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分析

2016-05-17 19:51刘丙营李曼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9期

刘丙营 李曼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分析。方法 5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 全部患者均进行乳头溢液涂片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 将其置于光镜下对细胞学特征予以详细观察, 对比穿刺细胞学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 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81.48%(44/54), 误诊率为18.52%(10/54), 其中误诊成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患者6例(60.00%), 误诊成乳腺癌患者4例(40.00%)。结论 临床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采取乳头溢液涂片检查结合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较为准确, 对术前诊断有指导作用, 但是诊断病变复杂且多发的患者时要慎重选择, 特别是针对乳腺肿块伴随溢液诊断成乳腺癌的患者, 最好是选择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细胞学诊断;病理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34

导管内乳头状瘤属于较为多见的一种乳腺良性上皮性肿瘤, 大部分都存在乳头溢液。该疾病术前病理诊断最理想的方法是细胞学检查, 特别是针对没有触及显著肿块的患者, 能够触及肿块的患者可运用细针穿刺结合溢液涂片的细胞学诊断方式[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分析,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细胞学涂片以及组织病理诊断,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5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全部患者均切除乳腺肿瘤通过组织切片确诊。患者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38.8±7.5)岁;病变位置:24例患者左侧病变, 27例患者右侧病变, 3例患者双侧病变;其中28例患者伴随有清亮稀薄乳头溢液, 16例患者伴随有血性溢液, 10例患者未见溢液能触及小结节。

1. 2 方法 于穿刺术前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 检查是否存在肿块, 一旦发现肿块要从肿块远端顺着导管引流方向到乳头处予以按摩和挤压, 动作应保证柔和;当出现液体时, 选择末端或是中间液体进行涂片;若患者属于乳腺肿块且伴随有溢液时, 要首先完成溢液涂片检查, 再按照肿块形态、活动度以及硬度等予以细针穿刺;按照负压抽吸法, 选择7号针头进行多次抽吸, 一旦发现囊液要将其完全吸除后再次穿刺残存结节;发现针柄中存在穿刺物时终止抽吸, 在玻片上用穿刺物匀称涂抹。上述涂片都使用浓度为95%的乙醇予以湿固定, 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完成染色, 予以脱水封固后将其置于光镜下, 对乳头溢液和穿刺涂片的细胞学特征进行详细观察。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的溢液检查与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患者的细胞学诊断结果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2 结果

2. 1 溢液检查情况分析 乳头溢液较为稀薄细胞量少的涂片光镜检查显示主要是泡沫状的吞噬细胞, 偶尔可见小细胞团结构, 边缘主要是肌上皮细胞, 形状表现为棱形, 团内细胞表现为圆形, 核内细胞质相对匀称。血性溢液涂片光镜检查显示, 泡沫状的细胞胞质内存在含铁血黄素颗粒, 能见众多上皮细胞团, 表现为乳头状以及小球形细胞团。

2. 2 穿刺细胞学检查情况分析 细胞学涂片检查可见十分丰富的细胞, 腺细胞主要呈现为细胞团排列形式, 主要分为两种细胞, 一种细胞团偏大, 细胞分布形式呈片状存在, 边缘无规则, 中央细胞排列方式为梭形或是筛网状;另外一种细胞团偏小, 主要表现为球形和乳头状。该类细胞团都不存在异型性, 涂片背景中能见裸核细胞以及泡沫细胞。

2. 3 穿刺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54例患者全部都通过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术前实施穿刺细胞学诊断结果显示:诊断准确患者44例(81.48%), 10例(18.52%)患者发生误诊, 其中误诊成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患者6例(60.00%), 误诊成乳腺癌患者4例(40.00%), 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81.48%。

3 讨论

乳头溢液行细胞学检查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 但是发展速度较为迟缓, 和其余器官细胞学检查发展比较, 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相对落后[2]。其主要是由于乳头溢液症状较不多见, 无法全部乳腺肿块患者都随意采取该方式进行检查, 在所有乳腺疾病患者中只有3%左右会出现乳头溢液症状[3];还有一个原因是乳头溢液的细胞学诊断阳性率不高, 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4]乳头溢液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大约只有38%。

乳头状瘤有无发生溢液和肿瘤位置及肿瘤类型有关系。当肿瘤位于大导管时, 较易发生溢液, 而位于小导管时则相对发生率小。乳头状瘤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 但是肿块体积不大, 一般直径≤1 cm。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就诊原因通常是发生乳头溢液, 大部分表现为间歇性和不自主性, 小部分为挤压后发生溢液[5]。

通过比较溢液涂片与穿刺涂片镜下显示情况发现, 溢液性质和穿刺涂片的上皮细胞团形态的显示存在相关关系。当溢液表现为淡红色或是稀薄无色时, 穿刺涂片的上皮细胞团主要表现为边缘无规则且细胞量多, 而很少见上皮细胞团呈现为球形或是乳头状分支;当溢液表现为暗红咖啡样或是出血性时, 穿刺涂片的上皮细胞团主要表现为球形或乳头状分支结构。腺细胞的表现差异和细胞分化存在一定联系, 前者代表了移行的类型, 后者代表了乳头状和腺型的类型[6]。

对比5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10例患者发生误诊。其中以乳头溢液症状就诊的患者有6例, 溢液主要是清亮色, 涂片主要为泡沫样组织细胞, 不存在上皮细胞团;其中2例患者由于细胞量不多, 不存在明显乳头状结构的细胞团, 其可能和穿刺针没有抵达导管而置入纤维组织中有关系。4例患者误诊成乳腺癌, 术后通过病理学诊断属于导管内乳头状伴导管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穿刺细胞学诊断准确符合率为81.48%(44/54)。结果表明,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因为结节病变图像十分复杂且表现为弥漫性, 容易误诊成导管上皮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因此, 临床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采取乳头溢液涂片检查结合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虽然较为准确, 对术前诊断有指导作用, 但是诊断病变复杂且对于多发的患者时要慎重选择, 特别是针对乳腺肿块伴随溢液诊断成乳腺癌的患者, 最好选择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 徐顺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1(40):85-86.

[2] 陈文祥, 陈俊霖.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22例临床分析.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2(4):48.

[3] 马守霞.乳腺巨大囊肿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21):5280.

[4] 刘伟, 韩芸蔚, 温绍艳, 等.乳腺中央型及外周型乳头状瘤癌变的外科治疗.中国肿瘤临床, 2011, 38(10):579-582.

[5] 路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乳腺癌2例.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0, 4(5):353.

[6] 张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临床病理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6):169.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