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6-05-17 12:57张晓星赫鹏飞
人民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文化产业京津冀

张晓星 赫鹏飞

【摘要】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针对目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即要增进协同自觉,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产业对接,深化项目合作;培育统一市场,释放消费活力;促进要素流动,优化人才配置。

【关键词】京津冀 文化产业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14年春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京津冀生态环境合作共建等议题备受关注。文化产业是附加值高、融合性强和资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也成为当前京津冀三地共同大力扶持和重点推进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当前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强化协同理念,创新路径方法,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京津冀地区文化资源与特色,加快推进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协作步伐,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实力。

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历来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文化特色著称。近年来,三地文化产业发展均呈现出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北京市不仅文化资源充沛,且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文化生产要素方面十分富集,一直以来都是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显示,北京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连续数年稳居全国第一,只在2015年仅次于上海屈居第二,但该年其文化产业影响力指数和驱动力指数仍居全国第一。北京文化产业不仅在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影视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一些传统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且在数字动漫、网络传媒、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方面亦十分发达,对周边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201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826.3亿元,占首都GDP比重达13.2%,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中动漫游戏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了69%,占该年全国动漫游戏业产值的近1/3。①天津市具有环渤海的明显地理优势,便捷的海运、空港条件对发展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天津的特色“津派”民俗文化、广告会展业、互联网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环节主要集中于内容创意、发行展示、加工复制等领域。河北省历史文化厚重,目前已形成以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娱服务等行业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产业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复制环节,在文化制造业发展方面尤其具有较大潜力。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及总量均呈逐年上涨趋势。如2013年,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共计达到4426.7亿元,约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7%,同比之下,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2706亿元,约占全国的12.6%,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4880亿元,占全国的22.8%。② 总体看,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语言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上相通性和差异性并存,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近年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市文化协同脚步明显加快。2012年12月,河北省文化厅牵头举办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论坛”签署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14年8月,三地政府在天津市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对三地文化领域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合作内容和组织机制进行了总体部署。2015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上,来自三省市的六十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表明京津冀文化协同逐步开始由政府部门引导走向文化企业的积极参与。这些协议的签署,表明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的合作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体现了三省市响应国家号召,从京津冀整体利益出发,对推动三地文化协同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

但目前来看,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程度还不高,协同效应还不明显,还未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产业合力。具体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失衡。例如2013年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6.7亿元、1070亿元和950亿元,其中北京市占到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4.3%,远超过天津、河北。③另据统计,2014年,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是13.2%,9%和3.8%,④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协同程度偏低。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中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京津冀(5.33)、珠三角(4.54)、长三角(3.10),也就是说,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大协同度最差,而长三角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小协同度最高。⑤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京津冀文化资源尚未得到系统整合和充分利用,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现象还屡见不鲜,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还不强。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协同观念不强,顶层设计不足。长久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有着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和利益关系,造成了三地地区本位思想较重,在协同发展问题上难以形成自觉的意识和统一的步调。尽管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也越来越认识到外部借力和区域协作的必要性,但由于受各种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及惯性思维方式影响,加之实践不深、经验不足,当前三省市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推进力度还十分有限。已经签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京津冀三地签署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等相关协议总体上仍较为宏观和偏原则性,且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度不够,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尚未形成清晰明确、成熟完善的线路图。

产业对接不力,项目合作不深。受行政分割和旧有文化理念影响,目前京津冀多数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仍习惯于依托自身的某种特色文化自主发展。由于对文化产业的交融性、关联性认识不足,其往往安于现状,不能自觉寻求产业的价值链延伸,造成发展状态自然松散,文化项目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龙头驱动和品牌效应不强。京津冀文化产业总体看尚未形成上中下游的融合贯通、错位发展关系,各自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在中长期发展的产业链定位中获得科学、合理、高效的整合与配置。三地文化企业也未能在结构重组和转型升级中实现优势互补、项目集约和联动发展。

文化市场割裂,消费活力不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文化产品和要素难以在京津冀三地间自由流通,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对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从而也造成文化消费活力不强。例如演艺行业,目前京津冀演艺团体多还是属地管理,各院团通常只能在地方演出,市场拓展空间有限。再如文化旅游业,目前多数地方还是强调利用和发展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旅游资源,但往往只是对属地内的历史遗址、自然景观、非遗文化一地一时的现成利用,还不能利用京津冀区域的地缘、人缘等优势来系统地策划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文化旅游项目,市场拓展力还有待提高;旅游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低端开发、现成复制较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广泛、深入、有效融合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有些地方虽然拥有优良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却缺乏强发展、大发展的思路,如张家口赤城的温泉文化旅游极具盛名,但目前其仍然是粗放式发展方式,汤泉文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明显滞后于消费者对设施、服务和体验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限。

要素流动不畅,人才配置不优。繁荣发展文化经济离不开资本、创意、技术、人才等要素,文化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是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各类文化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区域间流动不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制于行政分割和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三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而导致京津地区对河北文化资源和要素形成虹吸效应。在各类文化生产要素中,人才资源可谓是“第一资源”,三省市文化产业人才在规模、结构、素质上的巨大差距是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有效推进的一大阻力。据统计,2012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2.9万人,仅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就达到104.3万人。而河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为38.3万人。目前天津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约40余万。就三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各自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这个相对数值来看,北京文化产业人才规模远高于天津、河北。

此外,从人才结构上看,北京市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分布于文创产业中,目前已聚集了一大批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造就了北京文化产业在全国无可撼动的领头羊地位。相对于京津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懂文化、善经营、跨领域的复合型高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增进协同自觉,强化顶层设计。京津冀三地应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增进彼此间的文化认同,强化利益共同体的工作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将文化协同理念与政策制定、利益考量融为一体,切实下好京津冀文化协同棋局上的每一颗棋子。要进一步强化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成立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三地政府间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逐步完善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联席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就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重大事宜进行协商交流,提出指导意见,做出重大决策;成立由三地文化部门主管领导牵头的京津冀文化合作协调工作小组,负责落实联席会议安排确定的各项具体工作,定期通报协同合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协同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推动解决;共同出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规划应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筹梳理三地文化资源特色和各自比较优势,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协调机制及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谋划,形成脉络清晰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线路。

加快产业对接,深化项目合作。京津冀各地应依据各自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特色,科学定位自身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要鼓励、支持区域内文化园区、企业、项目间的协作交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高效对接。依据文化产业链中创意设计、生产加工、营销推广及衍生产品开发等诸环节的市场特行,按照合理分工、互补互惠、差异发展的原则,通过园区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对接等路径,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京津冀文化品牌形象;培育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引导区域关联文化企业贯通产业链,共同构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带。譬如河北省可承接北京市影视动漫、数字出版、舞台演艺等行业的部分产业链;京津冀三地也可探索联合打造贯通京津冀的经典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等等。

培育统一市场,释放消费活力。要突破旧有体制机制障碍,培育统一开放的京津冀文化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三地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联网,加快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市场。着力优化京津冀现代文化市场环境,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同评估体系、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促进区域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总量达1.11亿(2014年),在文化消费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三省市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放大本地文化特色,又要对接三地文化市场和消费人群。三地文化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设计文化产品时,应将眼光拓展到京津冀这个大市场,熟悉、了解三地文化内涵、特色与优势,将三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中。同时,要促进京津冀文化消费,还需面向市场进行创新。例如话剧、相声、戏曲、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可与当代的时尚内容和主题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京津冀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创作出消费者喜爱的文艺产品与服务,有力促进文化消费。

促进要素流动,优化人才配置。要大力发展京津冀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财税统筹、金融扶持、技术推广、信息共享及人才配置等途径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例如可统筹财税政策,实施京津冀地区文化企业、园区共享相同税收优惠政策的办法,创设区域内部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还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区域内信息交流整合和文化资源对接协作,使三地文化理念、信息和成果实现共享。人才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是区域内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内在要求、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三省市应对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合作与配置进行战略性、总体性规划;梳理统计当前京津翼文化产业人才的构成情况,依据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各自定位,建立健全区域内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培养选拔、流动引进、管理测评、激励保障等的相关机制和政策法规,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错位发展和交流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京津翼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航母”已然启航,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战机”业已入列。在我国文化产业“换挡提速,弯道超车”的关键时刻,京津冀文化协同理应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通过三地间的通力合作和联动推进,在文化资源榫合重组、文化项目对接延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探索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促使京津冀文化活力持续迸发,文化竞争力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均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基地;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人才合理配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5GL100)

【注释】

①王岩:“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13.2%”,《北京青年报》,2015年10月28日。

②③⑤许立勇:“京津冀协同不能承受文化之‘轻”,《光明日报》,2015年9月17日。

④刘杰:“京津冀新文化产业的‘三国策”,《天津日报》,2015年12月21日。

责编 /张晓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文化产业京津冀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