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安,赵继龙,王楠
(1.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2.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北美城郊社区与农业共生规划思想探析
——以加拿大皮埃尔丰社区规划为例
刘长安1,2,赵继龙1,王楠3
(1.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2.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当前城市用地急剧扩张和人口激增对全球现有的农耕用地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已经演化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因此探寻更为生态节地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以城市规划及城市农业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城市农业的多重效益,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郊区农地被侵占的现状及郊区社区发展的特点,并以加拿大皮埃尔丰社区为例对北美城郊社区与农业共生思想进行解析,探寻城郊社区与农业生产共存的可能性及相应的生态节地社区规划方法,以期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郊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缓解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城市农业;农业要素;城市郊区发展;有农社区;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急剧扩张和城市人口激增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已经演化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
世界上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早已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出现了农耕用地减少的局面。日本是典型的高密度国家,耕地资源紧张,尽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随着城市化水平在 1961到 2000年间从63.2%提高到78.8%,其耕地总量仍迅速减少了五分之一;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期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也随着城市化进程呈缓慢下降的趋势[1]。从世界范围来看,耕地资源总量随着城市的扩张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在平均耕地资源较为紧张的国家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就我国情况而言,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占用了大量耕地,使得我国土地问题日益严峻。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25 hm2,至2003年已降至0.1 hm2;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至0.099 hm2,远低于人均
0.25 hm2的世界平均水平[2-3]。
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居住、工业生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侵占“经济价值较低”的耕地将继续成为城市扩张堂而皇之的理由。国家实行的占补平衡措施和耕地保护制度难以扭转高速发展过程中耕地减少的长期趋势。而且,由于我国耕地质量的地区分布和城市化发展的不均衡性,城市扩张所占用的耕地大多是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良田,而新增农田则大多是西部地区的贫瘠土地,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耕地减少的危机。
1.1 城市农业简介
城市农业又称都市农业、都市型农业,其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受日语的影响一般沿用“都市农业”的称谓,但对应的内涵界定不尽统一,尚无一致定论。国际组织CAST(国际、农业科技协会)将其定义为在城市内部进行的农业活动,既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得益,也包括为城市及社会提供娱乐和休闲、经济活力和商业企业、社区及个人的健康和福利、环境恢复、景观美化与整治等效益。简而言之,城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兼具为城市提供食物安全、生态保障、环境教育和劳动就业等多重功能,是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重要途径;同时,城市农业利用城市和社区的闲置空间和土地进行农业种植,具有与传统种植等效的生产价值,但却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城市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城市扩张所占用耕地,因此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4-5]。
1.2 相关研究进展
人居环境学科将农业视为乡村环境或自然系统的关键要素,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为理论基础,广泛依托各领域研究成果,探索将农业纳入城市空间系统的理论、机制和方法。
西方学者对于关联农业与人居环境的研究是建立在农业生态学和永续设计理论基础上的。早在19世纪70年代,莫里森等提出了“永续设计”思想,发展出一套整合农业与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希望通过生产、生活与生态融合一体来使食物的生产回归城市地区[6]。斯派克与弗罗伊登博格均指出,农业生态学不仅解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可以用于指导人居环境建设[7]。维尔容等提出将城市农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加以连贯,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要素[8]。杜安尼提出农业城市主义(Agrarian Urbanism),重新思考城市居民与土地、农业及住区的关系[9]。瓦格纳等在连续生产性城市景观的基础上,提出食物城市主义(Food Urbanism)设计理论[10]。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生态创新实验室提出了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Food-sensitive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FSPUD),主张从食物循环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空间[11]。
在我国,相比农学、经济学等学科对于城市农业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人居环境学科相关研究相对滞后。蔡建明最早提出了将城市农业纳入城乡规划中的呼吁[12]。张玉坤等较早从建筑与社区角度介绍了国外的“城市农业”理论[13]。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土地资源的减少,以及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2010年以来规划、建筑及景观等人居环境主导学科关于城市农业的研究持续升温,并逐渐成为学科前沿和关注热点,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建筑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农业与建成环境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其中,在社区层面,赵继龙等指出城市农业对社区建设的意义格外突出,社区是城市农业的最佳发展场所[14]。徐娅琼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模式,讨论了将农业融入社区空间形成农耕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整合策略[15]。高宁提出“嵌入提升”和“整合重构”两种以社区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农业与城市联合的空间模式,并且指出,“农业不是城市的问题,而是城市的希望”[16]。牛晓菲探讨了社区农业与生态住区结合的可能性,提出了社区农业型生态住区模式[17]。王楠则从社区更新的角度对城市单位住区的有农化改造进行了深 入探 讨[18]。
在这些理论和实践中,农业是社区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设计和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但当前研究的重点多限定为广义的城市区域或者更为引人注目的城市建成区,关注城市郊区住区与城市农业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3 我国当前城郊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周边的农田往往是被城市侵蚀的重灾区,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被称作“城市郊区”、“城市边缘区”或“城乡结合部”的过渡区域。这一区域居住社区的特点是:社区发展程度通常不高,开发模式单一,社区形象千篇一律;建筑密度和建筑层数较低,但住宅质量一般,社区环境和生活条件不佳,物业管理不完善;居民多以失地农民和低收入人群为主,社区生活匮乏,缺少休闲娱乐与日常交流的场所;存在较多城市农业种植现象,种植意愿较高,但多为个人行为,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
在当代城市规划中,居住和农业通常被视为完全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案例并不多见。但城市农业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将社区生活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使居住与农业共存甚至相互补足,可以形成生产、生活与生态一体化的“有农社区”,有效缓解城市扩张与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19]。文章以加拿大皮埃尔丰社区为例对城郊社区与农业共生规划思想进行解析,目的是探寻农业要素融入的生态节地社区规划设计方法,以期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郊区发展提供参考。
皮埃尔丰社区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皮埃尔丰城的一片尚未开发的区域,如图 1所示。历史上该区域一直作为农田使用,一直到现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仍然出产蔬菜和谷物。随着城市的扩张,基地周边已经被低密度的居住区包围,原本的农田日益被城市建设侵蚀,成为典型的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为创造低密度田园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建设空间,也使得集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新城郊社区形式成为可能[20],如图 2所示。
图1 蒙特利尔西岛皮埃尔丰镇图
2.1 社区规划与设计
皮埃尔丰社区规划将住宅沿基地边界布置,并尽量与基地周边建筑肌理相协调。在基地中心区域布置了社区温室和商业化的集中式农场,小型的种植空间则散布于住宅之间或之内。各种规模的有机种植可以为社区提供安全、便捷的食物,从经济上节省家庭开支,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图3所示。
社区道路系统根据农业活动进行分级规划,主要道路围绕中央农场并向外延伸辐射,僻静的二级和三级路网则连接农田与私人住宅,使居民方便可达,如图4所示。为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提供了不同密度的多种住宅类型,还配备了社区广场、社区中心以及农民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增进了人群交往与互相交流的机会。
图2 基地位于被城郊社区环绕的尚未开发的农田中图
图3 社区规划平面图
2.2 农业要素融入社区
皮埃尔丰社区规划视农业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并围绕其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在社区里,作物种植多以家庭为单位,居民们均有参与种植的机会,收获的农产品将用于补充家庭所需或在社区内交换、出售。居民们可以通过大型公共农场和小规模的家庭份地进行劳作,也可以利用屋顶农场、垂直种植、农业温室、宅旁菜园等多种种植方式来生产所需食物。农业已经成为社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图4 社区道路系统图
(1)集中式的社区公共农场
社区规划适当减少了住宅占地面积,节约了更多用地用于集中布置的公共农场,例如在住宅组团与组团之间、组团内部、整个社区的大型公共活动场地附近等。公共农场规模适中且与住宅毗邻,方便居民就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为生产多样化的农副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多的开放空间也为各种生产方式带来更多机会,如图 5所示。
图5 适于农业的社区集中开放空间图
传统农地通常考虑机械设备的进入,需要有为拖拉机等机械预留的出入口;为方便机械化耕作,作物种植需要规则的排成直线。而社区农场更倾向于家庭化的有机种植,不需要大型机械,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居民的参与性和每户住宅的易达性成为设计的要点所在。设计中可以使更多的住宅沿着农场布置,还可将农场与社区中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等其它功能区结合起来。农场形态和道路形式都可以不拘泥于规则形状,利于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生产性景观,如图6所示。
图6 传统农地和新的农场形式对比图
设计中还注重农场对于住户的视线与噪声影响。图 7中,农地位于组团之间时,不但方便到达,还为各住户带来更佳的视觉感受;而当组团之间放置停车场时,则只会带来噪音和异味的影响。
(2)具有生产性的景观绿化系统
社区绿化采用以农业作物为主的生产性景观,用果树代替传统绿化树种,不但能为社区提供绿色休闲场所、满足居民的视觉审美需求,还有着可观的食物产出。
社区内沿着住宅道路遍植果树,一年四季色彩变幻、鸟语花香、硕果累累,比传统行道树更具景观效果,还可为居民提供时令新鲜水果;道路上空种植架上种植的爬藤类作物可以在夏天提供良好的遮阳,冬天则完全不会阻隔阳光的投射,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社区还可定期举办采摘节,居民共同收获果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感情,营造自然生态、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
(3)与建筑结合的农业种植空间
除了集中式的公共农场,社区内的建筑物自身可以附加多种农业种植空间,例如温室种植、私家花园、屋顶农场、垂直种植等,使住户得到家庭农业种植的机会,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最大的生产价值。除了食物产出,农业种植还会为住宅带来遮阳、挡风、调节湿度等额外效益,为社区带来勃勃生机。
其中,温室种植是最为常见的形式。通过结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温室种植将传统农业大棚移植到社区住宅内,使得作物生长条件可调可控,不受季节的限制,并可防止不利天气的侵害,从而可以有效延长作物的生长季,只需耗费少量的电力和水源就可以获得远高于传统种植的产出。温室既可以被建造为独立的结构体,亦可成为住宅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一个毗邻的附加体以获得最大的阳光照射,如常见的屋顶温室和毗邻附加温室等。经过精心设计并配备通风系统的温室不仅可以生产家庭所需的农产品,还能优化室内空气流通、辅助冬季供暖,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态效益。
图7 农场在组团不同位置的对比图
图8 带有温室的独立式住宅平面图
图8所示的社区二层住宅单元,总占地面积为159 m2,其中建筑占132 m2。建筑一层是公共活动区间,包括客厅、厨房、浴室、车库等;二层则主要是卧室;种植温室设置于住宅西侧,面积为 27 m2,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并阻挡西晒。
皮埃尔丰社区规划通过将农业融入社区空间,为城市郊区生态节地发展另辟蹊径,也为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郊社区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城市农业与城郊社区结合可以有效补偿城市扩张占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大量土地被侵占,国家确立的耕地红线频频告急。城市农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特别是对保鲜期较短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更有优势,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社区可以高效复合利用原有农地和社区现有边角空间,并为之带来生机和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土地再利用,成为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城市扩张所占用耕地,缓解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2)将农业要素融入城郊社区将促进城市生产性的回归,实现城乡新的融合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危机,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如霍华德的“城市—乡村(Town-Country)”构想里所提出的,在城郊社区发展农业生产可以集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于一身,将郊区发展与城市农业价值关联起来,实现城乡新的融合,创造更为宜居的郊区有农社区,为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等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22]。
(3)城郊社区具有发展城市农业的天然优势
对新建社区而言,大量郊区社区由城市周边农地开发而来,用地中农田的存在为社区内发展城市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已建成的城郊社区中,建筑密度通常较低,相比城市建成区拥有更多可用的种植用地,具有有农化改造的空间和土地优势。同时,城郊社区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失地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种植意愿较高,在种植经验和食物需求方面也高于城市建成区居民,因而具有劳动力方面的优势。
(4)调整城市和物业管理制度是将农业融入城郊社区的先决条件
城市和社区物业管理制度通常与社区中的农业行为发生更为直接、尖锐的矛盾,也是发展城市农业的主要阻力之一。因而应根据城郊社区的特点适度调整现有制度或放宽执法尺度,对现有的城市农业行为进行规范与疏导,合理约束农产品种植、加工、出售等各个环节,使农业不再是脏乱、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城郊社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直到19世纪,农业要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为满足更多的商业、工业及居住空间的现代需求,农业被逐渐排挤出城市。不仅如此,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快速扩张改变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并进一步导致了耕地的迅速减少与城郊农业的退化。
因此,在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探寻更为生态节地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城市郊区发展过程中,保留原有农地或设置专门的种植用地,将农业要素纳入城郊社区生活,融社区发展和农业价值于一体,可以实现从城市侵占农田到社区与农业融合共生的转变,有效缓解城市扩张与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并带来一系列有益的生态、社会附加效应,引导城市郊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节地、可持续发展。
[1] 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52-58.
[2]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70-27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 Butler L.,Maronek D.M.(eds).Urban and agricultural communities:Opportunities for common ground[R].Ames Iowa:Council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
[5] 刘长安,赵继龙.基于都市农业的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7):140-144.
[6] Mollison B..Permaculture:A Designers’Manual[M].Tyalgum:Tagari Publications,1988.
[7] 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农业产业化还是农业生态学:21世纪的挑战[J].冬麾,译.江西社会科学,2010(7):251-256.
[8] Viljoen A.,Bohn K.(eds).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s..Designing Urban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Cities [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2005.
[9] Duany A..Garden Cities:Theory& Practice of Agrarian Urbanism[M].London:The Prince’s Foundation for the BuiltEnvironment,2011.
[10]Grimm J.,Wagner M..Food Urbanism:A sustainable design option for growing urban communities[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2009.
[11]Jenny D.,Kirsten L.,Julie A.M..Food-sensitive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EB/OL].http://www.healthyplaces.org.au/userfiles/file/Design%20elements/foodsensitive_planning.pdf,2011.
[12]蔡建明,罗彬怡.从国际趋势看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J].城市规划,2004,28(9):22-25.
[13]张玉坤,孙艺冰.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J].建筑学报,2010(4):95-98.
[14]赵继龙,史克信,刘长安.美国城市农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1(9):61-65.
[15]徐娅琼.农业与城市空间整合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16]高宁.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的规划思想与空间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7]牛晓菲.社区农业与生态住区建设[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8]王楠.基于都市农业的城市单位住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19]刘长安,赵继龙.生产·生活·生态——城市“有农社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0]Friedman A..Fundamentals of sustainable neighbourhoods[M].Heidelberg: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2015.
[2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Research on suburban community planning integrated with agriculture in North America:A case stady on Pierrefonds Community in Canada
Liu Changan1,2,Zhao Jilong1,Wang Nan3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2.Shandong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Center of Green Buildings,Jinan 250101,China;3.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ccompanied 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urban expansion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have evolved into a ver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Thus it’s a consensus of people to seek for a more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way of life.Based on urban agriculture theori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s of sub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and analyzes the suburban Agrointegrated community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Pierrefonds Community,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oexistence between suburban communit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well as the according planning method for ecological and land-saving communities.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s in China and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urba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elements;suburban development;agro-integrated Community;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U984.12
A
1673-7644(2016)05-0428-07
2016-0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30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5CCXJ08);山东建筑大学博士基金项目(XNBS1512)
刘长安(197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成环境与生态农业一体化、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等方面的研究.E-mail:22957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