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分析

2016-05-14 11:05赵排风
学理论·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

赵排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劳动就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但二元就业制度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歧视和不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弱化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劳动就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制度;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097-02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1]。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壁垒逐步打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改革的力度和进度与农民工的期望仍有一定的距离,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些体制障碍仍然存在。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有利于农民工的市民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

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74亿,其中70%为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更加强烈。传统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只是生命的驿站,农村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没怎么干过农活,相对于土地,他们更向往城市。实际上,长期城市生活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定居,不愿再在农村和城市间漂泊,重复老一代候鸟式的生活。但我国长期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和劳动就业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在城市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到底如何安置,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融入。

(一)弱化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

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二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调查中,对于“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增加工资”的占37.8%、“拥有稳定职业”的占33.1%,“子女能正常上学”的占16.9%,“在城里拥有自己的住房”的占8.7%,“得到城镇户口,成为市民”的仅占3.6%[2]。这些数据说明,能否在城市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享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工作环境和劳动待遇上仍有较大的区别,农民工大多在苦、累、脏、危险性大的行业工作,那些工作轻松、待遇优厚的行业,农民工很难进入。在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农民工仍不能享受和城镇职工相同的待遇,他们在城市社会处于明显的边缘化状态,这种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对自身在城市享有尊严体面生活的心理预期,弱化了他们的市民化意愿。

(二)弱化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经济基础

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的前提条件是收入水平能够满足本人和家属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从工作领域看,农民工主要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就业,而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价值产业,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3]。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一些单位存在着农民工与正式职工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单位的福利也往往与农民工无缘。调查显示,农民工的人均月收入明显小于同行业城镇职工的人均月收入,与银行、燃气、电力、电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收入行业相比,差距更大。即使较低的工资,有时农民工也不能及时拿到。近年来,虽然我国各地已基本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不公平的劳动就业制度、较低的收入水平,弱化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支撑。

(三)影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和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就业稳定性等密切相关。长期的二元劳动就业制度,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影响了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教育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为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长期历史欠账造成的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较低。调查显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工作中获得高级别工作岗位的机会越大。在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农民工中,在初级岗位工作的比例为51.21%,基层技术或管理职位的比例为28.05%,中层技术或管理职位的比例为16.67%,中高层管理职位的比例为2.85%,在高层管理职位工作的仅为1.22%。而在获得大专及以上学位的农民工中,获得中高层职位的比例明显提升,其中,初级岗位占比31.29%、基层技术或管理职位占比47.12%、中层技术或管理职位占比13.67%、中高层管理职位占比5.76%、高层管理职位占比2.16%[4]。因此,大力提高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是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社会地位、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途径。

2.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

參加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获得稳定工作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央财政拨付资金2.5亿元,对农民工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进行必要的补贴和资助,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有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但截至目前,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仅为6亿多元。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支付不足,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时个人支付比例过大,导致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工就业前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虽然《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义务和责任,但由于农民工大多在个体和私营单位就业,很少有业主主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而一些规模较大、用工比较规范的用人单位,一般把培训经费用于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单位正式职工,绝大多数一线工作的农民工难以获得就业培训机会。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不足,不利于他们职业技能的提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民工的市民化。

3.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就业稳定性和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升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劳动者在某一岗位工作时间越长,技术水平越高,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融入所就业城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二元户籍制度这一重要因素外,传统的二元就业制度对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由于长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制度壁垒,加上劳动监管制度的不到位和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很少有企业和农民工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农民工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不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培训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工的职业诉求和现实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许多农民工想通过职业的更换,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频繁的职业流动又影响了他们职业经验的积累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导致他们对所就业城市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影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

4.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入

由于长期二元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教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交往一般是临时性的,即农民工为城市居民提供家政、装修等服务时有联系,一旦服务完成,便很少再有往来。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子大多为老乡和同学,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特征,一些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行为也导致农民工对市民的厌烦心理。从整体上看,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两大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

二、改革二元劳动就业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

推進新型城镇化,必须破除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服务,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提供有效载体,以降低农民工盲目大范围流动求职的成本,提高求职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流出地和流入地稳定合作的就业培训机制,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培训机会,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四是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五是完善扶持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支持、鼓励劳动者创业。”[5]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民工回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用地难、发展难、资金难等问题。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让农民工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新华网,[2015-08-01].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

15/c_118164235.htm.

[2]黄锟.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3]宋骁.人力资本、经济结构与流动人口从业状态[J].人口与经济,2012(5).

[4]曾福生,周化明.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5个省(区、市)1141个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3(1).

[5]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2015-08-01].http:

//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

642056.html.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
工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山东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