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戴上了社会所赋予的冰冷的面具,而真正的那个自我却一点一点的被淹没,被吞噬.每个人从出生就被社会无情的套上了重重的枷锁,几乎所有人都被符号化,定义化.然而在他制他律、否定“自我”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表演者更是很难找到自我,找到原本属于人的“天性”.关于“启用天性”的表演一直是国内外表演学家讨论的焦点、热点,同时也是表演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但却极易被人忽视.本文作者从宏观的视野出发,从理解人的天性开始探讨天性的由来、构成和改变,并从所学专业的角度论述了天性与表演的关系及对于表演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启用天性和落实于表演中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启用天性;生命状态;灵性觉醒;表演实践;表演训练
一、关于人的天性
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了探索人本身,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人就不存在世界和人类文明。古希腊众多文学作品也都是通过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对人的认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神话、史诗和预言。尤其是古希腊神话和预言,神话中所塑造出来众神的形象也都是来源于人,无论是从外貌和习性都具有人类特征,是升华了的人。而寓言则是通过用物体拟人化的手法来传达对人的思考和人性的内涵。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入口曾刻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它旨在要了解世间万物首先得先了解人类自己。如何正确认识了解人呢?首先要从理解人的天性开始。
(一)“天性”一词的提出及认识
“天性”一词是由19世纪俄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斯说“只有当演员了解并且感觉到它的内部和外部的生活是循着人的全部规律在舞台上在周围条件下自然而然地正常进行的时候下意识的深邃的隐秘角落才会谨慎的显露出来,从中流露出我们并不是随时都能理解得到的情感。这种情感在短时间内,或者在较长时间内控制着我们,把我们带到某种内心力量指示它去的地方。我们不晓得这种力量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它,就用我们演员的行话,干脆把它叫做‘天性。”这段话说明天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内部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具有一定指向性。虽然这一段话对于天性有一定的诠释,但是概念却是比较模糊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天性的研究深入,‘天性一词也开始慢慢普及,并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和社会领域中。虽然不同的人对于天性仍有着不同的争论。但对于天性本质的了解和天性对人类发展作用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的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自然的属性,是人生命本身的有机整体。它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身是指由骨骼、肌肉、血液所构成的精密肌体。‘心又包括‘心智和‘性智。‘心智是指人的思维,包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它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可以被外力培养和输入的智慧。‘性智是指对外界的感知和体验。它属于自体灵性的觉悟。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天性是身心的整合。它的内涵有好奇心、乐观、单纯、依赖性、情绪、韧性、自由游戏、独特、爱,它的特质是合一、完美、圆满和自由的。
(二)人的天性的改变
有人把天性比作一个圆,这个圆由身和心两部分构成,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当任何一部分有缺失身心就会失去联系,慢慢的分离开来,因此圆就变得不再圆了。在人们刚出生的的时候身心本是互相连结在一起的,天性也是圆满而聚足的,但随着人们的长大成熟身心便开始分离开了,从而产生了无止尽的痛苦。是什么改变了人的天性呢?
1.成长环境
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第一时间直观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像孩子的镜子,所以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一定会全盘接受和学习到。比如父母所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如果是充满爱和积极的,那孩子也必然用这样的方式回馈和对待他人,同时性格也是开朗外向的。有的不负责任的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和暴露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孩子整天生活在惊恐和压抑之中,不知不觉的天性被扭曲,性格变得极端、暴躁,成为了“坏”孩子,然而这样的孩子会把这种受压制的情绪通过社交等途径投射出去,对其他的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还有的父母“爱子心切”为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总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的灌输给孩子,于是孩子们慢慢失去了自我,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和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倘若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必然会被斥责。无奈,中国的父母大多主张棍棒教育,总认为孩子乖巧、听话才是最好,若不乖就要挨打,这样成长环境下的孩子身心都是被捆绑和受伤的。当然,除了父母的教育环境还有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及自然环境。比如说在嘈杂世俗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普遍多暴躁而在安静和人文色彩浓厚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性普遍定静。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就提到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成长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最后迁到了学校附近。从这则故事看出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2.教育体制
教育,它的目的本应该是单纯的,是为了辅佐天性发展和生命自由成长的。但如今的教育似乎成了约束人的行为和管制人的思想的手段。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管制和约束着,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上课要背手,发言要举手,迟到要罚站,做错事要被批评还要叫家长。小学初中更是如此,成绩好、听话的同学坐前排,成绩不好、不听话的坐后排,为了提升教学水平还堂而皇之的设立重点班普通班,还美其名曰分层教学、、、同时,这样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当今教育一贯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生命质量),看重心智的发展而忽略性质的发展。如学校开设的兴趣课程几乎成为摆设,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文化课和做不完的题海。学习艺术居然成为了进入理想大学的一种门路。老师们纷纷传授得高分的做题技法和程式、、、不仅如此,还参杂了很多功利的东西。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街小巷在一夜之间就钻出了很多学校,有私营的、国营的,有文化培训的、艺术培训的、职业技术培训的,不管是否有真正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他们都打着教育的旗号来招生。我看过很多不负责任的教育者,他们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以及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全然不顾这样的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何等的影响以及学生是否能接受,一心只顾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否爬得更高,对于教学则抱着完事大吉的态度。试问,这样建立在功利之上的教育能称作教育吗?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抹杀,失去了自由,沦为了学习知识的机器和交易的砝码。实在是束缚了人的天性,生命的状态不应该是这样。
3.社会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在这种物质条件发展过快的状态影响下,人们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金钱、物质、名誉和地位仿佛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违背意愿去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却不觉知,义无反顾的追求着这些毫无价值身外之物,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我们生活中90%的人都被裹卷于这样的社会意识中,为了争取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不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如:熬夜、酗酒、抽烟乃至吸毒。吃山珍海鲜穿锦衣华服只为炫耀自己身份的尊贵,孰不知吃得再好穿的再光亮,对于生命却是一种负担,倒不如那些衣着朴素清汤淡食却饱经诗书身心具足的人那样逍遥自在。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人们变得越虚假做作,也总是喜欢对人对事贴标签,好的坏的,美得丑的,善的恶的,对的错的、、、甚至产生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对你错,我好你坏,我大你小,我美你丑,我真你假)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我们很多的身心问题诸如:自卑、自负、逃避、逞强、空虚、生病、自虐、自杀、战争、、、人们陷入到无止尽的纠结、矛盾与冲突中。在井然有序的社会表象下实则是混乱无序的,这种混乱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正如世界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所说‘这个世界的混乱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混乱的共同投射。我们之所以内心混乱是因为我们总把精力投向金钱和利益以及偏执的信仰和狭隘的观念这些伤害天性的社会意识上。
在压制天性的成长环境、教育体制、社会意识的影响下人的天性就被异化了。可怕的是人们仍旧继续受制于这些习惯,像群体动物那样盲目的跟随引领者,哪怕它们把我们群体带向悬崖和战争依然不觉知。倘若没有灵性的觉醒,我们身心发展必将失去平衡,从而陷入无穷无尽的抑郁和痛苦之中。
二、天性与表演
天性就像一个敏感的孩子,当它受了伤就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甚至找一些东西把自己伪装起来。当我们觉知自己的天性所受的创伤后,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它、治愈它、开启它,而表演却是天性很好的朋友。
(一)天性与表演的关系
1.天性是表演的基础
表演是指以演员塑造角色为中心,融合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构成一个具有场景性的有机整体。它是集合专业知识(戏剧史、戏剧原理、导演、表演、编剧)和人文知识(心理学、灵修、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表演中演员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塑造角色,用生活中所见所思所想赋予角色生命,因此表演艺术是用生命来表达生命的艺术。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坦尼所说的“表演是内部和外部的生活,是循着人的全部规律在舞台上在周围条件下自然而然地正常进行着的”这句话了。表演从字面上理解‘表是指‘表现,‘演是指‘体验。也就是说表演是表现和体验的结合,也是身与心的结合。身心合一的天性是圆满的,身心合一的表演才是好的表演,所以演员在舞台上要遵循天性的规律、开启天性进行表演,要体验角色的所思所想,体现角色的所作所为,像角色那样真实的生活在舞台上。
2.表演是呈现天性的方式
表演的最大好处就是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放心大胆随心所欲的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情感经历,从而挖掘出潜藏在身体中的天性,甚至在通过体验表现角色中找到生活中不被自己承认的那一面。如:曹禺的《雷雨》中贪婪无耻,自卑自大的鲁贵;待人真诚,为爱而爱的四凤;高贵雅致,不屈不挠的繁漪;懦弱逃避,向往自己的周萍;阳光纯真,善解人意的周冲;严谨专治,居高临下的周朴园;看破人性,忍辱负重的鲁妈;这些人物性格全都在我们身上,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受生活中受种种意识和价值观的束缚总是活得小心翼翼,心灵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身上披满了伪装的外壳,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好”的那一面,而表演的目的就是要解开心灵的枷锁、脱掉伪装的外壳,把最真实的自己拿出来,启用天性进行创作。这样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性格,都能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到并且表现出来,才能达到在表演中自然地激起有机天性及下意识的创作。
(二)恢复天性对表演的重要性
1.有利于演员身心松弛
我们看过很多优秀的演员,他们在演出中的表演收放自如,人物形象拿捏得十分准确,节奏感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满满的都是“戏”,他们身上仿佛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是什么使得他们的表演如此有魅力呢?斯坦尼说“演员在创作时、在当众孤独的条件下、在艺术虚构的情境中仍然能够按照天性去创造。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演员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应处于一种在意识支配下正常、积极、有效的进行真实而细腻的体验,与丰富有表现力的体现的创作状态。”。由此看来魅力的根本首先来源于身心松弛。身心松弛并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轻易做到的,我想所有演员都体会过在表演的时候的紧张感。这种心里的紧张感导致身体都的僵硬和紧绷,仿佛是身上突然生长出无形的绳索把身体牢牢捆住,导致头脑空白、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是变调和全身痉挛手脚不听使唤。这种紧张感的束缚显然是对表演不利的。这些紧张感来源于对当众孤独的畏惧、艺术虚构的困难、不正确的习惯、表演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错误以及观众的反应。倘若是这些因素导致的紧张可以通过方法技巧和经常性的锻炼来很好的解决。但还有一种导致紧张的因素是来源于童年的,它早在童年成长环境的土壤中根深蒂固,很难被拔除。比如一个孩子长久的被批评、欺辱得不到肯定,亦或者是过度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种天性的压制长此以往造就了孩子的深度的不自信,甚至每当需要展现自己的时候就会怯懦和紧张。因此需要找到导致身心无法松弛的真正源头,并尝试自我疗愈,慢慢填补天性的坑洞,再加上一定量的训练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慢慢的,这样的紧张感就会越来越少。只有当我们彻底拔除这种根深蒂固的紧张感,才能真正感受到表演中身心松弛的状态。
2.有利于演员感知觉的敏锐
感知觉是演员需要具备的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表演的起点。如果演员没有敏锐的感知觉那么对外界的刺激就不会有真实的反应,也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情绪,更谈不上塑造角色人物形象了。感知觉的产生来源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它们接收外在世界的信号刺激并将其转换为感觉信号,再经由自身的神经网络传输到我们的头脑中进行格式化处理之后就带来了感知。但是,在日益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通过寻求新鲜感和刺激来填补缺失的内心坑洞。如:暴食、酗酒、抽烟、赌博、吸毒、滥情、、、这些寻求刺激的手段不仅破坏了人天性的身心守恒,而且过度刺激感官使得感知能力下降甚至麻木。我们常说演员的创作材料就是自己的身体,一个不知不觉、疲惫不堪的身体所能带来好的表演吗?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恢复天性。先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息模式,它潜藏在人们的身体中,对身体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调节作用。如果遵循自然规律作息、按照身体需要的营养合理搭配膳食,人体就会充满能量,否则就会丢失能量。在匆忙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物质和功名利禄等诸多诱惑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堵住了人们的耳朵、误导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真正的了解自己和思考到底自己需要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体验生活,多看美好的画面、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积极的事情,时刻保持内心能量的聚足。当我们启用身来感觉生活、启用心来知觉生活的时候,就拥有了无比敏锐的感知觉。
3.有利于激活演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表演艺术是虚构的。演员的创作任务就是在于把剧本的虚构变成艺术舞台的“真事”,并按照人的有机天性展现出来,让观众信服。因此就得让演员发挥想象进行对剧本必要的补充和丰富。所以想象在表演艺术领域起着重大的作用。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过去感觉过、经验过或认识过的事物再次以它本来的面目在脑海里呈现出来。即记忆、回忆、内心视像)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人脑所存储的表象越多、加工改造的次数越多、的想象力就会越丰富。但在束缚天性的成长环境、社会意识、教育体制的囚笼之中人们沦为了社会发展的机器,按照“统治者”设定好的程序生产、工作。没有自己的思想又不觉知,这样哪有时间和意识去储存、加工表象?又怎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虽然他们经历的少,但是天性是解放的、想象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社会礼节、意识形态的束缚。大人们虽所见所闻的东西多,但是天性被束缚、意识被扭曲,无法加工组合更多的表象,所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就不强了。这对于中国大力弘扬培养发展型、创造型人才的宗旨来说无疑于是一种讽刺。我们常常感叹自己越是成长,想象越是枯竭,不似小的时候想象那样活跃,可以每天生活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快乐之中。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原因的。表演教育致力于恢复并启用演员的天性,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来激发演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演员不仅在表演中发挥想象力丰富合理剧本虚构、创作角色人物形象,更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发现美和创造美。
三、启用天性的表演训练
天性的恢复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的,也是检验我们能否真正成为一个现代人的标准。表演则是建立在恢复天性的基础上启用天性来表达生命的一门艺术,因此,也只有真正理解天性、启用天性的演员才是灵动的演员。我们如何恢复天性并启用天性来表演呢?然而在他制他律、否定“自我”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表演者更是很难找到自我,找到原本属于人的“天性”.
(一)破相—破社会面具之相
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戴上了社会所赋予的冰冷的面具,而真正的那个自我却一点一点的被淹没,被吞噬.比如为了达到某一利益上的目的违背本心的去迎合他人又或者凭借着某种价值观把自己定义为某一类社会角色一天到晚生活在成就中。在我们生活中虽然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拥有不同层次的社会地位。但是我们的生命本质都是相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需要被尊敬的。倘若我们单以社会地位来定义一个生命的价值,认同自己就是某一类社会角色并享受它带来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满足”时,我们的生命就不灿烂了。所以表演首先要做的就是破除演员的社会面具之相,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我们之所以学习表演,并不是因为表演能给我们带来人前显贵的机会,而是它能开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成为有知有觉的人。我们通过表演了解到生命应有的状态和体验它的成长过程。每一个生命都是完整、聚足,彼此有共性且有个性的。表演就是以生命去理解生命、开启生命的过程。所以表演的第一课不应该是盲目的解放天性做一些突破自己的练习。而是让学生从生命的本源上了解自己,了解表演的真正内涵。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手段如:找寻生命诞生的录像带、视频、文章和语音冥想练习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二)扒皮—扒伪装意识和惯性之皮
人的大脑意识属于人心智的部分,它与我们生命成长和生命遭际过程息息相关。诸如:童年经历、少年与青年际遇与生活体验、家庭与生活情境、人际关系、心理状态、以及知识结构、信念系统、价值取向与判断、、、大脑意识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既可以让你陷入无止尽的痛苦之中也能让你尝到开悟的快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正确何使用它。然而在他制他律的、否定“自我”的中国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们仿佛都倾向于“自杀”,因为他们从小身上就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同时也习惯性给别人贴标签,为了自己不被贴上“坏”标签只能把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轻易的给自己贴上自我批判和否定的标签“我不行,我长得不好,我办不到,我很失败、、、”同时,中国的家长普遍溺爱孩子,他们自打出生就开始被宠着,家长们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经历一点挫折和挑战。甚至恨不得能亲自代替孩子走完人生之路。因此很多孩子的人生其实是被父母包办的,但是,他们却习惯和享受于这种他制他律的状态。在这种被惯性所驱使不觉知和被意识操控裹卷的情形下,人们更是难以找到自己的天性.表演训练第二阶段就是要去掉伪装意识和惯性之皮,让演员们发现和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一阶段可以从自我观察练习开始,找到自己。通过瑜伽和灵修的方法把自己定位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于自己的身体里,但同时知道自己不等同于这个身体。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与自己身体上,用心感受肢体的状态并有意识的放松身体。然后我们便可以进入大脑观察更深层次的自己了,当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观察自己时便会看到我们脑海中有很多意识在不停流窜,这些意识就是“群我”,它们是分裂的,是由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互相争吵竞争和打斗的“我”组成。每一个“我”都有着自己的企图、口吻、情绪和信念。它们都来源于我们的成长环境。每一个微小的“我”都暂时控制我们,提我们作出选择、替我们说话、以我们的名义去行动。当我们意识到到这些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改变它,(如果我们努力去改变观察对象,就说明我们反而认同它了,然后另一个部分的我会去评判、会去阻止前一个“我”这样只会导致想要改变的那个“我”的力量增大,如此习惯性评判行为的重复则会导致内在战争和自我分裂)所以我们只要冷静而客观地看到它就好。当我们无情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痛苦(就如同你掀开砖块看到砖块底下的蠕虫却要克制自己不能踩死他们一样),但我们必须要自愿的受苦,因为没有人能强迫我们去自我观察自己。随着痛苦的驱动作用下我们内在的本质被越来越多的机器和使用,逐渐的我们身体里一颗创作者(监控者)的种子就会开始萌芽,随着自我观察的持续和深入这颗种子便会慢慢成长,它能很好的驾驭和整合我们的身心,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明确目标。
(三)掏心—掏纯洁天真之童心
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玩过家家的情形?我们单纯而真诚的相信由自己用树枝、沙子、泥巴搭建而成的房屋、桌椅、围栏、杯盏、交通工具、动物和人。无比认真的投入在自己设想构思的故事情境当中:把布娃娃当成自己的儿女照顾他们,在它们受伤生病的时候为他们包扎和喂药。为自己扮演的角色喜而喜悲而悲。甚至有大人打断、破坏了我们的“劳动成果”时我们会很生气,然后还是会把它们恢复原貌并迅速再次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在我看来小孩子的这种认真投入和真诚相信的状态才能称作真正意义的表演。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演员,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现在我们却不会演戏了呢?我们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当时的那种真诚相信、无比投入的状态了呢?因为儿时的我们拥有一颗纯洁天真的童心,但如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价值观和意识绑架了童心。童心的丢失致使我们天性的缺失。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演员我们一定要唤回并重新拥有童心。表演训练的第三个阶段将从身心两方面出发唤回童心启用天性。寻回童心的过程类似于禅宗的体验,它需要沿着生长发展的阶梯,按图索骥地往回走,了解过去未曾了解的事情。我们要看到真正绑架了童心的东西是什么甚至是回忆童年遭受的痛苦和创伤,然后主动清理这些痛苦和创伤。清理创伤需要我们再次回忆和体验当时的感受,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抑郁、愤怒、伤心、后悔、有害的羞耻感和孤独。我们一定要直面这些感受,不要批判和回避它们,当这些悲伤地情绪产生时就是有效疗愈的开始。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发泄情绪的工具,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合理而尽情地宣泄这样的情绪。(一定要充分的宣泄出来,任自己哭泣、愤怒和颤抖,不要有任何克制)。宣泄之后我们需要用爱去拥抱内心受伤的小孩,让他知道有人在他身旁,他不必再独自承担一切,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令人得到解脱。并尝试拥抱和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清理童年创伤的过程是一个恢复的过程它需要多次的进行,因为伤痛的过程和阶段可能会反反复复,也许某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已认可了自己的伤痛,几天之后却发现自己又开始掩盖它。但是,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我们才能保持进步。想要找回童心除了需要做清除童年创伤的练习还要配合着其他解放天性的素质训练同步进行。典型的几个有:与他人联结练习—通过观察、触摸异性身体和互相游戏达到突破传统文化的男女有别的思想束缚,回到孩子时代的无性别意识,用生命交流的状态互相了解、认识和交流的目的。 感知觉察练习—旨在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感官的敏锐性达到下意识自然的感知状态。 对不同物体的想象与创造练习—通过发挥想象把一个东西变成另一个大小、体积、重量相似的东西再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讲故事练习—通过共同编造一个故事的训练方式在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训练培养学生找到孩童时期真挚的信念感。 动物模仿练习—不是单纯的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通过动物模拟的方式达到对阻碍意识的解构,像动物那样无杂念的自由游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演中的这些开启天性的训练需要贯穿于整个表演系统训练而非一日两日就能完成,对于表演教学和演员自身也是基础性的工作。演员天性开启的早,所悟到表演技巧的真谛也会提早,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创造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因此启用天性的训练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和坚持落实于整个表演训练和学习中。
四、结语
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类珍贵的礼物,我们唯有遵循“天性”的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一名演员,我们只有在表演中开发和启用天性进行表演创作,才能到达艺术创作最美妙的境界。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天性”只是一个起点。表演作为一门育人的学科也还需要根本性质的变革,知识取向、功利取向、盲目实践等表演观念和教学方法必须彻底纠正。恢复天性、启用天性固然涉及到千头万绪的庞大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但在所有的复杂之中个体的灵性觉醒才是解决治本。
以上的观点是作者本人的主观看法,或许在表述手法和理解上还不够成熟深刻。总之,笔者希望这些见解和方法能对表演有益,能帮助更多的表演者尽快投入到表演创作中来,开启天性、开发潜能。同时也希望人们通过对天性的了解与认识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命状态。
【参考文献】
[1][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郑雪来等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美]布雷萧(Bradshaw,J) 著.马小原译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3
[3][美]依特金(Itkin,B.)著.潘桦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
[4][美]霍克著.孙霖译.自我观察[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4
[5][比利时]米杉著.倪南奇译.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拥抱——成长和疗愈的超个人心理策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
[6][美]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
[7]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阿玛斯(A.H.Almaas)著.胡因梦译.钻石途径系列之一:内在的探索[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2007.8
[9]关瀛著.演员创作素质训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2
[10]林洪桐著.表演学习手册:九重城与三字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2
[9]傅柏忻著.演技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1
作者简介:唐艺菲(1994—),女,汉,湖南,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研究方向:表演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