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探究及启示

2016-05-14 16:11朱婷婷
群文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建设

朱婷婷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帝国主义用尖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生存状态。从此,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内外压力。对内,中国人民开始大力批判传统文化;对外,西方人开始攻击传统文化,试图解体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这种内外夹击下放弃文化的发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诞生的了,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地调整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创新地发展,最终完成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可以说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在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求中国的发展中,开辟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1、文化作为革命的政治指向(1921—1949)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在这短暂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做准备。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同时,不忘了对党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建设主要是把文化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治指向,即文化从属于政治,文化在为政治(准确的说是无产阶级政治)建设服务。

文化从属于政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理念在这28年的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提出了文化的阶级属性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列宁发展了这一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明确讲到,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文学原则”,“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1}可见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注意到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武器为政治服务。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又明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无论在一般的政治教育方面或者是具体的艺术方面,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精神”{2};“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3}可见在革命斗争的年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注意到文化可以为政治做指引。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摆在共产党面前的是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运用文化来为政治服务。在革命的逐渐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在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也意识到文化为政治服务的重要性,并且逐步探索如何让文化为政治服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表达了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观。毛泽东、瞿秋白和革命根据地有关文化教育的文件均明确:“文化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溉。”{4}从毛泽东的话中可以看到,他将文化作为一种斗争的武器来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中日民族矛盾迅速加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致使中华民族开始重新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化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文化观得到了系统的表达,“文艺是从属与政治的”,“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5}等要求成为全党的共识。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论述中,大部分的文章都突出了文化的工具性的性质,展现了文化为革命、为战争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理论,即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全国人民以文化作为一种武器为工具,开始在政治建设中以及进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以及谋求国家的发展中得到具体应用,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文化成为国家资源和整和民众思想的基础(1950—1978)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來了。”这预示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的历史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中国是满目疮痍,错综复杂的。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全国并没有真正的全部解放,台湾、新疆、西藏等地还需要战争进行解放。旧中国的经济是极其落后的,粮食产量极其低下,人民面临着温饱问题、工农业产值低等问题。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不断地在我国境内进行破坏活动,这使新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文化政策才能更好的为政治服务。在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几十年中,期间有过成就,有过失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的历史中逐渐积累经验,发展文化,使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国家资源,开始将民众的意识纳入到国家意志上,逐渐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开始了在文化上采取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在1950年党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接着在政协文艺界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6}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来文艺工作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1956年,周恩来关于《知识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除了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外,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依靠力量,也就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利用知识分子的一些具体政策,即“应该改善对待他们的使用和安排,应该对于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适当的支持,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条件和适当的待遇。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7}这些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转变表现了党的文化政策的转变,表现出党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从此,我国对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力度,基本解决了农村的文盲问题。期间,政府善于吸取民众的意见,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导下,善于将人民的意见吸纳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基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方针,造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重大错误。在这十年当中,文化建设的方针,越来越偏离理论政治的方向,成为一种破坏国家社会安定团结的时代潮流。但是,党即使对文化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为国家服务的宗旨并没有改变。纵观这几十年的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在人民当中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文化在国家的发展中的价值,开始培养科技人才。虽然,这条路上有过曲折,但是党的执政能力不够完善,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3、文化作为经济建设的价值指向(1979——199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抉择。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诠释了我国对文化建设的态度,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来要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8}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放弃了“文化服务于政治的口号”,对文化的服务对象进行了从新的定义,提出了文化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方针。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重申:“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9}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双百方针,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随着执政党的逐渐完善,以及对经济建设的经验的积累,中国共产党重新整理思路,在1978年制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的农村经济又迅速得到发展。接着在国内人民开始自力更生,进行耕作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果断的制订了对外开放的国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经济特区,来发展中国的经济。于是跨国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这几十年中,文化一直作为一种经济的发展的价值指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经济的建设。在吸取已有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文化是为经济建设所服务,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开始发展传统文化。

4、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1993—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是十四大的召开对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及其重要的。十四大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但是在这一时期,一种以文化作为攻击与瓦解一个民族的东西诞生了——文化软实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个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的问题,来引导这个国家的人民进行反社会,反国家,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早在1990年就有人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1990年5月15日,李瑞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1999年李铁映发表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讲话等文章中,都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果传统文化丧失,则这个国家就会遭到西方国家的侵蚀,这个国家很快就会被同化,成为一种行尸走肉的躯体。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这个世纪之交,备受世界人民关注的文化的风口浪尖上,以江泽民总书记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其中“民族性”在于,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继承与创新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一个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文化。接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提出来“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明确的继承传統文化。我国儒家文化在古代就提出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重大作用。在世纪之交,中国面临许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面对着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可见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我国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在当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的领导集体中明确提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来实现中国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各种发展战略上都要求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见,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软实力是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似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威力。在当今社会,硬实力是每个国家都追求的,但是软实力不可以忽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必须是软硬都要强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要在国民中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国民重新认识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重新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在国际事务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塑造文明和谐先进的国家形象,最终达到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演变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对文化政策做出正确的调整,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斗争和执治国理政的治国方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社会和谐,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在文化政策的调整过程中采取新的发展策略。

1、文化政策必须与历史任务和时代背景相一致

文化政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是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的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我党面对的历史任务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以及中国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做出明智的文化政策的调整,对国家的发展做出重特大贡献。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问题更是比历史上的多也更比历史上的严峻。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政策调整时必须把握好时代的要求,把握好时代背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政策,也使之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

在中国文化政策调整的手段上,改革无非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从十六大开始,我国的文化政策的调整就开始大步向前发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2003年9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都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它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更完善做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的根基,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因此,党的文化政策应该根据具体历史任务与时代背景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文化政策的调整必须充分的利用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23日同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的会见中的开幕词中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是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文化政策的调整时不可以丢掉自己最宝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以及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保障作用。传统文化涉猎极广,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还是社会,都有着深刻而又详细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仁爱,重民生,讲诚信,崇正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而这些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是极其必要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也必须利用这些思想,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文化政策。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以人为本,重民生。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而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治理环境污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弘扬,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方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在当今有着非常重大的应用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利用好传统文化这条主线,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利用,运用辩证的态度、全面的思维、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中国只有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3、文化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任何一种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都具有相通性,不是与世隔绝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政策的调整都要在前车之鉴的经验基础上,以及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党的情况下来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软实力算得上是一个不是很新潮的词语,但是文化软实力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因素之一。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再次提出了“软实力”理论,目的在于巩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霸权地位。而如今,文化软实力成为一种极其具有影响力的破坏一个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因素。{10}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创新力,凝聚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提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1}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对外关系来看,文化软实力会侵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又是国人对待自己的民族精神的传播,对待自己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待自己信仰的坚持等等。因此,在国际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种对别的国家攻击的行为和方式。但是我党在文化政策调整的时候要不断地吸取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

纵观世界格局这几年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软实力的危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正是由于美国弘扬自己的文化好,让世界人民都放弃自己的信仰,开始接受它的文化思想。所以世界上众多国家开始放弃自己的文化,崇洋媚外。执政者更是不顾实际情况,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拿来主义的政策,将别国的政策拿到自己国家来利用,这样使得自己的国家不消化,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中国共产党不一样,在它成立之初,就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博采众长的态度学习西方文化,与自己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文化建设的政策。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优劣并存,必须认真鉴别,科学地吸收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更是要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物,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的冲击之下,更要在文化政策的调整和文化建设方面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采取自信乐观的态度,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让这些经验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建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文化建设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做出贡献。

纵观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政策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不仅敢于和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而且还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而且,任何一种文化政策的正确验证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过程都是曲折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时俱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吸收世界人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制定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文化政策。

注 释:

{1}列宁.列宁全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2}列宁.列宁选集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3}列宁.列宁选集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2.

{4}杨凤城.中国共产党90年的文化观、文化建设方针与文化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2.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8.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10.

{10}馮留建,王炳林.实现中国梦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11}冯留建,王炳林.实现中国梦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传统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寒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