
“当时我也没有多解释,因为和老百姓的感情,不是一句话、半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刘昌法说,这种感情是通过平时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与老百姓频繁接触当中形成的。要想赢得老百姓认可,绝不能说空话、放空炮。还记得自己刚驻村的时候,村民正为修塘坝的水泥不够用犯愁,刘昌法马上和单位联系,两三天之内就帮助联系了35吨水泥,两个塘坝顺利竣工。这个事虽然不大,但是让老百姓看到了“第一书记”帮扶的力度。
“在我接近天命之年、即将提前离岗之际,做出了人生后半段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我要到农村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点实际工作,即使干不了大事,至少也能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如今,翻回2012年4月11日这页开篇日记,刘昌法说,当时许多亲友都不理解,当“第一书记”图个啥?但在他看来,这几年自己多少为乡亲们干了点事,还借机锻炼了一下身体,挺值。
“分红证”的来历
“不仅要整村脱贫,老、弱、病、残这些贫困户脱贫也要有保底机制。”谈及上小峰村通过农家乐生态旅游产业实现整村脱贫的路径时,刘昌法的言语中透露着一种自信。与村民收入密切相关的两个小红本,一个是《贫困户分红证》,一个是普通村民的《股权证》。
刘昌法说,上级扶贫资金款拨下来后,我们以村集体、出资村民和贫困户为股东,注册成立“山东上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用这100万资金为村里建设一个扶贫项目,借助该村临近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以及自身的山水优势,重点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其中,扶贫资金均分到贫困户,按照1000元1股,贫困户每人获得相应股份,其他村民按出资多少入股。该公司由村两委班子代为运作,产生收益之后,对贫困户按入股的比例,进行盈利分红。
“100万扶贫资金平摊到每个贫困户身上也就4000多元,这个钱如果直接分了,估计不到一年就花完了。”刘昌法说,通过让贫困户入股成立公司的模式,是想让贫困户能保持长期收益,把“输血”变成了“造血”。
目前,上小峰村入股参与农家乐的村民已增加到50多户,村集体去年仅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的收益,就达到了十多万元。而这个项目在一开始时并非一帆风顺。
“光让老百姓自己掏钱改造农家乐,他当然没有积极性,”刘昌法说,项目刚启动时,除了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他不断入户进行动员,其中,争取到政府的扶持项目资金,让老百姓看到有资金补贴,这是上小峰村农家乐乡村旅游启动的关键一步。
“去年养蜂加上农家乐收入10万元左右,比我之前在镇上干保安强多了。”第一批加入农家乐的徐传伟说。但一开始为了动员徐传伟加入农家乐,刘昌法骑着自行车到镇上找他聊过多次,最后他的真诚打动了徐传伟,没想到去年农家乐的收益有了明显增幅,徐传伟决定继续扩大投资。
“守着穷山没思路白搭。”贫困户牛思恩说,之前他和老伴一年种板栗收入才3000元左右,去年借助部分扶持资金整修了两个房间,加入了村里的农家乐,一年收入近10000多元,最近在外面打工的儿子也非常看好乡村旅游这个产业,也想回来跟着他一起干。
在淄博17.2万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口超过10万;全省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的占54%,这是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这恰是上小峰村正在做的。
“记录簿”的考核
如今,从上小峰村来到西沙井村任“第一书记”,刘昌法多了一个淄博市扶贫办副主任的新职务。在带领村民脱贫的过程中,他还与淄博市扶贫办共同设计了一本红色封面的《第一书记、党员干部检查考核记录簿》,其中包括《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承诺书》和《贫困户认定告知书》等内容,该“记录簿”将被存于淄博市每个贫困户的家中,将用于抽查考核帮扶工作中对应每个“第一书记”和相关党员干部。
“精准扶贫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六个精准。”刘昌法说,首先扶贫对象要精准,通过再识别、再认定,把真正贫困户确定好、选出来,能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结合自身驻村的体会,他还建议,要真正做到扶贫项目的精准,把产业项目建设好,真正产生效益。同时,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做到精准,不能产生“跑冒滴漏”和挪用的现象,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扶贫产业上,让贫困农民从中受益。
在刘昌法看来,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是先锋官和执行者,作为贫困村脱贫的带头人,不仅要有思路、肯实干,还要取得村民的认可和拥护,这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他的这个认识与博山区委书记许冰不谋而合,在许冰看来,“第一书记”不一定要为村里干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更关键的是它已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如何加强和乡亲百姓的联系和感情?刘昌法总结了三个字:走、看、说。其中“走”就是多往村民家里走一走,就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亲;“看”就是遇到村民生病或每逢家里有婚丧嫁娶时,多去看一看;“说”就是多替老百姓说话,宁可得罪某些干部,也不亏待老百姓、欺瞒群众。
目前,在上小峰村实现整村脱贫的鼓励带动下,包括西沙井村在内,淄博市博山区已有10个邻近山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在刘昌法和村两委规划的蓝图中,依托附近的五阳湖景区,发展农家乐、莲藕种植和林果蔬菜,西沙井村的村民将在产业扶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