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英
摘 要 通过1.5%噻虫胺颗粒、5%丁硫克百威、3%克百威颗粒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5%噻虫胺颗粒18~22.5 kg/hm2对甘蔗螟虫防治达到92.5%,93.5%,对甘蔗生产具有明显增产效果。
关键词 噻虫胺颗粒剂;甘蔗螟虫;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甘蔗是轻工、化工、能源的重要原料,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德地区一直以来大面积种植甘蔗,是种植户主收入[1]。甘蔗螟虫(钻心虫)是甘蔗种植的头号杀手。如何少投入高产出是种植户最关心的问题。1.5%噻虫胺颗粒是广西田园公司新出的高效经济甘蔗螟虫防治药剂[2]。为给当地农户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下面就当地进行此药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5%噻虫胺颗粒剂(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丁硫克百颗粒剂(美国富实公司出品)、3%克百威颗粒剂(浙江天-农化有限公司出品)、台糖2号,新植糖。
1.2 试验方法
2015年2月19日试验在英德沙口清溪岭背村进行。地块1.2 hm2,肥力中等,双行植,株距100、行距8 cm。试验共设置2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00 m2,4次重复。药剂2月19日种植时整体施药一次。药剂设计见表1与小区安排见表2。
1.3 调查方法
4月19日虫害高峰调查一次,数出每小区5个点2.5 m以上甘蔗出苗数和枯心数,计算出苗增长率、枯心率、螟虫防效。10月15日甘蔗收获,测各小区的产量,所需数据如下。
蔗茎高度(cm):从蔗的顶端肥厚带至蔗茎基部-30 cm。每小区40株,取平均值。茎径(cm):植株中部节间的直径,每小区测40株,取平均值。行距(m):每小区测5行,取平均值。有效茎:每小区数5个1 m长的有效茎数(1 m高以上为有效茎),取平均值。
1.4 计算方法
1.4.1 药效计算
出苗増长率%
=×100
枯心率%=×100
蔗螟防效%=×100
1.4.2 667 m2产量计算
667 m2有效茎=平均每米有效茎×667/平均行
距(cm)
单茎质量(kg)=0.7854×[平均茎径(cm)]2×径高度(cm)×0.001
667 m2产(kg)=单茎质量×667 m2有效茎
注:测定甘蔗产量的方法和计算公式依据甘蔗统计常识和公式[3]。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3数据可见,1.5%噻虫胺颗粒在防治甘蔗螟虫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效果,在药量为16、18、22.5 kg/hm2时,防效分别为91.63%、92.54%、93.51%,明显优于市场常规药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60 kg/hm2的防效46.82%及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的防效51.31%。
由表4数据分析,1.5%噻虫胺颗粒在使用剂量为16、18、22.5 kg/hm2时,理论667 m2产量能达到5 374.08、5 560.82、5 752.53 kg,明显高于对照药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处理的理论产量3 970.17 kg及3%克百威颗粒剂处理的理论产量4 311.88 kg及清水对照处理的理论产量2 857.23 kg。
而通过数据差异性分析,1.5%噻虫胺颗粒在剂量为18~22.5 kg/hm2用量(即667 m2用量1.2~1.5kg)时与其他对照处理均有显著差异性。
3 结论
在英德当地每次用1.5%噻虫胺颗粒剂18~22.5 kg/hm2(667 m2用量即1.2~1.5 kg),在甘蔗种植时沟施,对甘蔗螟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甘蔗具有明显增产作用,是高效、经济、环保的农资,值得英德地区甘蔗种植户大面积使用。
参考文献
[1]管楚雄,蔡连明.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研究与应用[J].甘蔗糖业,2009(2).
[2]陈绍云.甘蔗螟虫的防治[J].农家科技,1996(5).
[3]安玉兴,管楚雄.甘蔗病虫及防治图谱[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