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换届之年,中央多次强调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标准。但现实中却不时出现一些怪相:实干者常常吃亏,投机取巧者左右逢源,“带病者”一路顺风……这与中央要求树立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格格不入。如何破解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庆红强调:“通过正确导向,进一步强化组织关心干部,干部关心工作的氛围,不让实干者吃亏,不让担当者失落,不让投机者得逞,不让带病者过关。”
莫让实干者流汗又流泪 张志省
春秋时期,晏子治理了东阿三年,没想到却招来齐景公一通责骂:“我认为你本领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自己好好反省吧。”
“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我请求为此而死。”晏子请求再去治理东阿。
景公答应了他。
第二年年终考核时,晏子赢得了齐景公的赞叹,称其治理有方。
但晏子把治理的秘诀说出来后,却令人大跌眼镜——
“以前晏某我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一心实干,百姓无不叫好,但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近臣,百姓挨饿,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
齐景公大为汗颜,愧疚不已。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为何实干不讨好,取巧却能得宠?
先来看一看实干者吃亏的原因——
●实干者大部分都有不争不抢、风格高、品质好的特点,因此“吃亏”几率比那些斤斤计较、善于钻营者高。
●及时发现和找到不怕吃亏的实干者,也不是件容易事。实干者普遍做事扎实,不喜张扬,推功揽过,有时吃了亏也不与外人说,致使上级和旁人知悉的范围和程度相对较小。
●“不让实干者吃亏”常流于口号层面,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在干部任用过程中,如果真有实干者吃了亏,却不易有解决问题的举措,往往只能扼腕叹息却爱莫能助。
●实干者能不能被发现,全凭领导或票数说了算,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旦没有知人善任的领导,没有公正中立的投票者,实干者往往很难出头。
实干者如何才能不吃亏
●要让干部群众认可实干者。
实干者能不能进入组织选拔视野,首先得过民意关。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尚实干者、关爱实干者的良好风气。
●要让领导成为实干者的伯乐。
不能让实干者吃亏,关键在领导。在选拔干部过程中,领导在推荐、考察、决定等环节起着伯乐的作用。因此,不让老实人吃亏,还得从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抓起,确保领导公道、正派,敢为实干者撑腰。
●要让制度保护实干者。
不让实干者吃亏,最终还是要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改进民主推荐工作,搞好民意调查工作,積极扩大群众参与率;以实干来看德才,以实绩来用干部,而不是靠阿谀奉承和夸夸其谈,从而使实干者脱颖而出。
那么,又该如何分辨出实干者?
以下几类实干者,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格外关注——
●不和领导套近乎但积极配合工作的人。
●不和领导多走动但能体谅上级良苦用心的人。
●不往领导家里跑但常往基层跑的人。
●不关注领导同事生活私事但能帮下级排忧解难的人。
●不当面恭维领导同事但能帮组织树立威信的人。
●不向领导表态夸口但能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人。
●不爱表功但能创造性工作的人。
●不爱提个人要求但表现积极的人。
●不看领导脸色行事但能秉公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