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妍 孙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的不断转变,中国已经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华外资企业正渐渐向东南亚等国家迁移。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上层设计更加合理,使得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贫富差异化进一步缩小。国内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现在转型的重点是依靠自我创新,具有自我知识产权。
关键词:中国创造;中国化;创新驱动;利润
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它们是由不同经济基础所规定的。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与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内的经济发展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同时也带来了国外一些新兴技术,国内工厂在不断的学习、借鉴这些技术,中国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经济改革路线,逐渐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希望逐步走向工业制造强国之路。
经济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走高,工人招不满,许多在华的外资企业将在中国的制造厂迁往东南亚等国家,东南亚这些国家尚处在不发展阶段,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外资企业投资成本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工人的工资标准在逐渐提高,与之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较为落后,只能开放市场吸引外企投资。当时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廉,更能吸引较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但当中国工人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人口素质不断的提高,在华外企的工厂利润在不断降低,这是影响在华外企迁厂的直接原因。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已经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瓶颈,就是缺少自己的创新型生产技术,没有自己的生产技术,只能从生产过程中获得极少的利润。所以中国经济要发展,还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技术,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才有自己的优势。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许多外企公司的高管发现公司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压力较大,国内企业具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具有自己的创新技术,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而外企没有这些优势,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初向华投资的企业有一部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因为没有注重对能源的保护,使得中国如今的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也是政府需要停顿整改的一些工厂和企业。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中国引进外资不再单求数量而更加注重质量,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产品。外企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增加排污耗能压力,还可能遭到政府的环境污染处罚,看不到在中国可以得到巨大的利润,因此将目标放到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
国内企业发展压力大还需要政府支持。通过这些年的经济改革,在外资的压力下,国内小企业的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政府为保证国民收入与国家经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同时会允许一部分产业对国外开放,使市场更具有活力。在他们眼中利润高,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部门,如石油化工、造船、通信、银行、铁路都对他们关上了“大门”,使得外企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动力,看不到具有很大利润的市场环境。与众不同的是,国有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限制了部分外企的发展,并且国家还对国内企业进行低利息贷款和政府补贴,使得国内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的运行,而不受资金的影响。
经济发展要适应国内发展国情。改革开放期间,美国制造商大批来华投资设厂主要看重的是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所以他们蜂拥来华占据主导市场。相比现在,政府过去引进外资企业的时候只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使中国经济得到活跃发展,希望学习吸收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没有考虑到行业安全,以及外资对市场的垄断和对国企的压制。现在国内一部分主要产业的国内企业有部分也被外资也买断了,当今社会采取对外资企业一律接受的状态,一直使他们享受超出国民优惠的待遇,忽略对他们的限制和管理,那么中国的市场会越来越混乱,市场也会陷在外资的垄断下,造成国内经济市场被外资占据,不利于国内企业工厂的发展,不利于公平竞争。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外企促进国内经济格局稳定,需要外部竞争压力使得国内企业稳定发展,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才具备自己的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是经济改革的驱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下,创造力是人力资本的核心。通过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创造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通过推进结构性的调整,使得产业构造趋于合理,巩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调整产业结构逐渐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制造2025才能实现,成为技术密集型强国。外企在国内经济改革形势下为巩固自身利益,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将在国内的工厂迁至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也符合他们的利益。但是国内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复苏还需要依靠中国经济提速提供充足的动力,国内经济会进一步优化,产业趋于合理。
出现大批外资企业撤出国内市场,相比外企对成本、利润的要求,我认为中国经济重心的转变是对外企决策变动的主要原因。对于外企而言,中国是最大的廉价加工制造工厂,可如今“加工厂”涨价了,劳动力价格提高,逐渐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之路。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形势,外资企业没能适应中国化的改革模式,没有找准在中国转变后的盈利点,产生的竞争压力,促使他们向低成本国家迁移。中国经济的发展总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能依靠外资企业来扶持自己的产业,还是需要国内企业提供经济改革动力,那样的经济才能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张宏妍(1996.04- ),女,天津人,本科,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孙文(1994.09- ),男,江西吉安人,本科,北华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