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卢勇军
红军血战湘江处兴安红色旅游地
编辑整理/卢勇军
2 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一统华夏而开凿了兴安灵渠,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兴安、全州等地与装备精良的30余万国民党中央军、桂军、湘军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精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向云、贵、川挺进。这就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的湘江战役,是红军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湘江战役已成历史,但湘江战役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它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如今,红军堂、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墓、红军标语楼等以“红军”命名的历史遗址连同当年的红军故事,成为兴安新的红色旅游纪念地。
①参观红军堂
12月1日,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往越城岭山区进发。解放后,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三官堂改名为‘红军堂’。
红军堂,原名三官堂,位于兴安县城以北约23公里古镇界首境内的湘江畔,是1934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战役的临时指挥所,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高级领导人曾在此指挥渡江和战斗。
三官堂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故而得名。三官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
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到达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发现了红军由湘入桂经灌阳、全州、兴安渡过湘江向湘西转移的意图,便调集了16个师77个团近30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域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在湘江东岸逼红军决战,依仗其数量和装备的优势将中央红军歼灭。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激烈、最关键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主力虽然经过浴血奋战渡过湘江、突破敌人重围,但也遭受到重大损失,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12月1日,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往越城岭山区进发。解放后,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三官堂改名为“红军堂”。1981年8月,红军堂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月,经聂荣臻元帅提议,国务院批准,在兴安县修建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整个纪念碑布局新颖,创意独特。
大型群雕为全国烈士纪念群雕之最,长46米,高11米,用灰白花岗岩雕凿而成,由四个头像和五组浮雕巧妙连成一体,生动地再现了红军突破湘江战斗前后的各个历史画面。四个头像分别是“小孩”“女红军”“青年指战员”“老游击队员”;五组浮雕分别是“救星”“送别”“远征”“激战”“永生”。大型群雕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途经桂北血战湘江的壮烈场景。群雕是由聂荣臻元帅提议建造的,以此缅怀逝去的先烈们。这组群雕创意新颖,气势宏伟,寓意深刻。石刻中小男孩安详地睡着,他们似乎还不知道战斗即将展开;妇女为即将远去的英雄打点行囊,头上的伤已算不得什么,她们已顾不得疼痛,唯一担心的是远去的亲人能否平安归来;老人同样凝视着,他知道自己的孩子这一去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没有阻拦,眼中虽有不舍但又略含决然;中间的英雄,头缠绷带,枕着红旗,终于睡下了。英雄倒下了,带着老父亲的嘱托,带着妻子那恋恋的不舍,带着孩子那甜甜入睡的回忆,睡下了,永远地睡下。群雕设计借鉴了电影中“散点布局”“大特写大头像”等多种手法,在民族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注入了浓浓的现代意识,群雕远看像广西座座险峻的山峦,充满对历史痛切的反思感,营造出多层次艺术空间;近看有人物有故事,虚实结合;登上主碑再回头来看它,又像矗立在红土地上的一支手枪,巍然屹立。
主碑建在海拔248.6米高的狮子山顶。站在主碑前极目远眺,北面是城市繁华区,南面是一片迷人的田园风光,东面是桂林乐满地度假休闲世界,古灵渠从狮子山西面横穿而过,可谓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主碑碑体由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构成,象征着枪杆子里出政权。主碑中心整体是一个圆拱形建筑,它庄严肃穆,像一个供英灵长眠安息的陵墓。
②界首红军雕塑
③兴安界首镇红军堂
主碑和群雕间由一线四折的中轴线台阶连接,体现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的曲折艰难。碑园内的园林建设新颖,具有时代气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参观游览的理想场所。
1996年6月,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确定碑园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首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区。
1934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战役,是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惨烈战斗。
在距兴安县县城北13公里的光华铺,离湘江岸边2公里左右,一个名叫志愿场的地方,建有一个圆柱形的红军烈士墓。墓地四周都是绿树,墓中安葬着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团长沈述清等18名指战员。
据史料记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下旬经过广西时,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大战役,主要由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所组成。红军在光华铺伤亡400余人,光华铺红军墓安葬的18名红军指战员,只是牺牲人员中的一部分。当地群众为缅怀红军烈士,将18名烈士合葬在一起,兴安县委、县政府于1987年在光华铺为18名红军指战员建墓立碑纪念。
80多年前,红军长征,沿途留下很多红军标语,大多数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也只剩下片言只语。1934年12月3日,彭德怀领导的三军团经过兴安县华江乡,其中三军团五师(师长李天佑)驻扎在华江乡,五师临时指挥部设于河边一幢二层木质屋里,为宣传发动群众,红军在这儿写下了诸多红军标语。
红军走后,得知华江东村的红军标语遭到国民党破坏以后,华江乡的老师决定保护这些标语,他们在墙上糊上纸浆,将标语覆盖起来。这一覆盖就是50多年,直到1987年被发现。
红军标语楼坐落在兴安县华江乡的千家寺村。该楼占地132平方米,建筑面积253平方米,是一座白砖灰瓦木质阁楼。1987年该楼经过一场火灾后,涂抹在墙壁上的纸筋灰一块块地脱落下来。这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墙上竟然露出一幅幅墨写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白军是豪绅地主的军队”等标语,落款为“红军宣”。标语楼现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千家寺红军标语楼于1990年、1994年被先后认定为县级、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兴安这片红色土地已成为缅怀革命先辈功绩,让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体验革命年代生活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和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为红军烈士扫墓、祭奠的群众近100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