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

2016-05-17 08:10赵克红
雨花 2016年5期
关键词:喜鹊南瓜燕子

赵克红

故乡,对浪迹天涯的游子来说,是用来怀念的。尽管这些人中不乏春风得意、风光无限者,但仍禁不住会回望故乡,回望过去那些或青涩晦暗或甜蜜忧伤的童年;回望以往那段魂牵梦萦却永远无法回归的岁月;回望那片山水,那块安宁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这抑或也算是对于心灵的一种慰藉,即便不能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也要让心灵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故土。或许,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吧!

我的家乡与我居住的地方可谓咫尺之遥,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可这些年我却很少回去了。我曾经温馨的家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童年的记忆也随之失去了色彩,再也无处寻觅。

故乡,是我成长的摇篮,漂泊的终点,在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的地方,而如今,我却只有靠回忆的方式才能抵达童年时的故乡。儿时,记忆最深的是村庄夏日的黄昏,每年放暑假,队里便会安排我和另一个同学,去村西边照料那片一眼也望不到边的谷子地,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成群的麻雀来偷食。起初,我们制作了不少稻草人之类的东西插在地里,可时间一长,便被麻雀识破了,因此一见到麻雀朝谷子地里飞来,我们便会扯开嗓子呼喊,或是拉开弹弓,去驱逐麻雀的侵扰。直到落日熔金时分,我们才会回到村里。

记忆犹新的,总是那一次次在黄昏中的行走,夕阳的光芒洒满了村庄的每个罅隙,彩霞像熔化了的黄金一般从天上缓慢而粘稠地滴落,奇异而灿烂的光芒笼罩着村庄里低矮的屋顶,仿佛在给村庄镶一层金边。在我的家乡,只要你放慢脚步留意身边,那情景几乎在每个夏日的晴天都能见到。

一天天,我曾无数次目睹过村庄的黄昏,那耀眼的云霞,那种金色交织着橙色、红色、紫色种种色彩的云霞,像彩帛承托并缭绕着火球般的落日,急速地向暮色中的树林坠去,使我每每感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傍晚,当我们放学返回村庄时,也常常能看到落日在慢慢褪色、变淡,最终慢慢坠入郊野或远处的房舍下。在它消失的地方,很快便会被黑夜迅速地填充,我一次次被那个不可挽留地滑落的红日所吸引,那耀眼的霞光穿透了厚实的云层,那些悬浮而凝重的云彩仿佛烧红的钢铁在流淌。

我的眼睛跟着落日而移动。就这样,我看到了人世间最美丽的景观——一片金灿灿的光笼罩着村庄,晚霞洒在这些低矮的建筑物上,使之变成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我们的村庄。太阳是伟大而仁慈的,它不仅使万物成长,不仅赐人间以温暖,而且还在消失前的那一刻,使卑微的村庄显现了神性,使人世间的一切融合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回村的路上,我望着天空、云霞、落日,感到有种说不出的神秘感。暮色愈降愈浓,村舍的轮廓渐已模糊,有的房子开始透出了昏黄的灯光。这昏黄的有些发暗的灯光,却充满了家的温馨,这是村庄留给我的暖暖的记忆。

对于远行他乡的人来说,故乡永远是记忆深处藏得最深的那个词,无论它曾经的面目如何,我们的骨子总是不可避免会打上它的烙印,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它总是挥之不去,那与生俱来的特质,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其实,很多时候,只有更清楚地了解来时的路,才能更坚定寻找要去的方向。在每一次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在每一个即将迷失的瞬间,每一次的回望与凝视,都会坚定即将启程的脚步。

何处是故乡

故乡说起来很抽象,其实它是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细节,一个能够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温暖的地方。在中国文人的脑海里,故乡不但被指向地理上的故乡,还指向心灵的终极归宿。所谓“晨钟暮鼓闲看云,心若安处即故乡”也即此意。然而许多人如今却只能怅望故乡,故乡不可回,无法回,抑或回去,亦不是想象中儿时的模样。事实上,只有背井离乡的人,他们才更容易想起故乡,对故乡的体会和感悟才更加深刻。而如今,许多的游子怅叹:此时的故乡,已非彼时的故乡。

飞速发展的经济,把故乡变得支离破碎。心理学理论认为,归属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是哪里人?我的家在哪儿?我的身份是什么?当人们问及这些,正是出于归属感的需要。因此,不论身在何处,人们依然需要在心底保持与故乡的一种紧密的联结,肉体生活在城市,灵魂却游荡在故乡,这个故乡不是现在的乡村,而是深藏在我们童年和少年回忆里的,它的位置离心灵的指向似乎更近些。

没有经历过迁居的人,或者迁居太过频繁的人,其实,是无所谓原乡的。就如活在当下的都市人,在水泥森林中东躲西藏,故乡就在一次次迁徙中变得奢侈而又遥远,依稀梦境中,醒来无处寻。

一提到我的故乡,我首先想到的是故乡村西头的一片桑树,小时我们经常到那里去玩耍,桑葚往往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就成熟了。桑树柔性极好,有的小伙伴索性爬到树杈上采摘桑葚,大家一边吃,一边开心地玩,由于吃进嘴里的桑葚太多,牙齿和嘴唇让桑葚染成了黑紫色。小伙伴们相互你看着我,我指着你开心地又蹦又跳。村中还有两眼清澈的水井,井是我们村里共同的水源,乡亲们做饭、洗衣都用井水。每天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站在井旁一边打水一边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的快乐。而村南边有条四季不涸的大渠,是夏季里男人们洗澡、游泳的最好去处。如今的村庄,再也不是一个生态完整、充满活力的村庄了。童年里值得回忆的地方早已不复存在,再也不能还原儿时的模样。

记得有一次大家兴致勃勃地在一起闲聊,其中一个朋友感慨:我连回故乡的路都找不着了,大家都笑他回家太少。而他却连忙声辩:我是经常回家的,这次到外地学习了一个月,回家找不到路,是因为区里大搞拆迁的缘故。大家听后若有所思。其实,这不是物质的迷失,而是精神的迷失。回家的路总归是找得到的,无非是费些周折而已,但是人生道路上是不容许出现周折的,如果心迷失了方向,我们的人生可就悲哀了。

我还没有到过印度,但在书中或是新闻里,常见到印度人坐在一路前行的火车顶上,依然十分快乐的样子。朋友从印度回来后津津乐道,印度的老百姓,不管生活在何种状态下,心态都是平和的。因为有一根“圣”线在牵掣着他们。当然,这根“圣”线未必就是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但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信仰而形成的一种自觉是一件好事。我们为什么会迷失精神的家园呢?重要原因就是对物质的过分贪婪。事实上,把天下看轻,精神就不会沉重,把万物看小,内心就不会惑乱。

记得在外地求学时,每当月圆之夜就常常不自觉地想起故乡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时我常常会想起故乡门前的大石磨,想起邻居家院中疯长的夹竹桃——仿佛每一朵花的诉说,都倔强的指向心灵。想起村边晒场旁那几棵高大的柿子树,它不仅在我孩提时代给了我昂扬挺拔的斗志,它也同样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历史,成为游子望乡之时的归所。如今耕地被占用了,那几棵老树被征地时砍伐了,没有了树,土地会失去灵魂。虽然表面上在城市里过的意气风发,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灵魂的家园。这是任何时候想起来都十分遗憾的事情。

每年过节我都要回家乡看看,但每次回去的时间都很匆忙,好像例行公事一样。这个原本熟悉的地方如今已越来越陌生,陌生的让人无法认识,陌生的错把故乡当异乡了。往日的情景不可重现,回到了故乡,感觉却总是恍若隔世的模样。

田野变成了楼房,乡间小路变成了高速公路,传统的村落变成了统一规划的“新农村”。原来得以维系这个小社会的人伦体系、共同活动的情感消失殆尽。回乡,已找不到回乡的共鸣。家乡,因此成了一个符号,成了一种形式。即使是这样,我们这一代人至少还保留着对家乡故土的记忆,那么我们的后代呢?他们关于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将留下怎样的记忆?

我从鲁迅当年写故乡的文字中,也找到了相似的句子:“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但鲁迅先生故乡的变化,比起现在的变化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有位学者说: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的沉淀为自豪。

没有了故乡,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危机四伏,因此应该科学合理地保护好原生态,合理的开发,让故乡真正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永久居所,成为我们的亲人乐于生活的生机蓬勃之地。

愿故乡的青山和绿水,永远映衬在我们鲜活的记忆里!

告慰母亲

并不是沿着每个梦都能找到一块陆地的,但我还是上路了,母亲。

你用满腔的热望一回回点燃我,你用真挚的母爱一次次擦拭我,你用苦心组装着我的五彩梦,一笔一划勾勒着我的天空,我的母亲!

耳边总有黄河的涛声在鼓荡,身后总有你温湿的目光在鼓舞。因此,命运之舟怎能拒绝引渡,何况这殷殷的目光,足以感召每一个血性男儿。

行囊里装满了你的爱和那么多祝福的话,我的肩胛沉甸甸的。背负着你的期望,我走得义无反顾……

你并不阻挠我的行程,却时常为我默默无语地忧虑。哦,母亲!请别再为我负重了,男子汉生来就是为了闯天下。何况我的头顶,每天都有你暖融融的艳阳照耀;何况你瘦弱的膀臂曾一次次托起我扬帆的小舟。我会绕过暗礁,驶出黑夜,找到那片属于我的陆地的——那被鲜花和爱情无数次浸染的土地哟!

千百次,你用目光洞穿我,洞穿属于你的太阳。你就这样目送我走得很远很远。可我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照旧走不出你的爱,走不出的。

童年,在我追寻理想色彩的时候,你就把我的心带到了那块洒满花香和鸟鸣的开阔地……母亲,请别再泪眼蒙蒙地注视我,请别。只是在我迷路的时候,用你最最稔熟的乡音,轻轻地呼唤我的乳名,不论我在何处,都听得到的,因为,我们的灵性是相通的呀!

此刻,夜深人静。我猜想你一定还在灯下为子孙们编织总也编织不完的衣裳。母亲,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为儿女们的成长增添了丝丝银发的母亲;脸颊被无情的岁月刻满无数道皱纹的母亲。我知道,你操劳的心早已疲惫,你孱弱的身子早已疲惫,可你仍不肯享有半点的宁静。

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务,稀释不了你的微笑和您对儿女们的爱抚,稀释不了的!

当一行“游子吟”成为心中读不断的绝句,我苍凉的双肩陡然耸起了悲壮。家中的菜什足够用了,家里的衣锦足够用了……你还在忙碌什么?放下手中未完的活计,且歇一歇,哪怕只静静地歇一分钟,可你依然忙碌着、忙碌着……

秋天来了,秋天过后便是冬天。答应我,母亲!飘雪的日子,即便你不肯歇息,可也千万别忘了时常用呼出的热气哈哈你的手。这样你的手和我的心才会暖和一些啊!

女儿与燕子

自幼在农村长大,因此年年有缘与燕子结邻,年年都曾目睹燕子衔泥筑巢的风采。那时,在我家大门的过道里,成群结队的燕子呢喃着,她们“时游于户,时亲于人”,而我们则在燕子的嬉戏声中做作业或是做游戏,那种燕子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也许受我的影响,女儿从小喜爱燕子,上幼儿园时,最爱唱的歌就是“小燕子,穿花衣……”还登台表演过“小燕子”的舞蹈呢!但女儿对燕子的记忆实在单薄。这也难怪,她从小生长在城市里,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燕子生存的环境,在城市里别说与燕子朝夕相处,就是燕子的踪影也决非轻易寻觅得到。

命中注定女儿与燕子有段难解的缘分。

那是去年金秋时节,学校布置了一篇《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作文。为培养女儿的观察分析能力,我带着她来到郊外,想让她感觉一下田野繁忙的景象和农民喜悦的心情。正当女儿仔细观察,认真感受她所看到的一切时,却意外地发现一只小燕子落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女儿一边惊呼“燕子、燕子”,一边直奔燕子而去。

燕子“唧唧”地叫着,用力拍打着失衡的翅膀,但怎么也飞不起来。我断定这只燕子已经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等我们走近才发现,它左侧的翅膀已经受伤,并隐隐渗透着暗红色的血。它孤立而静美地卧在地上,用悲伤、无望、疑惑的眼神注视着我们。那哀怨忧伤的神情,令人怦然心动!女儿催我快去帮助这只燕子,当我伸手去捉这只燕子时,这只燕子便不安地用黑色的羽毛裹紧瘦小的身躯,可怜地蹲在那里,绿豆般的眼睛闪烁着晶莹的光。

我用手轻轻将它捧起,它显得有些不情愿,但它又实在没有能力从我手中飞走。它柔弱而轻盈,透过它那光滑柔软的羽毛,我真切地感到它温热的体温。我小心地拨开它的羽毛,看到它的伤口仍在渗血,在这荒郊野外,实在无法找到可以替它包扎伤口的东西。女儿也非常着急,我们只得将燕子带回家里去治疗。

回到家里,女儿拿出酒精和纱布,让我快些给燕子包扎,女儿天生怕血,此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敢。她轻轻拢起燕子的羽毛,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酒精为燕子消毒,由于燕子不积极配合,我和女儿忙乎了半天,才为燕子包扎好伤口,女儿又急忙给燕子找来了食物和水。

燕子也许被我们的真诚打动,它站在那里,没有立即去啄食,而是用那双充满感激和疑惑的眼睛看着我们……

日复一日,经过女儿精心的护理和饲养,燕子的伤终于痊愈了。看着女儿每天忙碌的样子,我真为女儿那颗善良、怜悯的心而高兴。

“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在这个优裕的环境里,燕子依然显得异常急躁,只要女儿一打开阳台的门,它便“叽叽喳喳”地叫着不安分地飞来飞去,丝毫没有与女儿亲近的意思。对此女儿疑惑不解。她不知道这叫声是对她表示感谢呢?还是表示抗议?为不使女儿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我对女儿说:“秋天了,燕子要到南方过冬,如果燕子错过了机会,将会在寒冷中死去的,你看燕子着急的样子,它一定想尽快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一块飞回南方呢。”

女儿问:“燕子也有爸爸、妈妈?”

“当然有了。”

“那它一定十分想念他们吧?”

我肯定地点了点头。

女儿终于答应将这只燕子放飞了。因为这只燕子本来就属于天空,属于大自然的。

女儿用两只小手轻轻地将燕子抱在胸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羽毛,站在小凳子上深情地说:“小燕子,快去寻找你的爸爸、妈妈吧!”说完,举起那双小手,将燕子送入天空。燕子深情地围着阳台盘旋了几圈后,恋恋不舍地向远方飞去。我和女儿一直目送着燕子在空中消失。

其实,每一种存在物,一朵花、一棵草、一只小鸟、甚至一只蚂蚁,其生命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都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为了人类有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让我们善待生命,善待这一切吧!

自来自去梁上燕,似曾相识燕归来。我和女儿都期待着与那只燕子来年再相会。

怀念月光

每逢中秋月圆时,我会越来越思念起儿时的月光。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儿时的月亮总是伴着神话和传说,伴着欢声与笑语,在心中明亮着。

那时,许多儿时的游戏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对月亮自然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动。在月光下游戏,在月光下玩耍,在月光下尽情地追逐,在月光下丢手帕、扔沙包、斗鸡、捉迷藏,那可真是忘我了。不知谁神秘兮兮地说上一句:“我看见月亮上的嫦娥了!”大伙便齐刷刷地踮起脚尖仰头仔细看,都说看到了看到了,没看到的也会随着大家说看到了,谁也不愿意因为一句没看见,遭大家的奚落,在我们儿时的心中,嫦娥便真的坐牢了广寒宫。

当满月挂上高高的树梢,我血管里的血液就像听到某种神秘的召唤一般,哗哗地涌动起来。中秋节前,母亲便开始忙碌,为过节走亲戚准备东西,我印象最深的是蒸枣糕、枣花之类的面点。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月饼品种很单一,而且多少年从未改变过,那月饼手掌般大小,里边的馅多是冰糖、红绿丝、花生米、核桃仁之类,包装更是简单,用一张黄草纸,一根细细的纸绳,将四个月饼摞在一起包好,便可走亲访友了。

母亲是一位很会生活的人,中秋节晚上,她将月饼切成四牙,再用盘子装上大枣糖果等好吃的东西,让我们赏月时吃。我们吃过晚饭,便和母亲坐在院子里一边闲聊一边等着看月亮。记得有一年天黑的晚,我望眼欲穿,夜幕还是迟迟不肯落下,不免有些着急,因为我还要和小伙伴们玩游戏呢,但如果这时出去,便得不到那牙月饼和糖果,因此只好耐着性子等。终于,当我看到黑黑透蓝的夜幕下,月亮透着云层向我们走来时,便激动得一下跳着拍起手来,大家纷纷抬起头看着天空中的月亮。母亲这才把月饼分给我们,我拿着月饼便蹦跳着跑出去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开心游戏去了。

小时候,母亲曾给我讲过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我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对这些传说深信不疑。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乐此不疲地捣药;传说月中有棵桂花树,任凭吴刚伐了又伐却永远不会倒下等等。每当母亲讲到这些时,我总是一边专注地听着,一边不停地点头。

中秋节有据可考始于唐朝,有文献记载则始于宋朝。那时,中秋节的盛况非今日可比。我曾不止一次地思索过,满月之所以能成就一个节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相对于变幻的尘世,月亮是超越时空的绝对性存在。古人和今人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普天之下人们头顶上悬挂着的也是同一个月亮,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诵着的还是同一个月亮。人们通过对月亮的祭拜,和远在他乡的亲友去沟通。农耕社会没有高效的交通工具,更没有电话、手机、互联网这些先进的通信手段,分别和永别常常只有一字之隔。在家书抵万金的漫长岁月里,月亮的信物功能被世俗社会放大为信念,最后又在满月的浑圆外形之中巧妙地嵌入团圆的寓意,最终把这信念放大为一种流传千年的精神信仰。

月光一泻千里,轻盈纯美,它沉默无语宛若天使,给人们带来许多美好的记忆。走在城市之巅的月,不动声色,犹如一曲曲婉约的宋词,在寥寥的星辰和片片厚厚薄薄的云彩的环抱中,一路优雅前行。它走过光明的坦途,也曾穿过幽深的云层;它展示过自己的韵色,也掩饰过自己的光芒;它不疾不徐,不喜不愠;它路过窗台,也越过花丛;有时,它如同一个正在沉思的少女,踩着小碎步,徘徊在人们面前,不远不近的距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更多的人对此是熟视无睹,漫不经心的,面对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却无动于衷,窃以为,这个世界现代化气息越浓,人们便越是孤独,越是忧愁,越是缺失浪漫,如今,物质生活与过去相比愈来愈加丰富了,花样繁多的月饼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反而与月亮越来越疏远了,即使月亮就挂在高楼上,也懒得披件衣服下楼或是打开窗口去欣赏,人们枯燥的欲望和退化的味蕾,早已忘记了对月光的那份惦念的柔情和回忆。与朋友们谈及这一现象,大家的感觉竟如出一辙般认同……

圣洁高尚的月亮,在人们的眼里越来越淡漠,越来越备受冷落。城市的灯火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城市里的霓虹比满月的光芒还要汹涌许多倍,以至于出现光污染这样的新名词,也许我们可以创造太阳,可以让夜晚更加明亮,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失去月亮。

如今,许多城市的中秋节,已成为商场和许多新闻媒体热衷的节日,一个标准的月亮节,却与月亮没有太多的关联。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悲哀。人们被鳞次栉比的高楼遮挡了视线,赏月似乎已稀缺成一种奢侈。殊不知,人们在错过了欣赏月亮的同时,也失却了多少快乐,多少美好啊!当我们像候鸟匆匆飞驰的时候,也许我们会自认为飞在了时间的前面,但是仔细想想,在永久流动的时间里,逝去的又恰恰是我们自己……

借一片月光,歇息一下自己劳累的翅膀,借一份清纯和宁静,与灵魂作一番交谈,也许我们会心扉敞开,空灵澄澈,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许多丢失了的美好,便会重新扑面而来!

皎洁的月亮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我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耳边曾有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鸟鸣;有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有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也有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淡淡乡愁……然而,环境的持续恶化致使我们对生存的空间不得不担忧起来,一连多天的雾霾,遮挡了人们的视线,那些自然的原生态的美好,仿佛离我们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了。

连日全国多地被雾霾所笼罩,不仅让“近在咫尺”的人们“远在天涯”,同时让最起码的呼吸也变得困难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任何人都跑不掉。

记得多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反复播放一则公益广告:小时候夜空很明净,我最爱数星星;这是北斗星,这是牛郎星……日子在不经意地过着,直到有一天,女儿说:“妈妈,我找不到北斗星了!”原来是我们自己伤害了天空,也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这则广告不用多解释,它通俗易懂,却直逼人们的心灵。试想,当昔日那灿烂的星空只留在上辈人的记忆和讲述中的时候,那将会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悲哀,多么大的不幸!

这绝非骇人听闻,沙尘暴、洪水、雾霾这一切非常态的自然现象,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那昔日皎洁的月亮,曾照亮了儿时梦想,那给人带来无限憧憬和遐想的月亮,被残酷地夺去了它应有的光芒。我常常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月亮带给我的美好回忆,怀念静静的场院里和谷草垛旁的游戏和故事,怀念那些皓月当空下发呆的日子,那时候,天上的月亮灿灿地,亮亮的洒在地上,也洒在人们的心上,照亮了我们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怀念和小伙伴们在星空下的每一个游戏,每一个故事,每一缕笑声。

多少年过去了,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在心里依然鲜活着,它带给了我多少愉悦,多少回味啊!

然而,由于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雾霾遮挡了晴朗的天空,也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尝尽了苦头。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新的生态危机,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新的命题,新的考验。

我们真的不愿看到星星、月亮那相映成趣的美好意境,到最后只剩下空洞的遐想和苍白的回忆!

儿时春节

儿时的春节,凝结了浓浓的快乐、团圆的喜庆和满满的幸福。

那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一块糖果一桌团圆饭就能咂出年味儿,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过年当成改善生活,寻找快乐的重大节日。曾在心中无数次感叹我们的祖先的睿智,他们如此巧妙地把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安排在这样一个季节:在最冷的日子里,一年的忙碌之后,大家一起休养生息,一起享受收获带来的欣喜。

在我的家乡,当腊月刚过一半的时候,过年的气氛就已经非常浓了,平时冷清的集市一下变得热闹了许多,鞭炮声时不时地在心中炸响,种种迹象都可以看得出来,春节的脚步已渐渐地近了。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拉开序幕的,祭灶就是祭祀灶神,民间俗称过小年,是除夕前最重要的日子。之后,人们便开始张罗着过年了,“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面糊,二十六蒸馒头……”,踏着谚语的节拍,哪一天大扫除,哪一天杀年猪,哪一天蒸馒头等等,头绪虽然纷繁,但却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人们从从容容,一点也不慌张、有条不紊地张罗着过年了。同时,大人忘不了要准备给小孩子们做一身过年的新衣服、新鞋帽,还要有走亲戚时所带的各种礼物,更少不了待客必备的糖果、烟酒等等……

年画对于我,是年少时腊月里的一道美丽风景。虽然那时物质生活贫乏,但抑制不住人们对美的寻求。那时年画摊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购买年画的任务都是由我来承担的。我特别喜欢看那些年画,尽管年画的品种花样并不丰富,却丝毫不会影响购买时的耐心。我反复比较,细心挑选着自己的所爱,最让我着迷的是“打虎上山”这一类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年画,毕竟那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革命英雄主义旋律鼓动了一代人的激情,英雄的事迹激励了一代人成长。

那时,我的父亲在大西北的一个铁路设计院工作,离家乡远隔千里。因路程遥远假期有限,除了过年,几乎很少见他回家,目的是多积攒些假期在家过年。年关临近,他仿佛从千里以外已嗅到家乡过年的味道,听到亲人对他的召唤。每次他都会赶在腊月二十三前回家,过了十五再回单位,那时交通不便,列车非常拥堵,但不论回家的路程再遥远,路上行人再拥挤,都挡不住他回家过年的决心。的确,回家过年,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不需要有人催促,家中的年味始终萦绕着独在异乡人的心头,故乡的挂念也始终牵引着异乡客的脚步。

年三十一大早,大人就忙着蒸馒头,做扁剁,炸油豆腐等各种美食,而我们这群孩子则尽情地在街道上玩耍。有时大人们也会安排我们拿着新买来的大红纸,到村里毛笔字写得好的先生家里去求写春联。先生看起来很威严,他的话很少,但求他写对联的人却很多。父亲的毛笔字也写得很好,有时他也会亲自上阵,和村里写对联的先生们一起挥毫泼墨,但更多的时候,父亲更喜欢和他的同窗好友们下象棋、唠家常。下午天色将要接近黄昏的时候,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贴对联,等着过年了。

儿时,对过年印象特别深的是大年初一早晨放鞭炮,那时家里穷,买的鞭炮数量很有限,鞭炮种类也很单一,我却早早就开始惦记初一放鞭炮这件事了。当我被左邻右舍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催醒的时候,天还没有彻底放亮,而这时,长辈们早已起床,他们在院子里唱诗祈祷,为来年的风调雨顺祈福。我不顾寒冷麻利地穿上妈妈为我准备的新衣服起床,跑到院子里去找爷爷放鞭炮,爷爷怕鞭炮炸到我,就把鞭炮系在一根小棍上,然后由他点燃炮芯子,我举着燃放的鞭炮,那“噼里啪啦”地声响,从院子的后边炸到前面,再从前面响到后边。一圈之后,红色的碎纸遍地都是,好不喜庆!鞭炮的烟雾还在弥漫,房前屋后、挨家挨户的鞭炮声也此起彼伏的持续着,炸响了多少儿时的快乐啊,那种喜悦真是无法言表。

年初一,刚吃过早饭,村里的广播便开始播放喜庆的音乐、歌曲或是相声了,给人们增添了许多节日的气氛。在一片喜庆声中,村里敲锣打鼓开始大拜年,拜年的对象一是军属、二是被村里乡亲们评选出的“五好家庭”,还有就是在学校里获得“三好学生”的家庭。能成为大拜年的对象,是件十分荣耀的事情。从初二开始,亲戚们开始互相拜年,走亲戚,在我们小孩子的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压岁钱,按当时的习俗,发压岁钱要从孩子出生一直发到十二岁。那时,家家生活都比较拮据,得到的压岁钱大多都是五毛、一元不等,偶尔也会有多点的,这与家境有关。当时的钱可真管用,一毛钱便可以买十个水果糖,对于这些压岁钱,大人们一般是不让我们随便乱花的,他们会哄说帮你积攒着,实际上全变成家中餐桌上的油盐酱醋了。

年,一直要过到二月初二才算结束。男人们二月二以前是不许理发的,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剃头的人便龙抬头了。剃完的头发是不能乱扔的,尤其是小孩子的头发,要挽成团扔上屋顶,预示着孩子能很快长高。

儿时的春节,盛满了童年的快乐,还有生活最简单淳朴的本色。如今,每到过年时,常想起儿时过年天空飘落的雪花,闻见空气里爆竹炸响时特有的火药味道,和过年时的幸福快乐的一幕幕场景。它串起了我无数幸福而美好的成长历程,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明洁而澄净。

又见喜鹊

我生活居住的龙泉小区,里面有一个幽静的小花园,这里花木扶疏,芳草萋萋,青竹繁茂,鸟语花香。花园里有银杏、玉兰、牡丹、月季等植物,是我早晚散步的好去处。

春天的一个傍晚,我伫立在阳台上感受惬意的微风时,一只喜鹊突然从我的面前掠过,紧跟着又一只尾随而至,飞进我家窗前一棵高大的杨树上停下了。为了确认是不是喜鹊,我屏声静气仔细观察了好久。这两只鸟鸽子般大小,但绝不像养尊处优的鸽子那么丰腴,它的身材比鸽子要苗条,尾巴细且长,经过仔细打量,我断定,这的确是两只喜鹊!我饶有兴趣地注视着它们,它俩“喳喳、喳喳”不停欢叫着,宛如在我心中拨动的琴弦。

这叫声,勾起我昔时的记忆。据说人的记忆一般始于三岁上下,算下来,这该是我最初的记忆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常听大人们说:“喜鹊枝头叫喳喳,喜事要到主人家。”又说:“喜鹊叫,贵客到。”若是村里人谁家门前能听到喜鹊叫,紧皱的眉头便会立刻舒展开来,心情也会由阴转晴。喜鹊那并不算悦耳,甚至有些难听的鸣叫,却是人们最想听到,也最受人们欢迎的“福音”了!

那时,感觉各色各样的鸟类颇多。喜鹊也显得颇为平常,它尾巴较长,黑白相间,单调而朴实。常常结窝于庄户人家附近的高树,在村庄的屋脊、秸垛、树顶飞来飞去,它飞到哪里,哪里都是欢天喜地的,仿佛永远没有忧愁。

喜鹊还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就是喜鹊首尾相接搭起的鹊桥,让这对旷古的情人得以在鹊桥上相依相偎,诉说相思。这一天被称为七巧节——中国的情人节。说也奇怪,这一天,在村庄真的见不到一只喜鹊,据老人们说,喜鹊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然而,许多年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淡漠,周围的树木被砍伐殆尽,喜鹊无枝可依,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没有了喜鹊的叫声,看不到喜鹊优雅的身影,便很怀念喜鹊。这些年,随着人们对大自然保护意识的增强,花草树木多了起来,绿化环境也大有改变,喜鹊也飞了回来。它们在树上搭窝,一次又一次地给人们报喜,这使人们由衷的高兴。

就这样,当我写作累了的时候,常喜欢到阳台上舒展一下手臂,站在阳台上,我有了观察喜鹊生活的便利。常听人说,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思维和感情的,而动物没有。这真是浅薄和自大之见。喜鹊是重感情的,它对爱情非常专一,夫妻间恩爱有加,一刻不见便会彼此呼唤。公喜鹊承担着顶梁柱的角色。搭窝时,总是公喜鹊衔树枝干重活,母喜鹊则做些衔草、衔泥、铺窝这些相对轻松的细活。为了窝的坚固,公喜鹊总要找几枝较粗带杈的树枝做大梁,运输难度可想而知。树枝搭建好框架后,勤劳的喜鹊再铺上湿泥,铺上羽毛、干草,一个舒适的窝就搭建成了。然后母喜鹊在窝里下蛋、孵蛋,公喜鹊到外觅食,用嘴叼来虫子谷物奖励给母喜鹊。当小喜鹊孵出来的时候,夫妻出双入对,找食物把孩子喂养大。直到小喜鹊能够出窝,学习飞翔,学会觅食,并找到伴侣,它们才会在别的高树上去建立自己新的家庭。喜鹊搭窝的地点是比较固定的,只要不被大风吹断了树枝,不被淘气的孩子掏了窝,喜鹊是不会轻易搬家的。

我站在高处俯瞰这些喜鹊,注视着它们平滑的轻巧躯体,在肉眼看不到的气流中浮动,我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仔细地审视它们。翅膀间的黑色,因为过于纯净而闪现着金属般明亮的淡蓝色弧光,为了适应空气中最微小的气流,它们以同样细致的动作摆动纤细的腰身,控制那仅仅是几根羽毛的尾巴。它们其实就是天空的一部分。

休憩的喜鹊,极度松弛地挪动翅膀,梳理羽毛。此时可以看清组成这些小鸟最简单的色彩,黑与白。但你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脚,那些已经简化的爪趾实在是太细小了,一切都是为了飞翔,为了减少阻力。在枝丫上休息的喜鹊总是能给人们留下温暖、平静和漫不经心的美好回忆。

喜鹊的勤劳是有目共睹的。一大清早,就听到它喳喳的鸣叫,看见它飞动的身影。它黑白分明的身子优雅地在天空滑翔,长长的尾巴一点一摆,忽高忽低,忽停忽飞,自由而又忙碌地运送搭窝的草木和冬储的食物。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它们一家人才会依偎在窝里,吃着平时积聚下来的食物,互相温暖。

当然除了喜鹊,还有已消失多年的其他鸟类,在今年也几次三番出现在小区的花园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真让人喜不自禁。

这些新来的“客人”,在花园里不时飞来飞去,显示出它们对这里环境的认可和依赖,白云下那郁郁葱葱的高树低枝,对鸟儿们产生了无法抵御的吸引力,鸟作为自由的生命,它可以在天空任意穿梭,但鸟又是充满灵性的,当葱葱郁郁的绿色向它们招手,那便是翅膀向往的方向。

当然,这些鸟儿还是不情愿让人随意靠近的,这自然有它们的道理。它们的前辈和同事,都曾经吃了人不少的亏。鸟雀对人的戒心需要人对鸟真正的关心爱护才能解除,如果各种各样的鸟雀都愿意同人打成一片,那么这个地方,就一定是重新投入大自然的簇拥之中了。

人们啊,请放慢你的脚步,多留心、多观察你身边的树木、花朵和鸟鸣,多关心善待大自然。只有放慢了脚步,你才能看到喜鹊,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才能感受到红彤彤的暖阳与祝福的存在,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飞翔着的生命,给人传递的快乐!

朴素的南瓜

南瓜,又名倭瓜。它源自乡间,源自厚厚的泥土;它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浓浓的乡间情愫。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当春天来临,生产队便会安排人去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栽种南瓜。南瓜的生命力极强,浇上一瓢水,过不了几天就能发出新芽,不知不觉中这些柔弱的小苗就会长出宽大的绿色的叶子。再后来,长长的南瓜秧苗便爬满了坡地,那宽阔的叶子密密麻麻,把地面铺的严严实实的,叶子的背面,颜色浅浅的如桑麻,南瓜花往往躲藏在叶子下面。远远望去,坡地上尽是大片大片的绿了。

随着南瓜叶子的增多,它的藤蔓也一天天变得粗壮结实起来,这藤顺着坡地往上爬,它的长须见什么都想缠紧,毛茸茸的嫩尖跟着就想爬上去探个究竟,倘若旁边有水泥桩或是树木枝干什么的,它一定也会顺着枝干一直爬上顶端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就叫跑藤。大人们给它掐了掐尖,是为了让它跑得有节制,它们一边跑,一边开花,一边结瓜,这时候,你若仔细欣赏它们,就像读着一幅好画,心中满是喜悦。

盛夏是南瓜苗开花的季节,起初三朵两朵的并不起眼,三四天后,无数金色的南瓜花便会迎着太阳微笑,那肥硕的花朵格外惹眼,吸引了无数的蝴蝶和蜜蜂,看着这鲜艳的南瓜花,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想采几朵来玩,却立即被大人制止了,大人们说:“你们把花都采了,还想不想吃南瓜了。”原来,南瓜花有雌雄之分。雌花开得较早,数量也较少,花冠更大些,最明显的是雌花的花托上长着一个小小的南瓜,授粉后,花瓣枯萎,小南瓜便慢慢长大。而雄花,花托上没有小南瓜,数量多,从南瓜苗根部到尾部,星星点点全是。据说南瓜花都是晚上开的,头天黄昏还是花骨朵,第二天一大早便是黄艳艳的一片了。看着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飞落在南瓜花的花蕊上,大人们高兴地说:“今年南瓜的收成一定不错”。果真如此,没过多久,瓜蒂处居然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南瓜。随着秋意渐浓,南瓜也越来越多越长越大。

那是个集体主义风靡的年代,打下的粮食,包括南瓜在内,都是需要严格按工分收入及人口分配的,每次将南瓜从地里拉回村子,队里便及时把南瓜分给各家各户,那时,村里种的蔬菜种类较少,最常见最普通的当属南瓜了。因此小时候,南瓜便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南瓜易于存放,尤其到了冬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南瓜可算派上了大用场,即可炒着吃,也可蒸着、炖着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土豆炖南瓜,暖意融融,冬天的寒冷被驱逐的四处逃逸,我至今仍怀念那时南瓜的味道,它让人感受到平淡中的快乐和幸福。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南瓜的贡献不可小觑,它实实在在为人们填补了饥荒,称得上当之无愧的功臣,足见南瓜在清贫岁月中对人们的意义。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南瓜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甚至成为一些饭店不可缺少和替代的美味。只不过人们在做法上更加用心,更加精细,花样也不断翻新,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总是想着换一下胃口,吃上几块清蒸南瓜,顿觉甘爽怡人,喝上一杯富有情调的南瓜奶昔,便浪漫了整个午后。

南瓜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成为一种装饰,不少人把个头较小的南瓜,美其名曰“金瓜”,掏空了内瓤,在外皮上雕刻成雅致或者有趣的图案,装点家居;还有的家庭偏爱色泽亮丽,体态精致的南瓜,把它和其他艺术品一起摆在案头去欣赏。

南瓜以它朴实憨厚貌不惊人无私奉献的品质,给人一种温暖,一种依靠,一种扎扎实实的幸福感。而它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美味,还有童年的那段美好记忆,和割舍不断的情结。

心中的葵花

葵花,也叫向阳花,是我童年时最喜爱的花。可以说,她陪伴着我长大。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还很贫穷,养花植草看起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最要紧的是,可能因为充满小资情调而不合时宜,甚至被扣上“帽子”。至于说那些名贵的花花草草,别说是在农村,即使在城市里也是难得一见的。

直到现在,当我每每看到乡间的向日葵,心底便会徐徐升起一种深深地感动。斜阳的余晖辉煌漫天,覆盖着那浩大而有序,如同冠戴了黄金盔甲的阵容,那昂首的金黄,那威仪的绿叶,一行行一排排,如列队的士兵伫立乡间,又像统一着装的女子,怀着同样的心事、同样的姿态、同样的队形,如梦似幻般成为乡间一道最醒目的景象,最亮丽的风景。

秋天到了,葵花籽盘开始上市,它们被“砍了头”,堆在农家的人力车上,隆起的像个小山坡儿。此情此景,我又忍不住回到了记忆当中,那时,葵花熟了的时候,乡下人只用装上几个放入竹篮里,随便往胳膊上一挎,或是夹在一辆破烂的自行车架子上往城市的街边一站,就能换到城里人的几个钱。城里的人对葵花籽很是稀罕着哩!围上来左右一问价,便能达成交易,倘若被孩子们见到,连眼睛都好像“饿了”,立马就要抠出几颗来喂饱“馋虫”似的,若是大人真的为孩子们“如愿以偿”地买了一个“盘子”,那孩子就很有些“份儿”了,一边捧着走路,一边嗑着瓜子,肯定是要尾随几个并不十分讨厌的“跟屁虫”。你尽可以很是豪气地“赏赐”他们几颗,然后再发布几项号令,活脱脱一个神气劲!

记得,那时候在我家后院,闲置着一大片空地。每到春天,大人们开始播种的时候,我就会和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在这片空地上深深浅浅地刨上几下,再煞有其事地播撒下一些种子。当然我们播撒地十分随意,但这绝非是大人们的授意,纯粹是因为我们小孩子寻找到的一种乐趣,顺便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对馋嘴零食的小小期待,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向日葵“向太阳!向光明!”,象征的是那个时代最崇高的寓意,金色的花朵更是表达对伟人无比的礼赞和敬仰,不用担心谁会把它们当作“毒草”给铲除掉。

向日葵长得既快又高,就仿佛我们小伙伴身边整天价比个子高矮的兄弟。也最数她的花盘既大且又好看,又不用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们十分地照顾。向日葵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种子一旦埋进了泥土里,过不了多久,它们便会“苏醒”,几天过去以后,就生了根,发了芽。每一天,都似乎能看到小院里的向日葵在长高。如果隔上几天不去瞧上它们一眼的话,当你忽然注意到它们那宽大的叶子在风中交错曼舞时,定会有一点小小的惊诧。日子一天天就那么散漫地从田间地头溜走,又在不经意之间,突然看到她绽放出了美丽的笑脸,迎着太阳的热烈而无比灿烂,俨然化身成了一群英姿秀丽的少女,一个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地昭示着越来越多的吸引力。那美丽的向日葵,幸福地面向阳光,灿烂着我们心中日益升高的梦想……

向日葵,那金黄的花瓣,圆圆的花盘,洋溢着映满脸颊的无限容光。金黄,金黄,还是金黄,那是一种冲击视觉的幸福的染料,把整个世界染得那么愉悦饱满!

向日葵花朵盛放灼灼,开得大方,开得热烈,她顽强而执着地始终面向阳光的一面,像一些执着的人,把一切的价值和存在孕育在不懈地追求之中。收获了向日葵,就仿佛又收获到一个金灿灿的梦想,并在那个梦想里又产生出新的期待。

葵花在我心中正开得那样的美丽,由是我突然想到一个关于葵花的传说。克丽泰是一位水泽仙女,一天,她在树林里遇见了正在狩猎的太阳神阿波罗,她深深为这位俊美的神所着迷,疯狂地爱上了他。可是,阿波罗连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就走了。克丽泰热切盼望有一天阿波罗能对她说一说话,但她却再也没有遇见他。于是,她只能每天注视着天空,看着阿波罗驾着金碧辉煌的日车划过天空。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阿波罗,直到他终于无可拦阻地下山。每天每天,她就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姿态呆坐着,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不堪。终于盼到日出,她便仰望着天空,一刻也离不开太阳。后来,众神怜悯她,把她变成一朵金黄色的向日葵花。她的脸儿仰成了花盘,永远面向着太阳,幸福地追随太阳的方向,诉说……诉说……向他诉说她永远不变的爱情……她对爱的不懈追求,让人充满无尽的感动……

后来,我知道向日葵还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名副其实的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宝贝。最主要的是在食品方面,用上一点葵花籽当做原料,或者直接撒在面点上加以点缀,就可以为美食家族增香足味不少;或是从中提炼出的葵花籽油,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富含亚麻酸和维生素E,据说抗氧化的效果不错。还有那么多的叶子当然也一点不会浪费,它可是家畜尤其喜爱的饲料呢!葵花竟然还可以做成燃料等,仿佛欲将它向阳吸收的太阳能量全部转而奉献给我们人类似的!这就是向日葵,还真的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和人类相当投缘又十分亲近的美丽植物,也算不枉了我们对她的钟爱。秋日那喜悦的阳光下,大片大片的向日葵,金灿灿地朝向阳光,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片波浪。在目光的久久凝视里,又一次匀染着我的思绪,生动着我无边的想象……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葵花这向往光明之花,给人带来多少美好的希望,展开多少无限的遐思。

是的,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做一朵仰望光明的葵花多好!那么联合世界上更多的微笑吧,让心中的阳光照亮的更多。

淡泊的野菊花

野菊花,在人们心目中是普通而又常见的。它首先是一味中药,具有利五脉、调四肢,散风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次它还是一种四季兼宜的饮品,滋味甘醇,香高持久,具有生津止渴,降暑消热,清心明目的理想效用;当然它也是一种花,具有花的形态,花的品格。每当深秋,寒气袭人,万花凋谢之际,唯有菊花开得奔放开得热烈。它香不过兰花的馥郁,艳不过牡丹的国色,但它却以傲立寒霜的精神,尽展花繁叶茂的姿态,清香淡雅的花香,赢得了古往今来人们的赞誉和喜爱。

今秋的一个周末,我们准备到豫南的九峰山去参观,坐在舒适快捷的汽车上,心情格外爽朗,放眼郊外,农民们正忙着秋收,自有一派丰收的喜悦。到了山下,我们徒步上山,山路坎坷、崎岖,漫山铺满了枯枝败叶,显得有些冷落萧条。但我们的兴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我坚信既然是新开发的景点,景致就一定有它的特别之处。九峰山并不算高,却错落有致。行走约半个小时,山顶平坦开阔,果然美景渐渐展现,大片大片的茅草已被秋霜染成了金黄,微风过处,沿着山坡曲线起伏的高高低低,一眼望不到边的茅草随风摇曳,如阵列聚集的无数旗帜。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俯望山前山后,好有一番苍茫景象,令我们大饱眼福,好一番赞叹!

快来呀,山上有更好的景致在等着你们呢!走在前面的朋友喊。继续前行,一眼见到坡上的许多野生柿树,这些柿树的树叶已经全部凋落,只剩下满树的柿子红红火火地挂在枝头,因为这里交通不便,竟无人采摘它们。大风小风都来招惹它们,它们只摇一摇头,像一盏盏吹不灭的小灯笼,今天我有缘来了,忍不住伸手摘下一颗,很甜!

继续前行,一大片一大片的野菊花向我的眼里涌来,直扑我的心!我心中的狂野被打开被释放,野菊花她们灿烂地笑着就把我的身体淹没了,它们无边地包围簇拥着我。同行的人们和我一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盛开的野菊花把所有人的激情一下点燃了,在金黄的菊花丛中人们放歌、合影、拍照、喊山……

这些野菊花属多年木本植物,一到秋天便争先恐后全盛开了。据说,野菊花的花蕊凋落后像柳絮一样随风飘洒,凡是能被风刮到的地方就会生长野菊花。这些野菊花比人工种植的菊花多了几分野性的炫丽,又增了几分傲然的朴素之美,它们迎着秋阳一起灿烂,秋天的成熟与美丽就写在盛开的野菊花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诗人元稹一语道破菊花不畏严寒,独占芳华的魅力,我深深地为野菊花顽强的生命所感佩。身边野菊花在寒风中轻轻舞动,花朵在冷雨中吐露着芳香,没有成群的蜜蜂蝴蝶相伴,更没有群芳的陪衬,它们无怨无悔地独自绽放,散发出淡淡的花香。花香驱散了你心中的烦恼和忧郁,让你神清气爽,也让你更加深刻地感悟人生。

山里的野菊花有白色、黄色和紫色,但黄色居多,它们一朵一朵争相绽放,在万木萧条的秋天装点着大地,显示着生机。它们把高洁、坚韧、淡泊、豁达,全部写在了平凡淡定的生命中。它们不奢求,不挑剔,无心争俏,把自己的花香、自己的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奉献给了人们。对人们的冷落,它宽容;对人们的漠视,它坦然;对人们的赞誉,它淡定。它们是寒秋的原野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国人赏花,不仅欣赏花的外表,更追求由观花而得到的感受,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价值取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诗,以凌厉激越的气势赋予菊花战斗的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把绵长的思念和细腻的情感宣泄在片片瘦菊里,一个“瘦”字,把她凄婉人生的剪影逐放在西风里,雕刻成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和孤标傲世的文人、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也把他淡泊荣辱、超凡脱俗的人生盛开在南山淡淡的菊香里。

同行者中有一位女士在不停地采摘着野菊花,她告诉我,这里的野菊花属原生态,无污染,能去风湿,还有明目的功效呢!喝一口自己亲手采摘的野菊花茶,那淡淡的花香会让人自得其乐的。她的话使我对菊花的品格更加钦佩。

深秋,在豫南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以它不畏严寒,不畏逆境的顽强品质和奉献精神感动了我。野菊花追求真实,追求平淡,以生命中最灿烂地绽放装点秋天的原野,即使花谢了,以一瓣菊的形体显现在一杯清香的菊花茶里,仍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味。那么我们人呢,能否从野菊花身上领悟到些什么?

诗意荷塘

在众多的花卉当中,荷花是最让我痴醉迷恋的,它确如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的那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花清纯高洁的品格,令人在俯仰之间产生深深的敬意。

荷风送香的盛夏,我和妻来到孟津县会盟镇万亩荷塘观赏荷花。刚踏上通往景区的路,顿觉凉风拂面,荷香阵阵,沁人肺腑,让人陶醉。走近荷塘,但见荷叶厚实而宽阔,一朵朵荷花,就像凌波仙子,在阳光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像无数回梦境中见到的一般,如若不是身临其境,真不知今昔何昔今世何世了?

会盟镇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境内90%耕地为黄河滩涂地,长达15公里的黄河渠贯穿东西,为提升荷花的文化品味,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会盟镇以“赏万亩荷花、观湿地珍禽、品黄河鲤鱼、玩沙滩排球、享田园风光”为基调,营造更加优美恬静的“世外桃源”氛围,构成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田园美景,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人。夏日里,正是各种奇花异卉竞相开放的季节,而在那一声声蛙鸣起处的荷塘里,一朵朵清纯优雅的荷花透出别样的情趣与姿韵,让多少风雅之士品味赏谈,让多少浪漫情怀的人为之动容。不论是杨万里描绘的“荷花笑沐胭脂露,将谓无人见晓妆”,还是王安石抒发的“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都让我们见识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荷花的赞叹。

这里是荷花的世界,景区内有碗莲、白洋淀莲、西湖红莲等错季节观赏的荷花。仅荷花品种就有120余种,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片片绿荷,支支荷花渲染点缀着夏日的荷塘风光,把我们带入空明的意境之中,使原本浮躁的心灵得到清新的抚慰。

撑着遮阳伞,我和妻向荷塘深处走去,接天连碧的荷叶,一层层随风起伏,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媚,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凭借水的滋润,各色荷花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用自己的美丽装扮着这万亩荷塘。微风中荷叶轻轻摆动,更衬托出荷花的明媚妖娆。使人恍若置身人间仙境。我和妻用心感悟着荷叶的律动、荷花的馥郁。好心的朋友递给我们一个饱满的莲蓬,妻剥开一粒莲子送入我的口中,我顿感白嫩的乳汁满口流淌,一股清凉醇香沿着唇齿流入心田。古人有闻香识莲的说法,还真有一定道理。

一朵朵的荷花牵动着我的视线,不知不觉便“误入藕花深处”。这满塘的荷花,有的昂首怒放,色彩明艳,使人迷醉;有的才开了三两瓣花朵,像羞涩的少女;有的含苞待放,像一双紧紧合在一起的手。几尾小鱼儿活泼地在荷叶下嬉戏,荷叶上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晶莹剔透,赏心悦目。那娇美的荷花,使你忍不住会有采一朵的欲望,但你的手刚刚伸出,便很快又缩了回来,因为她太美了。你是舍不得去采撷的,面对她的圣洁,她的娇艳,你甚至舍不得去碰她一下,似乎那样便玷污了她、亵妒了她,在这炎热的夏季里,我唯一能表达的便是默默地去欣赏她。

在众多的荷花中,我对白荷情有独钟,在一朵白色的荷花前我伫立凝视了好久。她的雍容、她的圣洁、她的仪态,深深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忍离去。陪同的小李甚惑不解:很少见到像你这样的游客,看一朵花能看恁长时间?我笑而不答,丝毫没有怪她,她天天生活在这里,对此早已熟视无睹,因此,是很难发现和欣赏到荷花的美的。面对荷花的圣洁高傲之美,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她根植脚下的泥土,接受着太阳的沐浴,站在强有力的茎杆之上,而花瓣的细胞里包含着的艳丽色彩,是对泥土对阳光最大的回报。妻无言地站在我的身边,相互传递着内心的那份颤栗和感动。

荷花蓬勃上扬的姿态,不惟张扬的精神品质,使我得到一种生命的启示。当秋意渐浓,荷花捧出丰美的果实,人们从深深的淤泥和她渐渐腐烂的躯干上,深刻地读懂了荷花的境界,从雨打残荷的淅沥声中,感悟到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不知不觉,天空竟变得阴沉起,“要下雨了”,妻话音刚落,雨点就很快落了下来,我站在荷塘边,打开折叠伞,一动不动的注视着身边那朵开得正艳的荷花,真怕她被雨水摧残,因此很想揽她于怀,给她以庇佑,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在那朵荷花旁站立着一支偌大的荷叶,竟慢慢地向她靠了过来,用身躯覆盖住了那朵荷花。雨仍在不停地下着,可是那朵荷花却在荷叶的荫护下不再摇摆,不再惊慌,也躲过了雨的侵袭。风雨过后,荷花更增添了一些妩媚,而每一张荷叶却都无一例外地捧起一团雨水,雨水静静地躺在荷叶中心,软软地晶莹着、闪烁着。有的荷叶被无情的风雨撕破,而荷花却在雨后的阳光下,更加灿烂的摇曳着美丽。

在我的目光即将移开这朵荷花之时,猛然我发现在紧挨着叶杆的下端,有一些立体的圆形物,细细一看,原来是已经枯掉的叶,但它并不像别的腐叶那般潦倒、那般散乱无助。生命已离它而去,但它却仍倔强地、尽可能地站立,它虽然无言无语,心里却憧憬着、期待着那留在湖底的种子重新脱颖而出。用它的执着诠释着另一种美。悲剧之情可以是悲伤凄婉、悲绝欲死,可以是悲壮发奋,壮怀激烈,那是一种生命的选择。荷花从盛开的那一刻起,生命的美丽便开始一步步走向凋零,但她从不放弃绽放自己的权利,“留得残荷听雨声”,这自是一种画境,一种体悟,只要有信念在,希望在,就有不倒的身躯在,这便是荷花的精神价值。

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荷花的花形有单瓣,复瓣、重瓣、重台、千瓣之分,且花朵硕大,白的雪白,红的粉红,给人一种富贵的感觉。荷叶同样也值得人们赞美,七月是荷叶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一片接一片的荷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绿色的波浪,蔚蔚壮观。在古代的诗作中,有很多诗人吟咏荷叶的,明朝诗人刘永之诗曰:“圆缄初出水,规盖已迎风”。清晨的荷叶,有水珠落在叶面上,风吹过,水珠在荷叶上来回滚动,这独特的现象,常令人驻足观看。诗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看作是悲欢离合的象征,写出不少赞咏的佳句。如李白的:“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采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荷叶上的水珠,成了感人的风景。是啊,只有花、叶相辅相成,互相衬托,方才显示出它的和谐之美。但在众多赞美荷花的诗句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仅辽阔深远,还蕴含了明月清风般的意境。

我曾观赏过不少国内名胜景区的荷花,但我更爱孟津会盟的荷花,她们默默无闻,孤寂的挺立着,一任风吹雨打,把美丽,把花香留给大地,留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虽然欣赏她们的人并不是很多,但她们依旧花开花落、无怨无悔,演绎着生命的美丽。我觉得荷花给予人们的思考远比它作为植物本身的意义要深邃,如若不然,人们怎么会将它作为清雅纯洁的象征呢!不管怎么说,孟津会盟荷塘,连同这个七月,已贮藏在我的大脑,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慰藉我灵魂的最柔美的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喜鹊南瓜燕子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花喜鹊
燕子
南瓜灯
燕子叫
喜鹊搬救兵
燕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