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奎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效果。方法 98例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9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 实验组采用胶体金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效果。结果 实验组检出率为81.63%, 假阳性率为8.16%, 假阴性率为6.12%, 检测时间为(5.62±4.13)min, 检测成本为(7.95±0.63)元。对照组检出率为91.84%, 假阳性率为4.08%, 假阴性率为2.04%, 检测时间为(99.77±7.65)min, 检测成本为(4.15±0.5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各有利弊, 其中酶联免疫法阳性率高、假阴性率低、成本低, 但需专业操作人员及特定仪器、试剂等, 局限性大, 检测时间长, 不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胶体金法检测快速、方便, 便于急诊检测和基层开展推广, 但成本高, 准确性低于酶标法。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26
丙型肝炎多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导致, 属于病毒性肝炎, 主要经血液传播, 具有传染性, 较慢性、急性患者, 携带HCV者为高危传染源。加强定期筛查, 检测病毒, 早期确诊, 是预防本病、降低发生率的主要措施[1]。现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检测丙型肝炎病毒98例, 对比研究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检测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98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9例。对照组患者女24例, 年龄14~69岁, 平均年龄(38.65±7.72)岁;男25例, 年龄15~66岁, 平均年龄(37.36±7.89)岁。实验组患者女26例, 年龄14~71岁, 平均年龄(39.02±7.69)岁;男23例, 年龄15~68岁, 平均年龄(37.43±7.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嘱患者空腹, 于清晨抽血4 ml, 3000 r/min进行离心10 min, 将血清分离。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 将待测样本加入加有样本稀释液的反应孔中, 封片纸覆盖反应板, 置37℃孵育60 min, 给予洗板和加酶结合物, 封片纸覆盖反应板, 置37℃孵育30 min, 给予洗板, 然后加入显色剂A和B, 震荡10 s, 封片纸覆盖反应板, 置37℃孵育30 min, 加入终止液, 上酶标仪读数。实验组采用胶体金法, 分别于试剂条质控区与测试区固定病毒抗原、抗体, 试剂条中加入血清, 充分反应后, 在15 min内读取结果。需注意的是, 判定阳性与阴性时切忌混淆质控区、测试区。
对比两组检出率、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 记录两组检测时间及检测成本, 比较分析。
1. 3 评定标准 酶联免疫法:阴性:标本A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实验组阴性9例, 阳性40例, 检出率为81.63%;对照组阴性4例, 阳性45例, 检出率为91.8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假阳性4例, 假阳性率8.16%(4/49), 假阴性3例, 假阴性率6.12%(3/49);对照组假阳性2例, 假阳性率4.08%(2/49), 假阴性1例, 假阴性率2.04%(1/4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比较 对照组检测时间(99.77±7.65)min, 实验组检测时间(5.62±4.13)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成本(7.95±0.63)元, 对照组检测成本(4.15±0.55)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CV感染率约3.2%, 感染后呈慢性化进行特点, 约75%患者发展成慢性感染, 导致终末期肝病(如肝癌、肝硬化等)[2]。HCV是导致社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因素, 感染率在60%~90%, 传播方式主要有静脉注射、输血、血液透析、输血制品(成分血制品、凝血因子、球蛋白等)、母婴传播、公共用品、肌内注射及器官移植、各种外科手术、内窥镜检查及牙科治疗等手术操作也可引起病毒感染[3]。HCV进入人体后, 致使患者患病毒血症, 病毒在肝细胞内对细胞大分子合成进行复制、干扰, 使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病变;病毒表达产物还对肝细胞有较大毒性作用, 可对机体脏器功能造成损害, 如肝脏功能。
丙型肝炎诊断要点有两方面, HCV标志物是否阳性, 是否出现肝脏损害与损害程度。HCV主要标志物是HCV核糖核酸、血清HCV抗体。检查肝脏有无损害主要方式为B超、肝功能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如受检者HCV检测显阳性, 且有肝功能损害, 则确诊丙型肝炎;若受检者HCV检测显阳性, 但无肝功能损害, 活检病理检测肝细胞未发现明显破坏, 应诊断HCV无症状携带者。HCV感染多通过HCV抗体阳性证实, 常用检测方法有两种:酶联免疫法及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指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放大作用进行标记免疫, 操作较复杂, 对检测设备要求较高, 基层医院较难推广, 大范围筛查效果不佳。胶体金法操作比较简便, 对人员技能及仪器要求较低, 且没有同位素污染, 检测广泛、快捷, 可为临床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运用价值较大。
综上所述, 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时, 酶标法阳性率高, 假阴性率低, 成本低, 但需专业操作人员及特定仪器、试剂等, 局限性大, 检测时间长, 不适合基层医院开展;胶体金法检测快速, 方便, 便于急诊检测和基层开展推广, 但成本高, 准确性低于酶标法。
参考文献
[1] 吴超良.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比较. 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5):701-702.
[2] 麻安喆.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对比检测病毒性丙型肝炎.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7):953, 956.
[3] 蒋峻峰, 周雪莲.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对照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9):2728-2729.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