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最大的公益是救命,其次是救心

2016-05-14 18:54石闯
环球慈善 2016年4期
关键词:尘肺病公益农民

石闯

当他从容地站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阶梯教室,面对台下的90后们严肃又不乏风趣地讲述调查性报道的理论时,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因此被黑社会扬言用500万元买他的人头,一跃成为“身价最高”的记者,使4名刑警荷枪实弹入家保卫安全,经历堪称传奇。

连日来,由于山东疫苗大案持续发酵,使曾于2010年深入调查并发表《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他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的王克勤,南方周末称他为中国新闻界最具分量的“核潜艇”。如今,光芒渐渐散去,他也来了一次“华丽转身”。

从新闻记者到公益大咖,王克勤迈出的步子不可谓不大。从2011年6月15日发起成立大爱清尘公益基金,到2016年1月20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出台,他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这是民间组织推动国家立法与政策出台为数不多的典例。5年来,大爱清尘筹款总额高达3226万、救治尘肺病农民1547人、助学3559人次、发放制氧机1180台,已惠及20多个省区的尘肺病农民。在他身上,一个大写的爱,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个前进的脚印上。

多次被离职,“我就是一根筋”

“不少人认为,记者与其他职业相比多姿多彩,我最初也感觉无限风光。可是干得久了,我深知记者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挑战。”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在北京海淀区,记者见到了王克勤。

1964年11月,王克勤生于甘肃省永登县,从小就很向往山外的世界。1984年毕业后,进入兰州市委财贸部做秘书,其后担任过兰州外贸冶炼厂副厂长,但因“与生俱来的平民情结”,使得血气方刚的他在1989年1月毅然选择了新闻事业。

那一年,他正式进入《甘肃经济日报》,开始了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新闻逐渐融入他的生命。他向本刊记者调侃:“在新闻媒体‘颠沛流离那么多年,先后多次被离职,而因我的调查报道被‘干掉的总编也有好几个,用兰州话说,我就是一根筋,傻帽!”

王克勤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发展报》《西部商报》《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观察报》《权衡新青年》等媒体工作,担任过记者编辑、调查部主任、总编助理、总编辑。其中令他最难忘的是2001年。

1月,他完成了《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2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刊发后,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批示,仅兰州就有150多名涉案人员被逮捕。10月17日,他又在《西部商报》发表《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揭发甘肃岷县乡村干部打死打残村民等恶性事件,中央领导做出批示,6个涉案干部受到法律制裁。

这两篇调查报道付出了极大勇气,奠定了王克勤的“江湖地位”,不过也酿成了难以下咽的苦果——黑社会扬言要血洗其全家,其本人仅佩带武器就长达8个月之久;与此同时,当年却被供职单位除名。好在中国经济时报“收留”了他。从此,他成了一名“京漂”,走上了专业的“揭黑之路”。其后,他采写调查报道一发而不可收。

“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王克勤,中国新闻界最具分量的“核潜艇”。当看不见他的时候,他在水下默默潜航,而一旦他浮出水面,一定就是对黑恶势力致命的一击。王克勤为中国新闻界竖起了标杆,昭示着中国新闻界可能达到的专业高度和精神高度。”这是2010年南方周末与东方卫视在北大百年讲堂举办的“2010年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典礼上,组委会给予王克勤的致敬词。

这个颁奖典礼上同时获奖的还有经济学家吴敬琏、导演吴宇森、外交家吴建民、作家龙应台、导演姜文、艺术家徐冰,个个如雷贯耳。

“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他不断在记者面前讲着这句话,他说,所有师从于他的学生离别的时候,他都会郑重地向学生赠送这句话。

“如果说,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这一点,狠下功夫、吃死苦、吃笨苦!依靠的是笨功夫!”

他说,越做新闻越胆小,跟外科大夫一样,手术做得越多,越谨慎!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有言道:千里之堤,毁于一旦!唯有抱着神圣的执念,赤诚面对事实与真相。

他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工具——《调查笔录》。

记者发现,完全是公安局的刑侦笔录,时间准确到时分、地点准确到村户、人物准确到身份证号,所有的调查笔录后边均有受调查人的签名,并有一段话:“以上记录与我所说一样。”即让受调查人确认他的记录是准确无误的,连同县长与检察长也会在他的本子上签字,以证实自己的说法。

难怪,在他笔下送进监狱的有160多人,因他的调查报道曾经被处理与免职的官员也不在少数。然而,他本人却安然无恙。

“我从来没有因为调查报道,而被送上过被告席!依靠的是什么,准确与扎实!”

王克勤说:“要求写出的每一个字都有证据支撑,要求提供证据的人按指印,而且要有录音、录像。记者要将所有的证据复制之后,把第一手证据全部交到编辑部,编辑部拿到所有证据之后,再考虑编发稿件。总之,不能为了好读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王克勤讲:“所谓新闻工作,本质上是查证与核实的工作。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的前提建立在对大量的信息不断核实与求证之上。”

2002年,他做了著名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调查》,历时半年之久,仅仅采访的出租车司机就有100多人,纯粹是跑出来的调查。

2010年3月17日,他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历时7个月,跑了山西20多个县区大量村庄。为了做好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调查报道,他不仅广泛请教专家,还专门购买了《变态反应病学》《病毒学》《预防种规范》认真学习,以期真正了解事情真相与原理。

他最为认同的精神是德国精神。他告诉记者,德国的汽车是全球最好的,为什么?那是他们秉持着德国精神制作的。

王克勤告诉本刊记者一个小故事:我在德国柏林一茶馆喝茶时,服务生泡上茶后,将桌上的一个沙漏倒过来,红沙从上面的一玻璃瓶中向下边的瓶中流,当沙流完了,服务生过来了,倒茶。我发现这原来是计时器;我在德国波恩用早餐,餐台上放着两盘鸡蛋,一个上面写着5分钟、一个上面写着7分钟,即这个是5分钟鸡蛋,那个是7分钟鸡蛋。我当时感叹,好严谨的德国人,真牛!

无论其他新闻报道如何做,我们不去管。调查性报道必须异常严苛才能做好。

他在《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的论文中是这样说的:“任何时候,记者要想到自己交出来的稿件就是最后的终稿、成品,是公开与读者见面的。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想象自己就是编辑。要知道被监督对象连你的标点符号都要研究,他们会挖地三尺,一定要挖出你的问题,没问题都要找出问题的。”

正是如此严苛的要求,他带出来的团队,曾经在中国新闻界声誉极高,可以实现“枪响毙命、刀起头落”。

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狠下功夫搜集证据,并将证据呈现出来。仅仅如此!

情绪没有任何力量,有力量的是事实与证据。

做老师干的也是新闻事业

《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河北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很多人是通过一篇篇“惊世之作”认识王克勤的,他也被誉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另一面。

2004年起,一些大学陆续聘任王克勤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他也由知名调查记者转身为新闻学导师,登上了高校的讲台。“我自认非聪明之人,我的所有报道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跑出来的。”相比其他教师,他有的是丰富的实战经验,现身说法,丝毫不枯燥。

“每年我批阅的学生作业高达上百万字,而我的批语渗透于他们的字里行间。”王克勤表示,两年教学积累后,2006年起,他开始综合研究国内外深度报道及调查性报道,从理论到实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形成了《调查性报道理论与实务》《深度报道理论与实务》《新闻采访写作方法》等课程的系统教案,“书稿有15万字了,完善一下后再出版”。

2007年起,他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担任硕士生导师,系统授课,之后邀请他的大学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汕头大学、湖南大学新闻学的硕导,还连续5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开设《调查性新闻报道》课程。

“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如果考试时你的答案为揭黑报道,我会给你满分。”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阶梯教室里,王克勤习惯用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大三学生马瑞文说很喜欢他的课程,“能驾轻就熟,如同身临报道现场,很实用”。

的确,在记者的职业分工里,调查性报道是所有新闻报道样式中难度系数最高、最复杂、专业要求最高的报道类型。“教学中,我注重新媒体的运用。”王克勤说,他在各门户网站均有实名微博:新浪67万;搜狐1214万;腾讯286万;网易26万。他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推动公共事务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各地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讲座,还与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新媒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有朋友曾问我,接近30年的新闻生涯,在同一岗位做同样的事儿,不厌烦吗?我哈哈一笑,他们不了解我。”王克勤说,“新闻值得干一辈子,用新闻力量坚定地守望公众利益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他向本刊记者坦言,干新闻更需要后继有人。“我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一笔财富,可以让学生们今后少走弯路,通过教学传授给年轻的学子们,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长期的新闻职业生涯,让王克勤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媒体人的责任——打开灯光!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体人的任务就是努力打开灯光。这个世界因为光明才美好!这正是揭发黑幕、揭开黑盖子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记者必须对事实与真相负责,“只有不断为公民权利与公众利益奔走,不断做出诚实、全面、精准的报道,才能称之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记者。”

有很多的记者自誉为出色和优秀,而记者之所以优秀,不在于能说而在于能干,即能写出有多少重大影响力的报道,就如同将军之所以优秀,不在于能吹在于能打,即指挥过多少场杰出的战役。

调查记者缘何热衷于做公益

“还没投身公益之前,我是调查记者,至今还有很多人不解,为何会投入到公益项目里不能自拔?”大爱清尘北京总部办公室,是52岁的王克勤待得最久的地方,这间三室两厅居室,隐匿在普通的居民楼里,如果不是门前标牌则根本认不出来,看起来十分寒酸、局促。

王克勤坐在最里边,而客厅及卧室里摆满了办公桌及电脑,光线灰暗。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就是餐厅墙面上有一幅“大爱清尘”标识,下面有一行悲壮的誓词:“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10名工作人员就在此处长时间办公。

“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就是煤窑矿工,也有可能是一个尘肺农民。对我的死活,当用工企业拒不负责、无力救治时,我想活下去,渴望有人拉我一把!”王克勤说,“当重获生命后,孩子不会变成孤儿、妻子不会变成寡妇、父母不至白发人送黑发人……”

王克勤说,最早对尘肺病的了解,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采访。作为《甘肃经济日报》的记者,他在采访一乡村煤矿的产权纠纷时,认识了这里负责挖煤的副矿长老黄。和他在一起时,看到他常常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得知他是因长期在煤矿挖煤,接触了大量煤矿粉尘患了职业病,就是现在说的尘肺病。

没几年,他的工友来电说,老黄死了,被活活憋死了。有一段时间里,老黄的笑容总出现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2009年6月,农民张海超进行了悲壮的“开胸验肺”,尘肺病再入他的视野。当年,同样因为新闻报道工作,他关注到了甘肃省古浪县的100多个尘肺病农民。

派出记者、编辑稿件、刊发报道,地方行动,部分农民获得农村低保。然而,贫病交加、命悬一线的处境并没得到改变,死亡还在继续,当地农民专程赴京寻求帮助。王克勤一方面动员更多的媒体介入,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力量呼吁发起对当地尘肺病农民的民间救援。

两个月后,在强大舆论压力下,甘肃政府决定筹集专项基金1108万元,接盘古浪全体尘肺病农民救治。之后,他又接到四川乐山的求助……王克勤发现尘肺病不是一地一区的事情,而全国多地都在爆发类似问题。

“仅仅公民个人自发随机无序的爱心行动,无力承载巨大的社会问题,必须走规范化、专业化、项目化公益之路。”经搜狐新闻频道朋友介绍,王克勤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大爱清尘——寻找救助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于2011年6月15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此项目正式成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一个子项目,即今日的“大爱清尘公益基金”。

刚启动时,很不顺利。由于不能报道,知晓者甚少,过去14天,全国性救援项目仅仅获3笔共2500元捐款,且其中2000元是他与另一共同发起人自己捐的。

要让更多人知晓。无奈之际他拼命发微博,愣是把1.5的眼睛搞成了0.6。但赤忱之心感动了众多的人,明星姚晨转发了他的尘肺病救援呼吁微博,其后徐小平、贾樟柯、吕丽萍、王宝强等文艺界大腕纷纷给力转发,掀起爱心浪潮。有了捐款,有了志愿者,有了行动。

“托孤妈妈”救命记的背后是救心

“同样都是生命!我仅仅就是这么想的,如果换成自己,我们将期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把人当人,将心比心。”王克勤说,大爱清尘创始之初的想法,是因见不得一个又一个尘肺病农民被活活憋死,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开启了救援。

然而,在开展救治过程中,随着接触的尘肺病农民兄弟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领域越来越多,王克勤深刻地认识到,“尘肺病农民”已成本世纪最严峻的问题,理由如下:

数量巨大,保守估计至少600万人;处境悲惨,愈贫困愈尘肺,愈尘肺愈贫困;维权艰难,尘肺病鉴定难、立案难、获赔难;救助尴尬,面临城市、农村医疗救助两头架空的困境。

为了增进直观的认识,大爱清尘秘书长赵若彤给本刊记者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在家徒四壁的农家中,骨瘦如柴的男人呼吸如机械声一样沉重,这是一位尘肺病患者。尘肺病是由于工作中长期吸入大量粉尘,滞留在肺部,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

赵若彤说,对尘肺病人来说,自由呼吸是一种奢望,特别是在病情加重后,尘肺病人根本不能躺着,只能跪着休息,在生命最后,很多尘肺病人跪着走向死亡,“非常凄惨”。

“我在全国多地的走访中,有两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王克勤说,那是2012年8月19日,他在陕西旬阳县红军乡一个半山腰见到一个农民,这个农民是36岁的尘肺病厍发学,见到他的时候,他是尘肺病三期的一个重症尘肺病患者。

在他家小院里,王克勤看到一名老人趴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黑色的盆子,里面放着一些黑色的东西,老人在吃这些黑色的东西,“当时我觉得那就像一头猪、一条狗”。后来他知道这老人是厍发学的叔叔。2013年1月23日,一个坏消息传来,厍发学撒手而去。

同时,一个更让他痛心的消息传来,由于厍发学长期患尘肺病,失去劳动能力,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妻子无力安葬丈夫,在村里挨门逐户求亲求友,赊了一口棺材让厍发学得以入殓。王克勤说:“当听到这个信息以后,心里像撕裂了一般疼痛,也有了强烈的紧迫感。”

另一件让王克勤无比痛心的事情就是“托孤妈妈”救命记。2012年10月13日,王克勤在四川华西医院探望大爱清尘救治的四川峨边县22位尘肺病农民时,突然一女子冲到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不说,泣不成声。憋了好久,这个骨瘦如柴的女子说:“救救我,我还有两个孩!”

这是王克勤与杨能芬的第一次见面,当即将杨能芬纳入救治对象,他愧疚地说,“面对600万的群体,每个人我们只能提供1万治疗费。”当年11月20日,他们第二次见面,王克勤了解到,杨能芬年仅10岁的儿子辍学照顾患尘肺病的妈妈,推着她去做检查,王克勤多次想帮忙,他却坚持自己来,邻床病友说孩子每天给妈妈打饭、洗脚、抹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心疼!”王克勤说,根据医生要求,当把她抱起来的那一刹那,“我的后脑勺发凉,感觉像抱了一把骨头”,她仅仅70斤。2013年7月15日,在贵州仁怀茅台镇岩滩村,王克勤第三次见到杨能芬,这时她的体重由70斤增到110斤,有了低保,开了个洗车场。今年1月1日,王克勤第四次见到杨能芬时,她的洗车场生意很不错,露出了笑容。

这是大爱清尘从救命到救心的最生动的例证。王克勤说,目前大爱清尘已形成了“救命、助学、助困、救心、康复、创业、制氧机”七大板块组成的立体化全系统救援体系,惠及20多个省区数万尘肺病农民。“许多尘肺村的农民兄弟原来对生活彻底绝望了,而放弃丈夫与孩子的妻子,听说大爱清尘救了村里的患病兄弟,纷纷回来了。通过大爱清尘持续的救援与传播,点燃了广大尘肺病农民兄弟生的信心与活的期望,这是我们期盼看到的局面。”

持续推动迎来“历史性时刻”

“我们算过一笔账,按照一个尘肺病农民1万元救治费用算,中国600万尘肺病农民则需要至少600个亿;一个人如果给10万元的医疗及生活保障费用,则需要6000个亿。这不是任何一个民间公益组织所能够承担的。”王克勤说,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无力。

大爱清尘从创立之初,便把最终目标定位成推动国家立法与国家政策,从国家角度救治尘肺病农民。更重要的是,让国家通过立法手段来遏制尘肺病在中国的再生,“因为尘肺病说得直接一点是人祸,慢性的。”由此,大爱清尘制定了规划,也就是长期:力争100年内在中国彻底消灭尘肺病;中期:力争在2035年之前推动政府全面接盘600万尘肺病农民医疗救治及生活保障;全面实施企业与政府监管立法,形成对粉尘环境强有力的管控与监督。

“从2011年大爱清尘创立以来,我们便高度重视政策推动与尘肺病立法的工作。”王克勤说,2015年他们专门招聘了政策研究和推动的专职人员,专项负责调研、研讨会、数据库建设、制度研究等专项工作。与此同时,几年来持续动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决策层建言。参与提交议案提案的代表委员不断增加,2012年1名,2013年3名,2014年6名,2015年13名,2016年20名,这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为尘肺病农民建言献策。

同时,大爱清尘在2014、2015年先后成功组织规模化专业调研,出版了《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4)》、《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5)》,该报告获得巨大社会影响力,国家领导人也很重视。

其中2014年7月23日,国家卫计委与民政部专门找到大爱清尘发起人王克勤、秘书长赵若彤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对解决尘肺病农民问题的建议。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法制办、国资委、安监总局、网信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分别听取了他们的报告及建议。

大爱清尘还与地方政府联手解决尘肺病农民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出现了两个典型:一个是解决存量尘肺病农民问题的湖南安化县。一个是解决增量尘肺病农民问题的贵州省湄潭县。

“整整五个年头,大爱清尘脚踏实地、呕心沥血、持续推进,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王克勤介绍,截至2016年2月29日,大爱清尘累计筹款总额32267594.02元;救治尘肺病农民1547人;助学3559人次;发放制氧机1180台;发放爱心包裹32000多件;已惠及20多个省区数万尘肺病农民兄弟,在全国已建立48个工作站点,志愿者6000多人。

而作为大爱清尘公益基金的发起人、管委会主任,王克勤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2011年度责任中国公益行动奖”(《南方都市报》评选)、“2011网易公益行动奖”、“2011腾讯年度公益记者”“2012中国责任传媒年度公益记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评选)、“2012中国新媒体十大创新人物”(新传媒网主办)、“2013年中国温度榜年度人物”(南都周刊主办)、“2013年度中国责任领袖”(南方周末主办)、“2015安平公益传播年度人物”(北京大学评选)。

2015年12月12日,由南方都市报、深圳卫视、新浪微博联合举办的“责任中国2015公益盛典”颁奖礼上,大爱清尘发起人王克勤获“责任中国”年度人物,被致敬理由如下:

勇敢、敏锐、仗义直言,王克勤老师是一位杰出的记者。心怀悲悯,脚踏实地,为苦难带去希望,他是一位真诚的公益人。当世人思索真相与公益,他却义无反顾地以行动去担当,良心如此,堪称大德!

王克勤说,让他特别欣喜的是,1月20日,国家卫计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源头治理、解决特困尘肺病农民工医疗和生活问题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尘肺病农民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对策。

“对于大爱清尘来说,这是历史性的时刻。”王克勤认为,十部委联合发文,标志着尘肺病农民问题解决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巨大而严峻的尘肺病农民问题,终获中央政府重视,这为从根本上解决尘肺病农民问题奠定了基础。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张伟认为,这是近些年民间公益组织推动国家立法与政策出台为数不多的典例,“救助600万尘肺病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国家政策性救助,完善相关政策与立法,制度性遏制尘肺病问题才是关键”。

“做公益有时候比做新闻还难,但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用一个生命温暖另一个生命。”

尽管已看到了前方的曙光,但是王克勤依然用一句话来经常鞭策自己:“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不努力,永远不会改变。”

猜你喜欢
尘肺病公益农民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组建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痛泻要方加味汤治疗尘肺病验案2则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