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深度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作用差异对比

2016-05-17 11:13魏海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9期

魏海军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作用。方法 40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 随机分为深麻醉组和浅麻醉组, 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硬脑膜打开时(T2)、动脉瘤夹闭时(T3)和手术结束后(T4)患者的心率和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深麻醉组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明显高于浅麻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麻醉起到了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在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治疗中应予以广泛使用。

【关键词】 麻醉深度;动脉瘤夹闭术;脑保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24

人脑需要经过稳定的血液来进行葡萄糖和氧气的供应, 从而有效保证脑功能的正常运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医疗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提高,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恰当的麻醉手术会对人脑造成一定的损害, 导致脑缺血、脑缺氧性损伤, 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从两种不同麻醉深度在动脉瘤夹闭术中对脑保护作用进行探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进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0例, 随机分为深麻醉组和浅麻醉组, 每组20例。深麻醉组患者男11例, 女9例, 年龄40~61岁, 平均年龄(46.2±6.5)岁, 体重44~70 kg;浅麻醉组患者男10例, 女10例, 年龄39~62岁, 平均年龄(46.9±6.1)岁, 体重45~70 kg。均经医院论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在T0、T1、T2、T3和T4五个时间段的心率, 同时对患者在不同麻醉方式后T1、T2、T3和T4四个时间段异丙酚靶血浆控浓度进行观察和记录。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进行观察和记录, 并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前心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深麻醉组各时间段异丙酚靶控浓度均明显高于浅麻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动脉瘤主要是由于动脉壁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变或者损伤, 从而导致动脉壁出现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扩张或者膨出现象, 可发生在动脉系统中的各个部位发生, 但多数发生在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中。动脉瘤主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硬化、钝性或锐性损伤、动脉壁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先天性动脉壁机构异常[2]。根据动脉瘤的不同, 可以分为周围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以及内脏动脉瘤等,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出现疼痛现象, 体表出现搏动性肿块, 动脉栓塞产生一些肢体或者器官的坏死。现阶段的临床中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查。

异丙酚又称丙泊酚, 是一种全身麻醉剂, 具有见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速度快且患者状态较为平稳以及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 已经逐渐成为临床中普遍采用的麻醉剂[3]。异丙酚能够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功能以及眼内压进行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区域麻醉辅助以及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作用[4]。虽然异丙酚的不良反应较少, 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少数患者在进行异丙酚注射后, 会出现低血压或者短暂的呼吸暂停, 甚至会出现惊厥, 一般情况下, 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在早期使用异丙酚治疗中, 多数医疗人员认为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和巴比妥类药物效果相似, 是通过降低脑代谢和颅内压等起作用,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对异丙酚的深入研究, 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和引起脑代谢降低程度并不成正比, 通过对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变化进行对比, 可以有效观察其麻醉和脑保护的稳定性关系。

有关医疗人员一直将合理的麻醉深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外神经科的手术中, 传统的麻醉深度和麻醉工作人员的经验直接相关, 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对患者进行不同麻醉深度的对比和分析, 掌握麻醉深度对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的最佳效果。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深麻醉组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明显高于浅麻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深麻醉能够更好的对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进行脑保护。

综上所述, 在进行动脉瘤夹闭术中采用深麻醉, 能够更好的保证脑部供血和供氧情况, 对患者脑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临床治疗中应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岩升, 宋来君.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夹闭术中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效应.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8(8):1749-1751.

[2] 刘建民, 张荣伟, 袁绍纪, 等.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对比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3): 191-192.

[3] 胡成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与术后脑缺血关系及脑保护措施的探讨.中国医学工程, 2013(5):53-54.

[4] 刘乔.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前诊断及术后动脉瘤残留和载瘤动脉通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9):41-42.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