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底排污技术及均衡增氧技术与传统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2016-05-15 02:27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增氧增氧机投饵

罗 燕

(思茅区农业局渔政管理站,云南普洱 665000)

池塘底排污技术及均衡增氧技术与传统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罗 燕

(思茅区农业局渔政管理站,云南普洱 665000)

文章主要介绍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池塘底排污技术及均衡增氧技术养殖与传统养殖间的对比试验。经过6个月的养殖,试验塘平均单产1.61 t,比对照塘1.25 t增产0.36 t,产值1.77万元,比对照塘1.38万元增收3 941.7元;每667 m2均纯收入4 565.6元,比对照塘1 706.7元增2 858.9元;饲料系数1.2,比对照塘1.4元降低14.3%;投入产出比1∶1.35,高于对照塘的1∶1.14,池塘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效益显著,优势明显。

池塘 底排污 均衡增氧 传统养殖 对比试验

随着现代渔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以提高池塘内部水质与氧气这两大鱼类生存环境,促进池塘养殖鱼类更加优质的、新型的池塘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新理念,逐渐取代传统养殖理念。所谓的池塘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是指,在养殖池塘底部建1套排污系统,利用鱼类活动和增氧机设备组合搅动作用,使养殖沉积物自动进入池塘底排污口,通过抽提排污插管和打开闸阀,利用水压实现自动排出底层养殖沉积物和污水,达到清洁池塘,增氧和水循环,让鱼类在舒适的水环境中健康生长的综合技术。整套技术由底排污系统、固液分离系统、水质净化系统及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微孔增氧设备和涌浪机构成。

2016年3~9月,思茅区农业局渔政管理站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开展了池塘底排污技术及均衡增氧技术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对比试验,2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面积均为1.2 hm2。通过对2种池塘养殖模式、养殖有效试验数据和结果的进行对比,证明池塘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优势明显,效益显著。推广池塘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对促进渔业生产,发展渔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养殖水体水质分析

试验水质的理化指标溶解氧、pH值、亚销酸盐、硫化物、氨氮采用便携式桑普生化水生水博士在试验现场测定,水温用普通水温表测定。指标评价参照GB11607-89标准。

1.1.2 试验地点

实验选用的池塘位于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罗非鱼养殖区。

1.1.3 试验品种

实验为了更具有代表性,选择以罗非鱼为主,适量套养鲤鱼、鲢鱼、草鱼等3个品种,并采取混养模式。

1.1.4 池塘条件

实验选用贺军荣的2口池塘。为便于区分对比,分别编为1号塘和2号塘,面积均为1.2 hm2,都是养殖5年以上的池塘,池底平坦,排灌方便,平均水深2.5 m,水质与肥料状况良好,池塘底部淤泥厚度为20 cm。其中,1号池塘采用底排污及均衡增氧技术,试验塘增氧设备5台(叶轮式增氧机2台、水车式增氧机1台、微孔增氧机1台、涌浪式增氧机1台),风送投饵机1台;2号池塘为对照塘,配备叶轮式增氧机1台、水车式增氧机1台、投饵机2台。池塘最高水温27℃,最低水温18℃,平均水温23.1℃。

1.1.5 苗种来源

试验罗非鱼来自海南,在当地标明苗育成的海南一号,规格为18尾/ kg;鲤鱼、花白鲢、草鱼为当地自产,规格为25尾/ kg,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伤病。

1.1.6 饲料来源

试验所用饲料为30%蛋白质通威漂料,饲料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

1.2 试验方法

对比试验采用相同的放养品种、规格、来源、放养密度、相同的饲料、不同的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方法。

1.2.1 放养前准备

2号池塘采用的是传统养殖的方式。2月份干水晒塘,清除过多淤泥;1号池塘则经过修缮,并建底排系统。经过15 d暴晒后,注水50~60 cm深。放苗前1周,沷洒1次杀虫药和水体消毒剂,杀死水中的鱼卵、虫(卵)及致病菌等病原体,并施足腐熟粪肥作为基肥。其中,1号池塘施500 kg;2号池塘投入1 000 kg的腐熟粪肥。将池水深加到1.5 m,等到水色转变,饵料生物大量繁殖,经试水,毒性完全消失后,即可投放入鱼种。

1.2.2 鱼种放养

试验于2016年3月8日分别向2个池塘投放海南一号罗非鱼苗种5.1万尾(18尾/ kg)、套鲤鱼720尾、花白鲢1 440尾、草鱼500尾,且调控水质,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放苗在上午9∶00进行,10∶30完成鱼种的投放。投放地点为池塘的上风口处,水温差为1.45℃。苗种入池前,用3%~5%的食盐浸泡5~10 min,并进行鱼体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病原体,保证苗种入池的存活率。

1.2.3 饲料投喂

根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定”的投饵原则,日投饵3次,每天上午9∶00、中午12∶00、下午16∶00各投1次。日投饲量为前期鱼体重的5%~6%;后期为鱼体重的3%~4%,并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的活动,对投饵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鱼类吃到八成饱为度。通过6个月的精心饲养管理,该养殖试验在1号池塘共投喂通威饲料33.55 t;2号池塘共投入通威饲料28.6 t。

1.2.4 水质管理

鱼种刚下池塘时,保持水深1.5 m左右,有利于提高水温和饵料生物的繁殖。1号池塘2~3 d抽提排污插管或打开闸阀排污1次,每次排水30 s或每次排水2~3 m³,适时开启增氧机组合;2号池塘每隔10~15 d注入新水1次,高温季节每5~7 d加注新水1次,每次注入新水20~30 cm,使池塘水透明度保持在35~40 cm,适时开启增氧机,尤其是在阴雨天,保证池塘水溶氧量在4 mg/ L以上,防止水质恶化和鱼体发病及产生浮头现象,以促进鱼类生长和提高饵料转化率。每隔15~20 d用15~20 g/m³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并调节和改善池塘水质的水酸碱度,使池塘水pH值保持在7.0~8.2之间。养殖过程中,及时捞出池中的残渣等污染物,防止水质变坏。

1.2.5 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水质、鱼类活动及吃食情况,勤除塘边杂草,捞取塘内残渣、污物及病鱼、死鱼,避免水质恶化和减少鱼病传染。每天早上8∶00、中午14∶00、晚上22∶00,测量水温。每10 d定时测定pH值溶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物。定期抽测鱼类生长速度,估算存塘量,确定投饵计划。每次投喂后,观察吃食情况,适时调整投饵量。遭遇闷热天气或天气突变时,要增加夜间巡塘次数,以确保养殖生产顺利进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池塘日记。

1.3 病害防治

1.3.1 病害预防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采用生态、药物、免疫综合防治方法,并遵循外用、内服相结合。每月先用0.15 g/m³的1%阿维菌素溶液、0.12 g/ m³的40%辛硫磷溶液合剂等,全池泼洒杀虫1次,然后用1~1.5 g/m³的漂白粉或0.3 g/m³强氯精、二氧化氯或0.4~0.5 g/m³聚维酮碘等,全池泼洒1次,定期对水体、食台进行消毒。

表1 产量和成活率

表2 效益分析

表3 理化指标年均值 mg/L

1.3.2 病害治疗

此次试验中,1号池塘前期发生了水霉病;2号池塘前期也发生了水霉病,中后期发生细菌性烂鳃病,经过及时治疗,没有对试验造成不良影响,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

(1)水霉病:主要由鱼体擦伤后,水霉菌寄生导致发病。发病后,用硫醚沙星200 ml每667 m2,全池塘泼洒,5 d痊愈。

(2)细菌性烂鳃病:罗非鱼鳃瓣感染了粘细菌后,引起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表皮常腐蚀成1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治疗用健力康(5%的硫酸新霉素)100 g、鱼用维生素C120 g、拌40 kg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 d;用去腐生肌散200 g、鱼用维生素C120 g、拌40 kg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 d;外用0.3 g/m³二氧化氯,全池塘泼洒。

2 试验结果

1号池塘于2016年8月13日全部出塘,共起捕各种商品鱼5万尾,总产量28.95 t。其中,罗非鱼21.24 t、鲤鱼1.4 t、花白鲢4.04 t、草鱼2.31 t;2号池塘于2016年9月20日全部出塘,共起捕各种商品鱼4.403 1万尾,平均个体重511 g/尾,总产量22.5 t。其中,罗非鱼18.35 t、鲤鱼0.91 t、花白鲢2.04 t、草鱼1.2 t,详情见表1和表2。

3 讨论

(1)对比试验表明,池塘底排污技术及均衡增氧技术是一项较为科学、先进的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技术,明显优于传统方式,效果显著(表3)。通过池塘底排污及均衡增氧措施,改善养殖水体环境,达到清洁生产,有效提升池塘产能空间和渔业提质增效,降低了用药成本和渔业养殖水体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2)通过试验,1号池塘平均单产1.61 t,比2号池塘1.25 t增产0.36 t;产值1.77万元,比2号池塘1.38万元,增收3 941.7元;每667 m2均纯收入4 565.6元,比2号池塘1 706.7元,增收2 858.9元;饲料系数1.2,比对照池塘1.4元,降低14.3%;投入产出比1∶1.35,高于对照池塘的1∶1.14。池塘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养殖优于传统养殖方式,产量更高,效益更好,具有较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3)通过试验,底排污技术与均衡增氧技术养殖,明显地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试验结果来看,1号池塘于2016年8月13日出塘,平均个体重579 g/尾(罗非鱼);2号池塘于2016年9月20日出塘,平均个体重511 g/尾(罗非鱼)。1号池塘养殖周期比2号池塘缩短了38 d,更短的养殖周期意味着管理费、饲料费等养殖投入的相应减少,利润增加。

(4)试验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作为整套系统本身造价较高,导致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更适合于在中长期养殖中的应用。对于面积小,短期养殖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今后的推广应用过程中,要作进一步改进,降低使用成本,使该技术在渔业生产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1] 刘文珍,徐节华,欧阳敏.淡水池塘养殖增氧技术及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江西水产科技,2015,(04):41~45

[2] 石晓艳,苏跃朋,甘道建,等.珠海农渔业清洁生产的初级探索.轻工科技,2016,(03):81~83,88

[3] 王波,蒋明健,薛洋,等.池塘淤泥自动排污水质净化改良技术.南方农业,2016,(19):111~115,122

猜你喜欢
增氧增氧机投饵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精养渔池增氧机的合理设置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池塘养鱼如何选择适合的增氧机
常用类型增氧机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