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勇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日前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首次调查的微信阅读指标显示,我国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其中,成年人微信阅读时长为人均每天超过40分钟。此外,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数字阅读给人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人们真正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是以纸质阅读为主,但是,现在数字阅读时长超过纸质阅读时长,这不得不让人担忧!
市场经济的名利、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我们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对待精神生活?我们该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些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
暮春的子夜在北京一角。毗邻王府井大街的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依然灯火通明。几张书桌,数盏灯光,秒针滴答走过,手指划过书本,颇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一位学者感慨:“不打烊的书店的灯光,在这座城市的夜空中格外明亮,它是对阅读价值的一种守望。”
生活、读书、新知等不也是理想人生的轨迹?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如果算上电子书阅读量,每人每年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人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的“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去哪了?
“忙”和“累”,成了不少人少读书、不读书的借口。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读书与其说是外假于物,不如说是内求于心。“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我们早已告别了书荒的年代,海量的出版物和不断创新的阅读介质,为读者提供了无比优厚的阅读条件。相比以前“无书可读”的苦恼,今天的人们则是“有书无心”。
吹去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胸无点墨;不少人心为物役,他们宣扬“读书无用”,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使然。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在不少书店和书市上,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
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人更是警告道:“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而且你还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会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严格的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爱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困难,才能修身养性,以至于通达天下。因而,图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传谣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面对自然灾害,民众也就不会手忙脚乱。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明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古往今来,沉得住气就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学子们的呼喊曾经震撼世界。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我们又一次面对“平静书桌”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对待精神生活?该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