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讲解技巧在博物馆宣教实践中的运用

2016-05-16 08:14杨波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宣传工作讲解员

杨波

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仅仅满足背熟讲解词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层面、较高的学识水平、驾驭语言的技巧。本文主要从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入手,探讨了讲解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讲解员;讲解技巧;讲解方式方法;宣传工作

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陈列展览为依据,由讲解人员进行提炼,运用语言艺术,讲解技能和真挚的感情。直接向观众有针对性地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熟悉陈列内容,了解观众需求,确定讲解重点,推敲表达方法,引导观众参观,收集回馈信息等工作程序。讲解工作的完成,是讲解人员再创造的结果。

目前,现场讲解仍然是国内各博物馆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宣传教育形式,是广大观众所乐于接受的服务手段。因此,讲解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在此谈谈笔者二十多年讲解实践的体会,以便求教于各位专家与同行。

一、博物馆讲解的独特性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职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指导思想,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的最好诠释。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作为直接面对面为观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讲解员更应该思考的问题。讲解是观众诠释博物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讲解内容不是陈列说明

讲解员必须讲出比陈列更丰富,更深的文物内涵,照本宣科的宽泛说明,并不是讲解。要给观众一杯水,讲解员必须有一桶水才行。否则难免捉襟见肘,难以为续。因此,讲解员必须把自己的感情,知识的根茎深深的扎根于对人类文化,或本民族文化的深层土壤中,去体味,去认知由文物,标本所反映的这种文化的深厚博大,然后才能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种根基越深,越广,对陈列品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表层,讲解才不至于蜻蜓点水,流于背诵复述陈列说明。

(二)讲解不是教师讲课。

博物馆教育的文化审美功能,决定了讲解不是讲课。讲解员不能等于教师。讲解员与观众只能是一种平等的情感、思想与知识交流的关系,任何拿腔作势、居高临下的态度不会令人愉快,因为观众都具有各种特长,持有各种动机与情感的人。因此,讲解的接受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接受。讲解员的情感、兴趣必须与观众取得共通与契合,才会引起观众的心灵振动和共鸣。

(三)讲解不是演讲

二者在气势上各有偏重,讲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演讲具有强烈的感召性。在讲解过程中,讲解的感染性在于讲解员要依靠讲述展览的内容,挖掘展品的内涵,去感染听众,它追求的是一种文化享受。所以讲解不是推理证明,不是学术报告。相对于讲解,演讲的感召性就是用演讲者自己的心声去呼唤听众的心声,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听众的感情,从而感化、召唤和鼓励听众按照演讲着的精神和意志去行动,他具有鲜明倾向性和目的性。而讲解的全部目的是在于客观、公正而又充满情的语调之下所给予观众的对人类祖先创造力与生命价值的深切体会与崇敬。这种崇敬不是出于抽象的道理与学术性结论,而在于眼前可感的物品,可叹的情愫。

(四)讲解不是讲故事,说平书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增加趣味性,讲解员适当讲一些故事吸引观众,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技巧。但穿插过多就适得其反。运用讲故事的技巧是必要的,但不能太多太滥,更不能为了讲故事片而讲故事,不能为情节的轰动而忘记了讲解的主旨,不能为故事片的趣味而牺牲了文物古迹的魅力。

(五)讲解也不是朗诵

在艺术表演中,无论从情感节奏、语调处理、激情表达等方面,朗诵都为讲解提供了有用的技巧。但朗诵的表演性质与夸张处理,使听众与朗诵者形成一种对应关系。鉴赏与表演界限分明,而讲解员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同一角度的,同一端线的。讲解员是观众的朋友、对话者,讲解员必须时刻与观众保持情感中、语态上、动作上一致。在此,任何夸张的动作、夸张的语调都是不协调音符。因此,讲解员不是对讲解词的朗诵式处理。讲解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与自然语调和上学情感的一致性,不可任意夸大讲解的朗诵特质。

(六)讲解更不是戏剧表演

讲解以情感人,文化内涵蕴藏于情感形式中的特点,并不允许讲解员把这种情感作为模式用语言、动作模仿表演出来,以此来感动观众,吸引观众。讲解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日常应该具有的情感表现与表情动作表达出文物的价值内涵及自己对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讲解员与观众站位距离的接近,要求不能采取舞台表演的常用架势,而应该是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日常情感的真实流露。

二、讲解方式方法的技巧

博物馆由于陈列内容的不同,在讲解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陈列对象,由于讲解员自身文化修养、思想水平等等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风采。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下面就讲解艺术的个性问题作总的归结。

(一)课堂式。本风格的讲解主要以传递文物标本蕴含的科技历史文化知识为目的。就像教师给学生讲课一样,目的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推理和论证充分。历史、科技与自然等类型的博物馆的讲解经常体现出这一特性。

(二)演讲式。在革命纪念馆中,选取那些与当前政治时事教育相关的真实可信的内容,并以缜密的逻辑推理去说服观众,取得共识。在情感方面富有激情,具有强烈的鼓动力。这种讲解有时很难与演讲区分开来,是最具演讲特性的讲解。

(三)朗诵式。在文学艺术类博物馆和一部分纪念馆中,文物本身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如果以朗诵的表达技巧去辅助讲解往往会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朗诵式的特点是用声音去刻意创造文物标本的意境,以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导游式。在讲解内容基本上忠于文物标本的本来含义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幽默、情节等调节手段来丰富和生动讲解,增强讲解的趣味性、故事性。文物园林类博物馆的讲解就有这样的个性特点。

(五)问答式。由观众提出问题,讲解员给予解答是历史类博物馆常见的一种讲解方式,咨询讲解即属于此类。

(六)混合式。所谓混合式,就是指一次完整的讲解过程同时运用了上述五种方式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这种方式在博物馆的讲解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

总的来说,一次成功的讲解,应该是讲解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同时还应该是讲解,文物陈列与观众的和谐统一。一位成熟的讲解员,在接受讲解任务后,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一下观众的状况,即年龄特征,职业层次、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等,然后在讲解时努力使自己的形象,讲解的内容、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语言、语音等切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达到一个完美的和谐。

三、因人施讲的技巧

(一)观众参观的意识倾向类型及目的

博物馆的观众大体可分为预约观众、特殊观众和一般观众三大类。

预约观众的参观动机、目的比较明确。例如初中学生是为了配合历史课学习,补充课堂教材不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印象,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还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沿革和变化,通过参观博物馆来达到了解的目的。他们的听讲愿望是比较强烈或比较明显的。

特殊观众的参观,更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例如:正在改造教养的罪犯,安排到博物馆来接受教育,目的是用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来感召他们犯罪的灵魂和沉沦的心灵,召唤他们能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在历史长河的有限年月里,尽快地弃旧图新,从新做人。这些特殊观众的参观动机不同,目的各异,听讲中的意识倾向也就有很大差异。

一般观众,这是观众中的多数。她们参观的动机、愿望和需要,从宏观角度看是相同的,但从微观角度看则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曾对观众作过抽样调查,统计其参观目的。其中有慕名而来的,了解历史的,旅游观光的,考察研究的,还有个别未填参观项目的。通过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观众的慕名、旅游和了解历史的。基本具备听讲的心理因素。怎样能使他们感兴趣,喜欢听讲,要看讲解员的组织引导能力。教育界流行的“为迁移而教”的口号,同样适用讲解工作。我们可以提出“为迁移而讲”的口号,去引导那些有意识、无意识和意识不明朗的观众,使其参观动机在听讲中,有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明确,由感性到理性,达到迁移升华。

(二)观众听讲心理

观众听讲心里主要有:求知心理、释疑心理和研究心理。求知心理,是观众愿听讲解的主导因素。他们期望在游乐中获得知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兴趣广泛,喜欢听简明扼要 、开门见山的讲解,不喜欢板着面孔干巴巴的说教,喜欢宽松活跃 的参观气氛,更喜欢幽默生动的语言。

释疑心理,科技时代“知识爆炸”,信息剧增,通过电视、电影、广播及各种书报等等形式,信息传递快,人们的知识面广,对一般问题都已有所了解。听讲时只喜欢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这些观众咨询台效果最佳。具有研究心理的观众,大多是专家、教授、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以及报刊记者等等,与他们要采取座谈形式进行讲解。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公开发表的资料、数据,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界各流派的不同见解,供他们研究参考。

(三)观众心理反馈

观众心理反馈,有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直接反馈是指讲解中观众听讲时的心理表现,如满意、感动、入胜、激动、反感、乏味、无动于衷及拒绝听讲等等,直接对讲解水平的优劣、接受程度作出的反应。间接反馈是指对观众调查及观众的口头意见、书信建议、报刊等等形式的批评和表扬获得的反馈。它比直接反馈更具有广泛的社会监督作用,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讲解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要做好讲解工作,就必须热爱讲解工作。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才能产生兴趣和激情,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之中,真心乐意与观众接触、交流,用自己的耐心与热忱,为观众忘我地服务,成功地讲解。要具有好的讲解效果,笔者认为讲解员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讲稿的编写

讲解稿是讲解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讲解员最好能亲自动手编写。编写之中,查阅、学习和研究与展品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物的特点、背景、价值、意义、等等。不照搬别人或死记硬背,对于所掌握的资料要做到充分地理解。因为这一过程既是熟悉文物、了解文物、直接与文物对话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讲解稿经过严密组织、千锤百炼之后,达到一种准确、完整、精练、风趣的效果,这时讲解员与文物便有了直接地融合与交流 。

(二)语言的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解就是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高级、完善、富有审美价值的口语表达艺术。这既是讲解艺术最本质化的特性,也是讲解艺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要素是:讲词要准确简洁,通俗平易,形象生动。语言的准确简洁就是要具有科学性,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用最少的字句准确地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语言的处理要符合清理。语言的处理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包括对音量、音质、节奏、语调的处理与调节,语言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一致。例如,讲解内容是庄重而深沉的,语言就不能过于华丽或轻佻;音色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个人的天资决定的。第四,普通话要标准。这也是讲解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三)眼神的交流

在博物馆讲解艺术中,讲解员的眼神有着神奇的作用。作为辅助手段的讲解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职能特征。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解员如若要想创造一个有利于讲解并真正引起观众“共鸣”的气氛,就必须学会运用眼神,观察、了解和熟悉观众,善于区别和对待不同的对象,做到因人施讲。当讲解员提出问题,需要思考,乃至作答时,讲解员应用希望、征询、探求,货暗示性的眼神扫视所有观众或注视某一观众,令其感受到信任和期待,从而充满信心地动脑运心,或依据某种启示作紧张而有序的推敲、思索,以求得真知。观众和讲解员之间便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观众的热情。

相反,不与观众进行交流,只顾低头讲解,或只看别处,心口不一致,会给观众带来心不在焉之感,自然地就无“听”的兴趣,讲解也就失败了。

可见,讲解员是讲解工作的主体和核心。讲解员饱满的精神,大方的仪态,端庄的气质,文雅的举止,传神的眼睛是观众的第一印象所在;而亲切的语言,微笑的服务,丰富的知识,不倦的回答,熟练的业务,则是观众的深刻印象所在。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的讲解水平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讲解水平将盛满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华.讲解工作之我见[M].文博宣教工作论丛,三秦出版社,1996

[2]马青云.博物馆讲解心理浅谈[J].中国博物馆,1989(3):70-73

[3]王红梅,马青云.博物馆讲解工作中的两个问题[M].文博宣教工作论丛,三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宣传工作讲解员
博物馆当讲解员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石林风景名胜区讲解员管理探究
油田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分析
立足岗位 改善“三风
新时期党委宣传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宣传工作的对策
试论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及途径
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几点思考
博物馆讲解员的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