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
4岁的孩子还在吃手,妈妈按捺不住了,狠狠地制止了孩子。然而,孩子并没有不再吃手。老师通过与孩子聊天,并没有制止他吃手。然而,一个月过后,孩子不怎么吃手了。4岁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吃手?又是如何,让孩子不吃手了?
4岁孩子吃手的故事
小依来幼儿园时,4岁了,吃手很厉害。
尤其是临近放学时,吃得更厉害,妈妈一来接,看见他在吃手,就大声训斥,然后直接动手,把小依的手扒拉下来。
小依大哭起来,恐惧的泪水在脸上肆意奔淌,身体在哭泣中轻轻抖动着,像一棵旷野中孤独的小树。
王老师赶紧制止住妈妈,对妈妈说,孩子吃手很正常,慢慢就会不吃的,请给予孩子时间和信任。
妈妈很焦躁:从小就这样,怎么管都没用,现在都4岁了,越来越厉害了,别的孩子早就不吃了,这不制止不行啊。
王老师就和妈妈商量,希望妈妈能给孩子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内,看见孩子吃手,不说孩子,更不打孩子。这一个月的时间,给予孩子充分的“无分别的爱”,看看孩子会不会发生变化。
妈妈满腹怀疑,但还是勉强点头同意了。
对吃手的孩子,老师做了什么?
这一个月,王老师对小依做了很多,但是,在吃手这件事上,她做得最多的是:
视若无睹。
王老师和小依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学着小依的样子,吃着手和他聊天,和他分享吃手所带来的快乐。
有的时候,王老师也会问小依:“你为什么爱吃手啊?”
小依:“我不知道。”
王老师:“我知道。”
小依:“为什么啊?”
王老师:“我小时候也吃手,我想,是孩子都要吃手吧。”
小依:“那×××怎么不吃手啊?”
王老师:“你爱吃鱼吗?”
小依:“爱啊。”
王老师:“那×××爱吗?”
小依:“他不,他爱吃肉,昨天那个平鱼他就不爱吃,他就爱吃鸡腿,上次鸡腿他吃了两个还不够。”王老师:“对啊,你爱吃鱼他爱吃肉,你爱吃手他不爱吃手,每个人都不一样嘛。”
小依:“哦,是这样啊。”
小依若有所思。
一个礼拜过后,小依就不怎么吃手了,妈妈很惊喜,和王老师深聊过后,终于转变了态度,在妈妈的配合下,小依很快就度过了这个生命的特殊阶段。
花径寄语
问大家:到底是什么,有效地帮助到了小依?
真正的生命的教育,什么才是关键呢?
一开始,孩子为什么要吃手?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远比这个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
这是一个事实。
在花径看来,不管什么原因,这是一个事实,这是最重要的。
既然这是一个事实,是生命的必然的天性,那么,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原因,有一点我们当确认无疑:
既然是生命的必然的天性,我们当予以至高的尊重和敬畏。
反过来,当我们失去这份尊重和敬畏,只是随着自己的自以为是恣意妄为的话,我们伤害的,必然是生命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这个力量之源,就叫作: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这么“大”了还吃手?
显然,这只有一个原因、一个答案了,这就是:
孩子的安全感,严重不足啊。
既然是安全感严重不足导致吃手,你越打他骂他制止他,他就会越……
4岁还吃手算什么?
花径遇见的生命中,有为人父母辈还吃手的呢。
同时,我们当深思:
连吃手都被拒绝的生命,他被拒绝的,难道仅仅是吃手吗?
往往,这样地被拒绝的生命,他的疾患和症状,远远不止吃手啊。
亲爱的伙伴,我们须知,生命的必然的天性,必然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当予以至高的尊重和敬畏。
自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吃手。
至少,吃手也是在满足生命的安全感,在减消生命的不安全感。
至少,吃手也是生命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爱自己的最好的方式。
亲爱的伙伴,生命中所有的真实的呈现,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原因,不管我们喜好厌憎,我们都要以最高的尊重和敬畏,去尊重,去理解,去倾听啊。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所以,“吃手”该怎么办,也就很清楚了。
去好好满足生命的安全感,如是而已。
花径的老师为什么要“视若无睹”呢?
生命必然的天性,都是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的,自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吃手。
所以,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这是一个正确的行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生命又何必去理会它、去介意它呢?!
当你不理会它、不介意它,你就是在以最好的方式
尊重它,理解它,信任它,接纳它。
你就是在以最好的方式,给予对面的这个生命以高度的安全感。
所以,花径所采取的种种看似不同的教育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以向生命的天性致敬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啊。
要知道,真正的关键,是在这里啊。
这样的致敬的方式,不是一个月内如此,不是仅对小依如此,而是在任何时间,在任何空间,对任何对象,均是如此。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