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大的人瑞、多年以来积极从事公益活动的华裔潮籍许哲女士于2011年12月7日在其后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13岁。她一生创办了9所养老院,收容、照顾不少孤儿和受虐儿,关怀社会不同角落里贫苦病弱的人们。被新加坡人视为“国宝”、被天主教徒视为可与德蕾莎修女相提并论的人物、被佛教徒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她却说:“我只是一个会扫地、喜欢做工的平凡女人。”
为了帮助更多的穷人
许哲一生传奇,出生在硝烟弥漫的动荡年代的汕头一个荒僻小镇,不快乐的童年生活,家庭变故致使她跟着母亲和姐、弟、妹五人离开祖国到马来西亚,直到27岁才开始念小学,为躲避提亲而“逃”到香港却意外谋得一份高薪职位。二战避难到重庆,目睹饥民惨状,给她极大的触动。之后,战火蔓延到重庆,一支英国反战的救伤队邀请能说英语的她担任翻译工作。怀着对贫苦病弱的人的莫大同情,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原有的高薪工作,加入到救伤队之中。在救伤队里,除了充任翻译,许哲还扮演起“母亲”的角色,为救伤队的队员打扫、煮饭、洗衣,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直至抗战结束后返回英国。
正是这段参与救护队的经历,许哲的内心多了一份对贫苦穷人深深的牵挂。为了将来能为老人、穷人、病人服务,她非常希望自己能学会护理工作。而在当时,护校的学生年龄限制是17岁到25岁,时年已四47岁的她在学校不肯接收的情况下,写信给护校校长,表明自己学护理的心意。她在信中提到:“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穷人。”这一句话感动了护校校长,使她突破了入学的年龄限制,被破例准许入学研习护理课程。在护校学习的八年,许哲用心勤奋,默默许下心愿,要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技能,完全奉献给需要的病人、老人与穷人。从小孩至老人,从出生到死亡,从身体到心灵,各种不同层面的照顾与养护,她都一一细心研习。
收容所里唯一的护士
1953年,许哲从护校毕业之后,意外收到一封寄自南美洲巴拉圭的信函,由多个国家成员组成的“兄弟协会”向她发出邀请。当她得知这个“兄弟协会”是一个专门收容穷人的慈善机构,其秉持着“世界一家”的理念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她便毅然前往。“兄弟协会”很简陋,里面只有三位医生,却要照顾很多病人。许哲成了收容所里唯一的护士,因此,她的工作格外繁重。在收容所工作,没有薪资,而且很忙、很累,但她内心始终是愉快的,能将自己所学奉献在穷人身上,为他们减轻病苦,她感到非常安慰。
1961年,自离开槟城到香港,辗转到了重庆、英国、巴拉圭,阔别30余年后,许哲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母亲几十年来思女之情终于获得了慰藉。在槟城待了两年,因为妹妹罹患心脏病,要到英国就医,许哲便带着母亲搬到新加坡与姐姐同住。
不忍老人受饥饿
来到新加坡,许哲从姐姐口中得知有一个穷人医院,从1901年创办至那时,没有一个护士。当时里面380个病人,因为医疗人员不足,无法得到适当的照料,她便自荐到医院照顾病人。许哲这一生,除了当秘书那段时间有领薪资之外,其余工作都是无薪资。“我之所以到那个医院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请不到护士。”这是许哲异于常人的思考模式。 “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照顾穷人,而是他们需要,穷人也需要照顾,需要有人爱他们。”许哲说。
在医院治疗的老人,一日只能进食两餐。早晨7点一杯咖啡,12点吃午餐,下午1点两块饼干,下午4点吃晚餐,晚上8点再给一杯咖啡。从下午4点到次日中午12点,整整20个钟头,对那些身体病弱、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漫漫长夜里,躺在床上没有别的事,就是想着肚子饿。许哲看了十分不忍,努力想为老人们向院方争取多一餐饭。经过多次沟通,得不到院方善意回应,许哲感到很失望。在医院服务了两年七个月又19天之后,许哲决定自己办“老人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忍老人受饥饿。当她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姐姐,马上得到姐姐财务上的支持。“我的姐姐是新加坡一所学校的教长,她有一点积蓄,当我把办老人院的想法告诉她,她马上将自己存款提领出来,买下一块地,准备建造老人院。”
1968年,许哲的“养老病院”成立,完全免费收容了250名贫病老人。初期,养老病院的一切开销,都由姐姐承担。许哲说:“姐姐的生活非常节俭,但对我的想法相当支持,只要我需要钱,她二话不说就拿钱给我。”其实,许哲姐妹照顾穷人的心,是来自童年时期母亲的身教。当时,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只要有穷人到家里来要饭,母亲总是会想办法分一些给他们。耳濡目染下,母亲的慈悲善行深深影响许哲姐妹,使她们拥有一颗仁慈博爱、欢喜布施的心,无我无私地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自己过着安贫的生活
姐姐去世后把所有遗产都给了许哲。她用这些钱,帮助穷人购买房子,无微不至照顾老人生活,而自己却过着如修行人般的“安贫”生活。许哲每天的饮食极为简单,一天只吃一餐,通常是一份生果蔬菜或是一杯鲜奶。“我从小就吃素,因为我对鱼、肉过敏。”她也不曾花钱在自己的衣着上,都是穿别人不要的衣服,甚至是从垃圾堆里捡来洗干净的。在许哲看来,“穿衣服是为了保暖和蔽体,无所谓好看不好看”。许哲照顾穷病老人的善行,渐渐被社会大众所肯定。
除了照顾养老病院的老人,她随时随地都在关心周围需要关心的人。“我的工作,有很多很多好心的人在帮忙。”许哲说,“常常一些好心的人运了一大堆的米和蔬菜来,有时多到吃不完。我就问他们,我可不可以把这些米和菜,分送给其他的穷苦人家?”在征求赞助者的同意后,许哲把多余的米粮分赠给其他贫穷家庭,最高纪录曾同时照顾26户人家。许哲不仅在新加坡盖养老病院,她还到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去协助当地的慈善机构设立养老院。
许哲的关怀之心不仅限于老人,她还希望开办一个不分种族、不分老少、不分男女的家庭式的“心连心之家”收容中心,为那些被遗弃的老人、弃妇、儿童提供一个中途站,给予他们家庭成员般的关爱,以恭敬心对待,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尊严。
“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
每当有人将她与德雷莎修女相提并论,她总是谦卑地说:“我只是一个会扫地、喜欢做工的女人。我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别的责任,就是爱,时时刻刻都去爱人。只要我们的心中有爱,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许哲的博爱精神得到全世界多个机构的奖励与表彰,多次被邀请到研讨会上发言,并接受许多采访。面对这些荣誉,许哲总是平和地说:“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爱人,尤其是穷、病、老、苦的人,更是她心里最关心的对象。她说:“我不是单独来此世界,我有许多同伴,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我爱他们,没有条件,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