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村”里的乡土社会

2016-05-14 20:04韦星
党建文汇·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菜市钱袋宗族

韦星

“无人菜市”

摘菜、洗净、捆成一把把放在菜篮里,然后拎到集市上,吊挂在一棵树下或摆在路边售卖。卖菜的农民不需要守摊,他们只需在菜篮旁标注菜价,并放一个用来装钱的袋子,就可安心回家或下地干活。收市时,农民再去把菜钱收回。

也有人粗心,忘了收回。不过,第二天,当他们去查看时,钱袋里分文不少……这不是童话世界里描述的美好生活,而是存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广西横县罗凤村,这个“卖菜不需守摊、村民自助投币”的“无人菜市”,已有上百年历史。

钱袋里,零散挤着很多面值一块的纸币,有些甚至已从钱袋里“探出头”,张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但没人对它们动私心。

“无人菜市”成为村里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一种默契。

“无人菜市”的由来

“无人菜市”诞生和延续的原因,从罗凤的由来、宗族成员构成,以及当地的风序良俗,可窥知一二。过去,即便是罗凤圩的大姓,也不过20多人,扣除老人、小孩,剩余的青壮年很少。这样,要办喜事或丧事,注定单个宗族无法完成,只有不分宗族、彼此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团结”在罗凤圩出现的时候,注定是抹不去的标识。不断互助协作中,不同宗族的村民情感得到强化,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认。互助中形成的诚信氛围,因此延续至今并影响到其他村庄。

在罗凤圩,小孩放鞭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声响炮,暗示着这家死了人,他的家人正在向邻里发出求助信号。即便凌晨突然听到三声炮响,邻居也会竖起耳朵听听是否传出哭声,或亲自去探个究竟。如果当夜不能赶抵现场察看,第二天早上彼此也打听“昨晚三声响炮是谁家传出?”当核实有人过世了,村民就不分姓氏地提着米、油过去探望逝者家属并给予帮忙,同时给逝者家属封礼金,金额是几十块到一百块不等。

作为江儿(小溪名)上游,罗凤圩还规定:早上9点前,不准村民到江儿洗衣服。因为9点前洗衣服会影响到下游其他村庄从河里取水饮用。对此,罗凤圩村民一直恪守。罗凤圩的“无人菜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代代延续。不过,每隔3天一个圩日,在罗凤圩赶圩的人有几千人,除本地人外,还有很多外地人,但他们在“无人菜市”买菜时,也很自觉地投币,更不会偷拿钱,“或许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吧?”村民也解释不清这种现象。

他们的世界

前不久的一次圩日。记者早早赶到这里,看到了和城市里大不一样的场景。早上8点钟,尽管公鸡一遍遍啼鸣,但始终唤不醒沉睡中的山村和村民。尽管是圩日,但直到中午11点钟,太阳爬上了树枝头,临街铺位的村民才慢悠悠地抬椅子、扛木板、拉电线——用以搭建售卖衣服、鞋子、水果和日用品的平台。一切都在安详有序和不紧不慢之中进行,没有催促声,更没有谩骂和指责声。

中午12点多,饭后,附近村庄的人,才挤上三轮车,从山的那一边,朝集市慢慢驶来。三轮摩托车的轰鸣声,在坡谷里盘旋,久久无法散去。下午2点左右,罗凤圩的集市,才迎来人流高峰。这时,卖老鼠药、卖蟑螂药、介绍包治百病中草药的外地商贩,开始用高分贝的喇叭、永无休止地播放着“神药”的激情……对种种纷扰,在集市上不断来回晃悠的农民们,见惯不怪,他们或津津有味地围观,或若无其事地斜身别过。

罗凤圩的老人,则搬着一个木凳子到屋前晒太阳。不过,这是在他们将自己家种的菜拎到“无人菜市”,并掛好钱袋后,才享受着的惬意时刻。记者从都市来,感觉罗凤圩的一切,恍如隔世——无论是赶集日的喧闹、嘈杂,还是平时里的宁静村庄。这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繁杂而纯净的小世界,谁也带不走、装不来。

猜你喜欢
菜市钱袋宗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狐狸的钱袋》读后感
巨頭圍剿 菜市場能否借「上線」殺出重圍?
买半斤齐白石的虾
摄影作品选登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菜市
小钱袋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