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权
严冬时节,每当行走于料峭北风中的我寒意倍增时,总会想起童年时代妈妈的火盆。
火盆是我国北方在寒冷时节用来御寒的特有产物。在我孩提时代,贫困的农村家家必备,其地位及重要性相当于后来的电炉子或电暖风。寒冷的冬日里,在外面冻得瑟瑟发抖的人们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小铲在火盆上拨点火以驱散一身的寒气,放学回家的孩子也是摘帽脱鞋上炕用火盆焐热自己冰凉的双脚......
火盆是冬日里农户里不停跳荡的火热的心。
火盆一般用黄泥掺马粪或乱麻手工制成。儿时的我有一次曾亲眼目睹了妈妈制作黄泥火盆的过程。妈妈用和好的黄泥掺入适量的马粪,这样可以防裂,同时也增加火盆的韧度。随后用一个破旧的盆子作模子打出火盆底,待稍干后将模子拔出,然后继续向上加高,这要求手艺格外精巧。最后加上火盆的底圈和上沿,将它放置在阴凉通风处任其自然阴干。十余天后,一个朴素厚重的火盆便可以使用了。
新制成的火盆如同未入窑烧制的陶瓷胚一样,外观颇显稚嫩及羞赧,直到用过一阶段后,才慢慢的由黄白变得深黄,直到红黄,且外帮光滑明亮。
每个寒冷冬日的早晨,妈妈在用土灶台的大锅做好早饭后,便用小铲从灶坑里撮出满满一火盆的草木炭火,然后再用脚将飞扬着烟灰的火炭踩实,随即将它端进里屋(也即农家的客厅兼卧室)。在懒懒的冬日阳光尚未隔着满是冰花的窗户照进屋内时,刚刚从已不再暖和的被窝里爬出的我们,首先感受的便是火盆盛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我感觉这小小火盆霎时间便驱走了黑夜带给我们的无尽寒意,它让屋中倍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由于黄泥盆的保温性较好,这一盆炭火基本可以维持大半天不灭,直到下午做完晚饭后,再将里面更换新火。火盆成了一家人的中心,茶余饭后,一家人习惯围着火盆闲谈。左邻右舍来串门,主人会热情地将他们招呼到火盆边,然后用小铲拨出红红的草木炭火,这旺盛的炭火好似主人待客的盛情。很多时候,吸烟者坐在火盆边,从烟笸箩里捏取些许碎烟,卷好后直接用火盆点燃。吸烟的时候,火盆也自然成了他们的大大的烟灰缸。有远方的亲朋好友寒冬来访时,饭菜摆上炕桌后,父亲就会用半斤装的瓷酒壶盛满散装白酒煨在火盆上,热好后用七钱装的瓷杯与客对饮。室外虽是天寒地冻,但屋内却是热炕头、热酒菜、热火盆,再加上火热的亲情,对饮时的主客自是倍感惬意。
小时候,火盆除了带给我们温馨和温暖以外,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小孩子们无尽的乐趣。饥肠辘辘时,没有今天这般丰富多样的零食可吃,我们往往会利用它暂缓腹中的饥饿。我们可以用一块铁片置于炭火上,搓一点苞米放在上面炒吃;也可以将土豆或冷豆包埋进火里,待熟热后与家人分享。我们感觉,那种香甜绝非经大锅蒸熟后所能比的。用火盆烧熟的毛葱更是别有风味,这也使得本来不爱吃毛葱的我却偏偏对烧熟的毛葱情有独钟。有时候,我们还会用火盆烧烤粉条,遇热后的粉条迅速膨胀,同时也会向空气里散发一股诱人的清香。酥脆的粉条嚼在嘴里自是十分爽口,当时的那种感觉丝毫不亚于如今夏夜里与知交共吃烧烤。
每逢春暖花开时节,完成取暖工作的火盆往往又会接受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在火盆里盛一些谷草,放入一些用来孵化的鸡蛋,让老母鸡(农村习惯称之为老抱子)趴在上面孵化鸡雏。由于其保温效果特殊好,因此鸡雏的成活率自然很高。
时光荏苒,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火墙、暖气及电暖风等清洁取暖方式逐渐根植千家万户,火盆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舞台。家家户户的火盆或是弃置不用,或是干脆被扔进粪堆,让它来自泥土又复归泥土。
今天,虽然我们很难再看见这种根本算不上古旧的东西了,但是,每每想起妈妈制作的火盆,一丝浓浓的暖意和亲情便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