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冶
【摘 要】在时下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领域,受众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面对着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新闻群和信息点,大家已经不可能将其通读尽览,选择性阅读和观看是目前大多数人关注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新闻报道如果不能吸引受众兴趣,就将被掩埋在浩瀚的新闻海洋中,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新闻本身又存在很多客观性要求,因此,本文将从新闻“下里巴人”的表现形式与“阳春白雪”的新闻灵魂入手,浅谈其和谐统一性。
【关键词】新闻写作 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 和谐统一
当前,群众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如何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引导舆论正能量,成为摆在新闻人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一、贴近“下里巴人”的表现形式
新闻最终是要把信息传递给受众,老百姓能看懂是决定新闻生命力的基本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人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甘当“泥腿子”,不怕做“下里巴人”,要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使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贴近群众。
1.使用通俗的新闻语言。关于通俗,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的不同。在文学语言方面,是存在通俗和深奥两种情况的。比如白居易,就是以文字通俗著名的大诗人,你看他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形象描写一看就懂;再看他写卖炭翁的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思想内容如此之深刻,而语言表达却如此通俗易懂,难怪他的诗拥有极其广泛的读者群。而再读李贺的很多诗,就不大好懂,甚至于达到“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境界。所以不可否认,李贺也是伟大的诗人,但是他的读者群会小一点。
新闻语言就不同了,它只要求通俗,最好是一看就懂,一听就懂。因为新闻的效应完全是一次性的,我们写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地传播信息,“传”务求“通”,如果别人看不懂、听不懂,那有什么用?如果要等他慢慢去弄懂,新闻早就成为了“旧闻”,新闻语言不能追求时髦的术语,不能滥用成语乃至典故,不要用令人莫测高深的格言警句,即使有复杂的事实,高深的道理,也应当努力用通俗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使受众一看、一听就能理解。
2.寻找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热点。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都要敏捷地抓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在写作方法上,尽量简洁明快,增加现场感,标题一目了然,语言新鲜活泼具有可读性,在报道中把人文关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新闻工作者注重和实现人文关怀,不仅仅在热点问题报道中,更要从人性的角度去发掘新闻、撰写新闻、编发新闻。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把领导机关有关解决热点问题的考虑、决策、部署,及时加以传播,起“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广大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及时在媒体上反映出来,起“下情上传”的作用,而且要把“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相互融合起来,使党的决策与人民的愿望得到有机统一,而不再是脱离百姓的空洞、高端报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闻语言还是新闻内容,本文所提出的“下里巴人”表现形式绝不是粗俗、庸俗和陋俗,不是迎合低级趣味,而是要贴近基层民众,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反映他们的心声,在报道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理性引导,用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观众。
二、挖掘“阳春白雪”的新闻灵魂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职责使命”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编、写作新闻稿件时,挖掘新闻背后正能量因素、“阳春白雪”的灵魂。
1.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新闻写作基础。在工作中多看、多问、多学,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知道各个专业的基本知识,才能在新闻写作中融入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价值观,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朴实的新闻点入手,追寻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向受众传达正能量、唱响好声音。
2.以增强社会功能为新闻写作精髓。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逐渐增强,越来越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参与力量,其反映社会问题、报道社会矛盾的能量也在扩大。近年来,惩治腐败、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体制改革、粮食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革的酝酿,在社会内部形成巨大的张力,进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会临绝顶,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有的一时难以解决,成为突出的难点,所有这些当然构成了媒体报道的中心议题。
3.以围绕百姓热点为新闻写作抓手。生活中,热点问题与难点、焦点问题在百姓生活中不时产生,由于其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百姓桁架关注这种热点问题的报道和讨论。比如下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物价问题、棚户区改造问题等等。社会利益与人的思想是紧密结合、水乳交融的,这类热点问题在更为贴近的空间内引发社会和群众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这也是新闻所要承担的责任。做好这样新闻的标准是:对群众关注的一些心存疑虑的问题是否作出了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起到了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的作用;一些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报道是否发挥了疏导、缓解的作用,一些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因此,检验这些不同类型的热点报道的客观效果,就要看新闻媒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的新事物、新经验是否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弘扬。
结语
总之,新闻写作既要呈现出“下里巴人”的通俗性,又要表现“阳春白雪”的深刻内涵,定位的不同,其实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平衡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平衡的思维方法,更应当以具体可感的操作形式直接从新闻写作中表现出来,并随报道的需要而变换形态,在生硬的新闻写作中做到平易近人,在感情表达上更加饱满真切,使新闻的通俗性与客观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西丰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角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2]戴振雯.当代新闻写作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