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芳
摘要: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才能学有所成。而如今,智能手机能为很多大学生心思的承载者,他们沉迷于智能手机而不自省。该文分析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提出如何有效抵挡智能手机诱惑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智能手机,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84-02
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使通信工具发生划时代的变革,也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智能手机是集电话、短信、闹钟、计算器、MP3/mp4、影视、网络聊天、购物、股票、游戏、导航、邮件、支付、拍照、阅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电子产品,从作为打电话、发短信的通信工具,摇身一变成为像电脑一样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便携式工具。当前,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导致没有一款电子产品能匹敌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1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由此可见,我国上网的主体就是年龄段在20-29岁的在校学生,即是大学生。
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100%,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那他们拿来做什么呢?为此,该课题随机选取了一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班学生男生28人女生19人,人均1.215部手机。用来看小说的学生有40.43%,用来看新闻、玩游戏有38.30%的学生,有29.79%的学生用了打电话,有27.66%的学生用来看电影,25.53%的学生用来发短信、交友,12.77%的学生用来购物、看比赛,6.38%的学生用来理财。每天大概花在手机上的时间,29.79%的学生有3-4个小时,23.45%的学生有1-2个小时,8.51%的学生除了睡觉几乎都在玩手机,2.13%的学生不到1个小时。
2 智能手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便捷服务和娱乐休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动接受它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在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情况下使用智能手机,注意力不能集中,无论课堂学习或是参加活动都心不在焉。这些大学生或是沉迷于购物、或是沉迷于游戏、或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或是沉迷于影视小说,更有甚者沉迷于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反叛、诈骗、中奖等垃圾信息),无论沉迷于何种都于身心无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3 智能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和抵御诱惑能力不强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心理健康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保障。
心理健康的状态下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抵御不良风气或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困扰,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环境。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却越来越差,抗挫、抗压能力越来越弱,遇事就轻易离家出走、暴力解决更甚者自杀或杀人。心理健康成为当今整个社会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在经历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却承受着着高于其他同龄人的压力打击。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焦点。
2)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学生与社会可以直接接触、交流的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影响。
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周围充斥着来自网络、媒体、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乏有虚假、不良的信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很好的分辨,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乏有对生活的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甚至是反国家、反社会、反道德的思想,更有西方资本主义者趁机对大学生传输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本就不够坚定的奋斗心理变得更加动摇,而选择逃避,面对现实充满悲观心理,面对教育易产生叛逆心理。
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都是没吃过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视为珍宝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好奇心强,积极探索,心理较早成熟,更容易适应社会;但也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且攀比心理严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潜藏于其价值观中,对人生的追求变得盲目,重功利而轻修身,重收获而轻付出。
3)智能手机“趁虚”闯入大学生的世界
当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强大或健康,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做事缺乏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和自制能力差,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和偏执情绪,并受到外界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时,会顺势变得脆弱、心理变得扭曲、变得叛逆,与人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变得吃力、摩擦增多,心理上产生了压力。为了平衡这种压力就会寻求其他方面的满足或安逸,或逃避环境。智能手机就在如此需求下闯入了这些大学生的世界。智能手机让购物、交友、看电影、玩游戏、阅读都可以变得足不出户、轻松搞定,它的便于携带性导致了这些大学生机不离手、随时随地翻看等现象。显然,智能手机成了这些大学生精神寄托和消遣娱乐的庇护所,使其长时间沉迷于此无法自拔。
4 针对大学生沉迷于智能手机因此采取的几点措施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国“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智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各种由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社会各界慢慢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国教育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但与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教育执行过程中,高校执行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中心,兼顾心理和体质的教育机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教育一样做出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执行计划。由于各个高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教学资源匮乏,不能给予学生及时、全面、完善的心理辅导。虽然高校都有心理辅导课和心理教师,但心理辅导课多是作为一门单纯的课程进行;心理辅导老师有限,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单单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有些应接不暇,更无时间和精力去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想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课一讲,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完善的体制、明智的决策、有效的手段。
2)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周刊/杂志等作为信息传播和文化宣传的主要途径,不能主观臆断、扭曲事实夸大事态、大肆渲染,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多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明、褒善贬恶、传播正能量,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除了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还更多地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提升学生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营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变成有追求、有文化、有内涵的人。
3)对智能手机的应用要趋利避害,合理引导
智能手机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为满足人们各种手控需求的电子产品,普及程度超越其他任何电子产品而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手持终端设备。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手机也不外乎是。市场上也开发出种类繁多且有针对性的学习软件,大学生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利用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地选择个性化、自由化的学习。这样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生活必不可缺的娱乐通信工具,也是很好的学习工具。高校应提倡、宣传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使其物尽其用、成为生活和学习上前进的动力。
不仅大学生存在对智能手机应用不正确、不合理的现象,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现象。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正视智能手机的存在,正确、合理地使用,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欢,黄海,吴和鸣.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3): 447.
[2] 杨业华,湛利华.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22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