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经济模式: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完完全全是跟着产业走的,产业做得越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也就越多。”谈起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党委书记侯鉴如是说。范杖子村位于凌源市西15公里,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有12个村民组,农户788户,人口3018人,耕地面积5100亩。2004年以前,村里曾负债2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500元。2004年3月,村“两委”为了改变落后面貌,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最终决定在村里的400多栋大棚上做文章。范杖子村早在1995年就有一些人尝试扣大棚种植蔬菜,到2004年已经发展至400栋大棚,但当时仅种植黄瓜,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低,每棚年收入不到1万元。通过到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在凌源市蔬菜花卉局的帮助下,村里决定将凌源当时还没有人种植的蔬菜品种——甜椒作为产业支柱。当时,多数村民怕担风险,持观望态度,即便侯鉴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从上级争取部分免费苗木,当年也仅有37户村民进行试种。没想到,这37户的大棚每栋收入都达2.5万元以上,是当时种植黄瓜收入的2倍多。
甜椒试种成功,村民看到了效益,纷纷主动找到村“两委”,要求种植。2005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37栋棚增加至237栋。自2005年开始,范杖子村的甜椒种植户逐年递增,至2007年,甜椒种植大棚已达900多栋。2008年,村党委领办创办了凌源市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立党支部,目前已发展社员1960人,甜椒种植基地面积达6000多亩,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甜椒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市场化运作,先后参加大连、北京等地举办的蔬菜产品交易会、农产品博览会,扩大了甜椒销售渠道,建立了甜椒销售网站,搭建了新的销售平台,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受益。
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种苗培育基地
随着大棚种植户的逐渐增多,外地蔬菜批发商也越来越多,赶上雨雪天很不方便。侯鉴开始琢磨建个蔬菜交易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此交易。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村里先是建了一个小市场和一部分库房,并在2年后扩建成大型农贸市场和特色蔬菜批发市场,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蔬菜收购点多达90个。市场投入使用后,通过向外地客商收取管理费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目前,一天的管理费多则2万元,少则几千元。
近年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村党委又跨区域建立了店地王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坚持走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业集约化发展路子,成立了专门的土地流转合作社,采取租赁、互换等方式集中有限土地,对分散的土地进行了有效整合,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同时积极推进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立起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展示厅。
至2015年末,范杖子村地区总产值达到2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3万元,村级集体年收入超过130万元,10年累计超千万元。
与范杖子村相似,凌源市郭家店村党组织因地制宜,借助保护地产业发展契机,由村领办成立了股份制的“利万家果蔬专业生产合作社”并成立党支部,采取“社员+董事会成员+党支部”的模式,由村集体、社员、董事会成员三方共同投资,效益按40%、40%、20%比例分红。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发展社员126名,社员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合作社建蔬菜花卉水果生产基地150亩,建经营场房1200平方米,合作社生产的反季节蔬菜、鲜花、果类等产品远销省内外2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同时,建蔬菜批发市场1座,年交易量达5000吨,2015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范杖子与郭家店村通过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