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芬芳助梦行

2016-05-14 23:37胡颖
延河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院学生

胡颖

2016年2月4日,正是“立春”时节。

已放寒假的西安交大,显得格外安静。从学校南门步入校园,沿着行道树往前走。一串串黑色的小串珠吸引了我的目光。在这样的季节里,是什么树还生出这样多的果实?驻足细看,只见标牌上写着:女贞。花语:生命。特征:常绿灌木或乔木,耐寒性好。为深根性树种,对大气污染的抗性较强。前几日的冬雪还零星地挂在树杈之间,苍翠的老绿与深棕的虬枝互相攀援,荫蔽住了行道路的半壁江山。我蓦然,听过最多的是梧桐大道和樱花雨。殊不知这耐寒、耐水湿的女贞树也是交大的一处风景。

对交大更深刻的印象缘于一位同事。她告诉我:“每到考试季,早晨5点40就会爬起来,匆匆洗漱完毕。六点整准时出门排队。即便如此,也不会是最早的一个。夏天尚好。时至隆冬的那个季节,站在清寒的风里,那是对体力和耐力的一次考验。”直到自己工作多年以后,图书馆排队的情形还是自己交大求学最深刻的记忆。与她聊起交大,会发现她眼睛里的光芒。那是对母校的一种认可和骄傲。“很喜欢自己的学校,充实的大学时光,孜孜不倦的同学、严谨务实的老师们是青春年华里最美的风景。”

遥想120年前初创南洋公学的先生们,假如听到今日学子对这所学校的殷切感念之情,九泉之下必定会含笑无虞。

6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西迁教师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是耄耋之年。许多当年的老教授都已长眠于这片黄土地。在阅读西迁校史的过程中,我一次次悄然泪下。我在思索,也在追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一代代交大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自觉地担当起家国重任,无怨无悔的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耳边响起创立者盛宣怀的话语:“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这力量在他奔走筹措的呼喊里。

眼前浮现彭康校长与第一代交大人勘查校址的身影,这力量在他们反复论证,实地校勘的脚印里。

心中默默回想交大校友钱学森的语录:“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这力量在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和行动里。

青年一代的交大人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着老一辈矢志不渝的追求与理想,为学生守护梦想、助力前行?

2月19日,新年的气氛还没有散去。我又一次走进交大。

“真正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心中有人文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这种对教育内涵和质量的思考,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推行本科生“书院制”教育教学改革,回应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的价值诉求。2005年,西安交大提出“书院制”的思路并进行试点,2008年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先后成立了彭康书院、文治书院、宗濂书院、南洋书院、仲英书院、崇实书院、启德书院、励志书院等8个本科生住宿书院。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集中在书院居住、生活和管理,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建立师生共处,知行兼修的书院生活。

文治书院:

情文达治,极精至勤

和老师们座谈完毕,已经接近中午。院务主任张爱萍老师陪同我一起走进文治书院。一楼设有教授起居室、健身房、茹经堂、咖啡屋等,内部的简单设计和装修均出自于学生的创意。房间不大,处处显现出设计者的匠心。茹经堂圆形的灯具与方形的桌椅暗中契合,照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理念。少了理工科学生的认真严肃,多了几分悠闲和雅致。报告厅墙上悬有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立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书院中厅置有几张桌子和椅子,方便同学们随时使用。边墙上可以看到文治榜样的照片和留言等。文治榜样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以书院为自己的人生起点,精勤学业,爱家爱国。信息06孙东旭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里说:“君志所向,一往如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视线中的这些点点滴滴,很直观地传递给我的感觉是,书院营造出了“学生共同体”的气氛。在这个共同的物理空间里,学生各自释出青春、朝气、才智、秉性,相互映照,相互砥砺,相互交融,相互浸润。

文治书院正式成立于2007年,倡导活力闪耀、智慧担当、友善互助的书院式生活。自2011年起,书院便推出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旨在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平台的搭建,使学生们了解社会,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针对文治书院多为理工科学生,知识背景较为单一,综能提升计划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书院由专人担任通识教育主管,负责书院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工作的推进。目前,文治书院共聘任导师27人,包括通识教育导师12人,职业规划导师8人,艺术教育导师1人,体育教育导师6人。韩鹏杰、陆卫明、路一鸣、李琦、徐东升、林治等一批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为学生接触不同专业、行业,接触顶级思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中航集团副总裁徐东升及其团队已为书院连续三年开设《时光中的历史》课程,厦门大学法学院李琦教授已为书院连续三年开设不同主题的专题课程,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林治教授连续两年为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课程等。

2014年度,书院课程的覆盖面已不仅仅局限于文治书院的本科生,而是覆盖了东西两个校区,除励志书院外的七个书院学生,甚至包括外校的学生与教师。

能动21的张同学评价《中国茶文化》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更专业的了解,让生活更有条理,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宗濂21的刘同学评价《文明与辨思》课程:李琦老师在课程中比较中西文明的异同,常常以见微知著的形式呈现给我们一种新的理解和视野,使我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审视当代文明,唤起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给予我一种对当代中国与世界思考的全新视角。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搭建广阔平台,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趣正是书院老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彭康书院:

叩开心扉,感恩父母

彭康书院,成立于2006年9月,是以彭康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书院以彭康校长“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三活跃”主张为院训,以学生生活社区为载体,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如何过得更有意义成了书院领导和导师思考的课题。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进入大学,基本上包办了他们的一切,这种环境不利于他们成长。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把爱扩展到他人、社会和祖国;也只有把孝心献给父母,才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别人,把忠心献给祖国。基于这样的共识,书院利用寒假时间,要求学生们去了解父母,读懂父母之爱。

2006级新生的第一个假期刚刚开始,交大电信学院史美震同学的家长史建国和其他家长一样接到了一封充满着深情厚谊的信。这封信来自交大彭康书院。信中不但介绍了学生在第一学期中的表现,还请家长配合孩子完成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感知父母恩,报答社会情”。作业要求06级的新生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并对父母进行访谈,用行动告诉父母深埋在心里的感激,让孝心滋润父母的心田。3300多份信件随着回家的学子送达家长手中。

亲情原是世间最让人无法割舍的感情。刚刚进入大学的孩子们却往往像是被放飞的小鸟,尽情地但又似乎漫无目的地自由飞翔,而忽略了应有的使命、责任和传统的亲情。“感知父母恩,报答社会情”活动将孩子与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恩情之窗”,从中看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未来。

“这个寒假也许是我生活18年来最不热闹的一次假期,没有疯狂聚会,没有要压岁钱,没有游市集、看社火、赏舞狮;然而,这却是我生平最有意义的一次假期。”陈亮同学在假期总结作业中写道:“我静静地陪着奶奶坐在柴火边倾听她的寂寞和辛酸,我将亲手做的米饭端到劳累了一天的父母面前,我一次次告诉自己男儿有泪不轻弹,却又一次次热泪盈眶……我意识到,我的大学赋予了我另一种素质——感恩。”和陈亮的感觉相似,彭康书院的3300多名学生渡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寒假,3300多个家庭因此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新春。

父母们从寒假活动中体验到的惊喜,也为家庭增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给书院的回信中,表达了对学校和书院的感激和期望,平淡的“拜托”二字中蕴藏着父母的嘱托和浓浓的牵挂。

党委副书记宫辉在感恩文集序言中深情地说:“平凡的爱都是相似的,特殊的情感却各有各的来由与味道。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小社会,更是千百个家庭独特生活片段的组合。听你我他的故事,感动之余,又感到了互助,感觉到了这一代人共同的使命。”

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之间,有多少家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度,重温了孩子带给父母的温暖。书院老师们的殷殷引导之情,化作学子们继续前行的爱与力量。

启德书院:

德行天下,勇者启程

启德书院成立于2008年7月,院名“启德”寓意“启迪智慧,德行天下”。书院建立了以党支部、宿生会、团工委学生会三位一体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大到公共资源管理,小到宿舍文化建设都由学生组织决策、实施、执行。

2013年10月城市生存训练项目正式启动,设计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有自己战胜困难的能力和勇气。活动参赛人员采用“申报制”,学生自愿报名,书院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自我诉求诸方面选拔参赛队员。“启德书院城市生存训练营”历经4年,9个城市,10期活动。按活动要求每个参赛人员,只留下通信设备、洗漱用品以及10元的基础本金,不再携带其他物品。随行记者记录参赛人员的生存之道。除必要的安全教育,活动期间设有专人值班,值班人员每2小时确定学生的安全及具体位置。

从西安到宝鸡,从渭南到洛阳,从咸阳到成都,从铜川到北京再到上海,一路走来,参赛人员在不断地更新,生存训练的地点也在不断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启德书院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提高学生的城市生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十期活动,举办地点在上海。学生在日记中写道:2016年1月22日,昨日阴雨还未褪去,在寒潮影响下,今日上海又迎来降雪,这无疑为城市生存训练挑战增添了新难度。休整一夜的我们冒着雨雪,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挑战。生存的道路必定充满艰苦,每个人工作所得的每一分钱都包含着各自的血汗。零下7度,雪花伴着泪水,不能轻言放弃。第三日结束后,陈茜小组共收益260元,樊倩小组收益300元,而刘璐小组收益120元。李琰悦同学感慨道:“10块钱挑战四天三夜的生存,用现实告诉了我生活的不易。我看到了繁华上海背后每个人的辛劳,即使是已经特别优秀的人,为了生存,仍然在付出着巨大努力。参加这次活动我会终生难忘,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体验过才真正懂得。”

夜幕降临,晚上八点,历时120小时的城市生存训练活动圆满结束,李新安老师、陈永华老师以及全体人员在大本营召开了“城市生存训练小结会议”。李老师说:“理想、信念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适用于课堂,更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作为在交大学生,不仅要有理想、有信念,还要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或许每个人在城市生存后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永不言弃、追逐梦想大概是最大的收获。汗水、勇气、行动、智慧,这便是城市生存,这便是生活与成长。

一幅幅照片背后那自信的笑容,定格了学子们书院生活的轨迹。记得有人说:当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留下的就是素质。一所大学不仅仅考虑学生的现在,还考虑到学生的将来,这应该正是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吧!

从书院采访回来的路上,已经是华灯初上。女贞树影婆娑,飒飒作响。先前对于交大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这些词汇上。今日走进交大才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是由许多面构成的。求学时期的学子们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上,书院较好地弥补了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短板,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书院与学院,一个像母亲,一个像父亲,各有侧重,共同助力学生们的成长。

与我擦肩而过的学子们背着双肩包匆匆而过,他们的生活规律而充实,脸上的笃定闪耀着青春的光芒。有学生主动与我和书院的老师打招呼,一声“老师好!”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求学时光。书院老师们还没有回家,他们说刚开学,工作头绪比较多,安顿好学生们才会离开。

学子们一届又一届,老师们将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这里,不改初衷,一代代交大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西迁精神。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业精于勤;没有眼高手低,只有精益求精;没有无聊比较,只有各自芬芳。的确,每一座书院以自己不同的文化魅力和活动形式塑造着学子们,而这浓淡相宜的不同造就了交大的芬芳。

猜你喜欢
书院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致知书院间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学生写话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