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工匠,上医治国宝

2016-05-14 15:29菡阁
收藏·拍卖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物职业

菡阁

应该感谢近日在网上爆红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点击率超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分,完胜热播剧《琅琊榜》,神秘的文物修复师终于迈出高墙顿成网红。这一事件的出现不仅从中窥得国人依旧对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热情正炽,而且发掘了一个几乎被现代人基本遗忘的职业——文物修复师。

很难想象,在高墙之下,深宫之内,有这样一个安于寂寞的群体,守着一堆国宝级的破损文物,年复年日复一日地在枯燥和重复中默默守望,直到收获“妙手回春”的喜悦。而这样的群体还有一部分散落在民间,直到有朝一日让人们再度认识到他们可贵的价值。

尽管在很多词典上对“文物修复”都诠释成门科技含量很高的实用科学。但个人更喜欢称这门科学是“艺术文明和科学文明的结晶”。确实再也没有一门学科可以与之相比,涵盖如此庞杂: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鉴定学、金石学、金属工艺学、化学、美术鉴赏学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造纸、电焊、石刻、色彩等。这样复杂的交叉性学科让一位文物修复师注定不可能是单手打天下,必须文理兼修、动静兼跨,必须在修复之路的恋恋风尘中历练得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如中国这般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早便与文物修复结缘,直到现在,人们仍然觉得这个源流有序的传统行业是那么神秘而古老。

说起文物修复的神秘缘起,是因为它始终与另外一条仿古这个深水行业唇齿相依,仿古的高手自然也是文物修复的高手。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各种讳莫高深,各种悬案扑朔迷离,各种骨灰级行家依然会“吃药”。但不得不承认文物修复最初的缘起是直接从这个行业上派生出来的产物。

据可查的资料记载,文物的修复、仿古业史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吕氏春秋审已篇》、《韩非子说林》均记载有赝鼎的故事。至唐代已出现临摹前人字画等伪作的高手,到北宋这个文人文化相当繁荣的时代,修复、仿古业更为盛行,成为一种文人也竞相参与,甚至有关风雅的游戏。那个时代以能够仿造高古青铜器为荣,多以商、周真器作模式,器型、纹饰仿得相当逼真,颇具古意和神韵。而在文物修复史上,这是一次难得的璀璨高峰。

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处于低潮,做工也比宋代低劣。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带动成行成市,于是出现了民间专业仿古作坊,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苏州)的王吉等民间作坊仿制古铜器颇有名气。

明代仿制也不如宋代,民间作坊也主要处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编者的《考古图》仿制,并仿制些汉代规矩铜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但制工粗糙。只有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又称宣德炉,是个异数:因为皇帝特殊的个人喜好,导致宣德炉式样颇多,非常精美,仅仅风磨铜的材质独具一格,并且以嘉兴张鸣岐等人仿制的古代铜炉知名一时,也成为了后代的仿制大类。到清代更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制,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寿轩、赵允中、王尽臣、李玉彬、李坟堂、胡迁贞、潘承霖、王海等,济南的胡麻子、胡世昌……都是江湖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同时这江湖也四分天下,逐渐形成了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西安派四大派别。

其中的苏州派为当今的文物修复师行业输送了大量储备人才。

上世纪60年代对东西方而言,同时出现文物修复史上的转折点——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的支持下,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正式成立。这是文物修复第次登堂入室,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成为一门光明的独立学科,更成就了郑竹友、金仲鱼、金禹民等一代文物修复名家。

而就在同一时期,同样有着悠久文明的意大利,在全社会都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极大关注的思潮影响下,学者、美学家切萨莱·布朗迪著名的《修复理论》诞生,成为全球修复者共同认同和遵循的指导理念。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具有前瞻性,因为他说,“修复过程中,绝不能侵犯艺术品的美学性和历史性两极价值。而且不能够消除艺术品在历史长河中纵横变迁的痕迹。”他的理论很明显地影响了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体制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完善和均设有培训体制完备、学科建设合理、学制长短期结合、学科构架合理的保护修复学院不无关系。良好的学院教育和手口相传相结合的方式,是当今世界一种合理的文化传承方式。毕竟文物修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不亲手摸,不亲眼看根本无法掌握其中精粹。

何况,如今的文物修复与传统修复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修复不再是一个熟手师傅的个人行为,不再只是透过肉眼和工具独立完成一件文物的修复;现在通常都是分小组式的团队运作,事先要进行精确的可行性分析,形成专门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动手。修复的设备早已鸟枪换炮,从x光仪、显微镜到化学成分分析设备等装备精良,很多单凭肉眼无法识别的隐形病害也就无所遁形。相应地,对修复人员的专业要求就更加高。

《我在故宫修文物》之所以红,很大程度上最吸引人的是,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两代人在观念上的碰撞,是“修旧如旧”“修旧如新”还是“依然保留每段时间的痕迹”,那是这个寂寞职业里很温情和智慧的部分。

当然,修复也可以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向,如年轻一代修复专家邓彬在金缮修复里贯穿的理念,接受和尊重文物不完美的残缺,通过自己的手让它焕发出另外一种带有艺术价值的美。

本刊这期关于文物修复的专题只是揭开这个特殊职业里生活图卷的一角,所有呈现出来的切片里不过是为了管窥这个职业里的光荣与艰辛,规则与创造,以及这一群职业人平凡又伟大的职业生活。

(编辑/陈彦如)

猜你喜欢
文物职业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有趣的职业
我爱的职业
十二星座之未来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文物失窃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