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时代传统节日的符号传播功能

2016-05-17 08:50:33高原赵昆张国勇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符号文化

高原 赵昆 张国勇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浅谈信息时代传统节日的符号传播功能

高原 赵昆 张国勇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代表性符号,其自身凝结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对于本民族受众的文化继承和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传统节日的符号传播功能包括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符号传播功能、传统节日的社会遗产符号传承功能和传统节日的国家形象符号塑造功能。目前,应加强传统节日符号传播功能,一方面,利用新媒体传播,提升青少年群体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响应国际社会加强传统节日传播的号召。

信息时代;传统节日符号;传播功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与构建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各个国家通过媒介控制抢占信息资源高地,以控制经济发展制高点。信息的急速推进与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化进程。如何在信息融合和文化殖民的冲突中,突破重重关卡和包围,保护本民族文化,防止西方文化同化,成为国际热点和重点话题,联合国也不断提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倡议与行动。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代表性符号,其自身凝结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对于本民族受众的文化继承和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同时,开放的信息环境下,西方洋节日的入驻,使得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其修改重点是将清明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这一举措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传统节日相关研究现状

自2007年国家法定假日调整以来,传统节日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出新的情况与态势。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了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0JG002)。该项目的设立既表明了提升全民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迫切性,又进一步鼓励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研究。

笔者以“中国知网”作为调研对象。截止目前,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传统节日的教育研究、传统节日的传播研究以及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对比研究等四个方面。见表1所示。

其中,关于传统节日的传播研究中,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播媒介在传统节日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应用与探索;二是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传播功能方面的研究;三是宏观传播效果观下的传统节日的继承和保护。

本文立足信息时代的背景,从信息符号传播的微观角度切入,对传统节日的符号传播功能进行具体的分析,旨在为今后加强传统节日的传播提出新的意见建议。

二、传统节日的符号传播功能分析

表1 传统节日相关研究比例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符号传播功能

节日,是人类在时空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空间[1]。中国传统节日既凝练了质朴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劳作和智慧,既是夜以继日的传承,更是祖祖辈辈世袭的一种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每一个节日符号的背后都蕴含了自然与人和的巨大文化价值,表现出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和谐的人文经验。

传播是节日仪式与节日符号的能动表现[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呈现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体系,是各类达成共识的社会符号的累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认为,“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3]。节日,经过世世代代传习与积累,沿袭为人类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社会符号。中国传统节日的背后凝结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文化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与我国农耕社会的“岁时节令”有关,“节”即自然劳作的节奏韵律,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四时八节”恰恰与传统农事活动的自然节气一致。因此,通过过“节”使得一代代人加强农耕节奏的民族记忆。

节日是民族个性和地域习俗的集中体现,是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是人类对各自社会文化的符号化记录。节日符号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种非语言符号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才能保证社会文化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反之,节日符号的丢失,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链条的中断。

(二)传统节日的社会遗产符号传承功能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节日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予以保存和发展,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其中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属于前者,宣传、弘扬、传承与振兴属于后者。由此而知,对传统节日符号的保护不仅仅是加强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播,节日符号本身已经成为各民族的社会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过”节日,并不单纯地属于信息“告知”的社会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更添加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经验,以及对自然的解读,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适应自然规律的行为。因此,节日符号系统本身是人类社会遗产的一种传承,而人类社会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历史的积累便没有明天。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不仅仅包括中华民族朴素的精神文化,还涵盖了社会经验积累的各类物质文明和约定俗成的被广大受众所认可和接受的仪式化行为。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和仪式化行为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三)传统节日的国家形象符号塑造功能

今日的青少年群体是明日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播者,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和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产生直接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域性差异越来越小,文化交融也越来越明显。

“洋”节日,作为国际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符号,传入我国后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和实现,其追捧热度大有超越我国传统节日的趋势。因此,从国家层面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节日,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丰富和补充,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之上,通过积极筹建各类城市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孔子学院,并加强重要节日的国际性认知,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传统节日符号传播功能的启示与建议

(一)利用新媒体传播,提升青少年群体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

青少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之一,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4]。“洋”节日的入驻,对青少年群体的节日认知产生了强有力的干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失衡。例如,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发生日的记忆开始失真,有31.9%的人认为清明节的发生时间是农历四月初五,其实是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如表2所示。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文化教育部门应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群体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要使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中更好地传承下去,网络这个传播平台的地位和作用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之上[6]。因此,应采取参与性和互动性方式,利用青少年群体的主要媒体接触使用习惯,把新媒体作为传播渠道,如手机和互联网等进行线上线下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策划,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舆论环境。

(二)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响应国际社会加强传统节日传播的号召

国际上,信息化推动全球化进程,多样文化面临被强势西方文化同化、吞并的局面,各民族为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不断进行斗争,因之有了联合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倡议与行动,这是当今传统节日所处的国内外局面[7]。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紧密关系的桥梁。不同民族的节日热度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国际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海外华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海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春节为例,甚至出现了“海外年味比国内浓”的怪象,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华人以“过”传统节日的方式,增强其存在感和民族自豪感,起到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因此,在传播和发展传统节日的同时不应一味排斥“洋”节日,应以包容的姿态理性对待,在构建传统节日精神内涵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洋”节日,积极跻身于保护传统节日的国际大军。

表2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日期的记忆情况[5]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见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塑造大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护、继承并进一步丰富我国传统节日势在必行。

[1]金宏图.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7.

[2]仲富兰.节日与传播互动关系述论[J].节日研究,2015(5): 32.

[3][美]吉尔玆.文化的解释学[M].东京:岩波书店,1987:251.

[4]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艺术百家,2012(3):1.

[5]耿波.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J].艺术百家,2013(4):38.

[6]王枫.传统节日文化与网络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0.

[7]崔莉萍.节日传播的文化空间建构[J].新闻大学,2012(4): 98.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04-09

高原,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赵昆,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张国勇,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符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号的由来
谁远谁近?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