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驾探险

2016-05-14 02:17吴韧彦
车迷 2016年4期
关键词:莫特卡丁车汽车

吴韧彦

又到春暖花开之时,很多人出去走走的心,又活跃起来。在国外,跟这边季节性的驾车出游潮不同,一些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路上,一辆房车,大小家当全在上面,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比如近期车界的一个名人,是个90岁高龄的墨西哥老太,她丈夫去世后,她自己也被诊断出癌症,医生的建议是接受手术、化疗,但她没有选择激进的治疗,也没有选择在医院惨淡地度过余生,而是选择自驾出游。在她去世前,她和他的儿子、媳妇驾着房车,去美国看了大峡谷、黄石国家公园等著名景点。她还在脸书上开了个人账号,更新她旅途上的点滴,有7万多个世界各地的粉丝围观了她的这次冒险。她是个活在当下的人,即便在生命的终点,也希望能看到更多,体验到更多。这次自驾游对于这位老太而言,是次壮举,而在历史上也有些对全人类都意义非凡的“自驾游”。跟国内的自驾游不太一样的是,国外的自驾游更随性,说走就走,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行程,起因仅是一个玩笑,或是一个打赌。而且国外的自驾游,探险意味更浓,哪有危险就要去哪,跟国内安全至上的观念背道而驰。这些路线、行程,如此的与众不同,如此的艰险重重,挑战了汽车性能的极限,也挑战了人类耐力的极限,真能走上一回,不单名留青史,而且此生无憾。

这是1958年发生的事,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德瑞克·赖特(Derek Wright)和穆雷·埃利斯(Murray Ellis)开着Ferguson拖拉机到了南极。他们是第一批开着汽车去那里的人。埃德蒙也是第一个登上喜马拉雅山8847米顶峰的人。开到那些没有路的地方,更准确的说是一次探险或远征。很少人敢去想,也很少人能回得来。埃德蒙的团队本来只是去为英联邦探险队运送物资,但到了南极附近后,发现还有剩余的食物和燃油,他们就决定继续向南极进发。尽管他们没有得到探险队的许可,他们仍然坚持他们的计划。这是次艰苦卓绝的行程,一路要与雪脊、山缝、风雪做斗争。他们开的拖拉机没有车顶,埃德蒙的传记作家艾丽珊·约翰斯顿(Alexa Johnston)将其比作开着“敞篷车”穿越南极洲。他们花了80天的时间,完成了1930公里的路程。最后一段最为惊险,出现了乳白天空的天气现象,人和车都好像融入乳白色牛奶之中,分不清远近,辨不明方向,让人头晕目眩。埃德蒙表示,他不想只当一个辅助的角色,他的力量比这要大,既然他已经完成了职责,为什么不给自己制造一些好玩的挑战呢?

骑单车穿越达连隘口(Darien Gap)

达连隘口,由大片未开发沼泽和森林组成,位于南北美洲之间,没有修通公路,它是西半球最危险的地方,对它发起挑战,会被当作是自杀式的行为。这里除了有大量野生动物的出没,还潜伏着毒犯、游击队、绑架犯等亡命之徒。再大胆的探险者们,到这个地方去,也会犹豫再三。这片区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有三分之二的鸟类是濒危品种。2009年,“潜入达连”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人类未来十大探险”之一。该地带长160公里,宽50公里,真正谈得上穿越的,多是早期的探险者。那个地方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独木舟,1960年曾有一支探险队开着路虎车去过,不过部分路段用的是船。第一次完全用车、完全走陆路、并成功穿越的人是有单车上的马可-波罗之称的英国传奇骑手伊恩·希贝尔(IanHibell)。1972年,他骑着单车从好望角去往阿拉斯加,途中经过此隘口。伊恩·希贝尔是骑单车环游世界的人中的佼佼者。他曾是普通的通讯公司的职员,因厌倦一成不变的工作,也因从小对单车着迷,而萌发骑车环游世界的想法。他去的都是地球上最荒芜野蛮、最人迹罕至的地方。他曾被大象追过,被狮子嗅过,也曾入过狱,被枪击过,在缺食物时,曾以蚂蚁为食。他被爱斯基摩人的王子接见过,也受到过阿拉伯酋长的款待。在40年的时间里,他总共骑行了25万公里。

与雪橇比赛去北极

这是Top Gear(《英国疯狂汽车秀》)的特辑之一,这次自驾游发生在2007年。由Top Gear和丰田共同发起,所用的车辆是2006年款丰田Hilux的改装版。特辑里,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和詹姆斯·梅(James May)喝得醉醺醺的,开着丰田,理查德-哈蒙德(Richard Hammond)则和雪橇犬驾着雪橇,双方比赛谁先到达北极,当然最终赢的还是汽车。哈蒙德在中途就放弃了,据说之所以不让哈蒙德继续赶路,是不忍看到他继续被克拉克森冷嘲热讽。节目组之所以选择Hilux,是因为Hilux的“受虐体质”。Top Gear在过去的节目里也虐过它,用它来撞墙、撞树,用起重机吊东西砸过它,让它下过布里斯托湾,着过火,如此百般虐待之后,小修小整一番,它还可以开,充分证明了它有多么能够“忍辱负重”。出发前,为了适应极地气候,Hilux换上了雪地胎、极地卡车轮毂,发动机也改成了可以耐受低温的,加装了加热器,使得燃油的温度更高,还配了一块很大的电池、一个90升的辅助油箱。除了改装汽车,主持人也接受了关于寒冷气候生存的特训,如搭帐篷、建临时跑道、拉雪橇、应对极地熊等。出发前,他们还在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冰面上驻扎了两晚,由资深探险家制定路线、嘱咐安全事项。旅途开始比较顺,但越往北,路途越艰险,路面开始出现尖冰,或是冰层过薄,汽车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如果你一辈子只看一季Top Gear,这一季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它可以让你又哭又笑,还能让你叹为观止。播出后克拉克森因酒驾而被批,他的解释是,他们不是在“驾驶(driving)”,而是在冰面上“航行(sailing)”。特辑里的Hilux之后又被用过一次,去了冰岛的一座还在喷发的火山——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Eyiafiallai·kull Volcano)。

穿越刚果丛林、沙漠

2008年,一对比利时夫妇,弗雷德里克(Frederik)和约瑟夫·威廉姆斯(Josephine Willems),开着他们的丰田兰德酷路泽(LANDCRUISER)环游世界,并成为20多年来驾车穿越刚果丛林和沙漠的第一人。刚果因连年战乱、管理失当、疾病肆虐,而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国度,不过在探险者眼中,它是片沃土。以非洲冒险闻名于世亨利·莫顿·史丹利爵士(Sir Henry Modon Stanley)与刚果有颇深的渊源,他证明了刚果河可以通航,并写就《穿过黑暗大陆》,而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和英国记者提姆·布切(Tim Butcher)的《血河:非洲破碎心脏之旅》,都让人对刚果心生畏惧。近年,刚果开放为可以旅游的地方。游客对刚果人来讲,意义不同寻常,他们自己的路管局都搞不清楚他们的路况,很多道路从来没人用过,要倒过来问游客,才能有所了解。游客除了应付泥潭、沼坑,还有当地人特别的“生财之道”。当有卡车开过来时,他们会在路上堆石头,让车没法过去,如果要他们帮忙推石头,得付费。另外,还可能因为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被警察逮捕,如果不想被抓进去,就得交“罚款”。他们花了2个月的时间,从南部的卢本巴希到达中部的首都金沙萨,穿越2400公里的雨林地带,没有大路,只有容自行车行驶的窄道,地图也满是错误。一路上遇到什么都有可能。他们的装备简单,没有后援,但可贵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恒心以及积极的态度。

开上喜马拉雅山

1922年,雪铁龙车队队长乔治-玛丽·哈特(Georges-Marie Haardt)曾开着履带式雪铁龙穿越撒哈拉沙漠,从阿尔及利亚横穿撒哈拉大沙漠,历时20天,抵达苏丹。之后就有了开车上喜马拉雅山峰的想法。在1931年和1932年之间,他率领雪铁龙横跨亚洲探险队(Asiatic Harrdt-Cintrogen Expedition),在《国家地理》团队的支持下,成功完成了世界首度以汽车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壮举,从法属中东的贝鲁特到北京,全程3万公里。这也是雪铁龙公司至今最为人称道的伟大的“东方之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机械力量横跨欧亚大陆,而且走的不少地区局势复杂动荡,其轰动效果不言而喻,一举奠定了雪铁龙在世界汽车行业内的地位。他们动用了7辆雪铁龙半履带式汽车,汽车搭载的是四缸机械增压发动机,上面额外加装了一个变速箱。由于大部分时间,车辆在高海拔地区行驶,因此它们的速度不快,但动力强劲。从吉尔吉特(Gilgit)到Gurez山谷较为顺畅,但之后在攀登布尔兹尔山口(Burzil Pass,海拔4161米)时,出现了各种困难,如深到腰部的积雪、碎石堆,到了本吉(Bunii),更有山崩和封路,有些地方,必须用绳子拖车,防止车辆滑下山坡。有些地方,只有小桥,或是道路毁坏严重,必须把车拆了,由搬运工扛着。有些地方,则不得不改用马、骡子、骆驼。这次旅程让汽车专家都惊呼不可思议,而当地人更是开了眼界,大多数人此前从未看到过汽车。不过不幸的是,哈特因过度劳累而病倒,探险结束后不久便病逝于香港。

第一次自驾车穿越欧亚

1907年,一家法国报社向读者提问:“这个夏天有人愿意开车从巴黎去北京吗?”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比赛由此开启,从北京到巴黎,全程为14994公里,历时62天。当时人们对汽车的性能信心爆棚,认为只要有汽车,人们可以去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原本此次比赛有40个队报名,最终只有5个队正式参加。这次比赛没有规则,在没路没地图的乡村也没有援助。没有加油站,由骆驼驮着燃油,沿途提供补给。每辆车配一个记者,全程通过电报发送报道。当时汽车还是个新兴事物,很多亚洲的偏远地区,从没见过汽车,而有些路段只有马匹走过。最终最先到达的是意大利贵族世家的继承人——希皮奥内·鲍格才(Sctptone Borghese),他对获胜充满信心,中途还特意从莫斯科绕到圣彼得堡,参加了一次为他们队举行的晚宴。比赛开始没多久,就因他们队的意大利汽车 Itala的性能太过突出,而没有了竞技的意味,更像是完成挑战汽车性能极限的创举。第二个到达的选手查尔斯·戈达尔(Chades Goddard),在参赛前不会开汽车,在马戏团靠表演“死亡之墙”的摩托车特技糊口,一路向别人讨要汽油,去比赛起点中国的钱,还是在船上给头等舱的客人弹钢琴换来的,他开的荷兰世爵(Spyker)车也是骗来参赛的,戈达尔在抵达巴黎后立即因诈骗被逮捕了。参赛的其他车辆则多困在了泥潭、峡谷、沙漠、流沙等处。

长途试架第一辆奔驰车

19世纪的时候,蒸汽机车已经诞生,但奔驰公司的创始人卡尔·奔驰(Karl Benz)还是想造出利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推进的交通工具。他进行了数不清的实验,还把太太贝尔塔(Bertha)的缝纫机脚踏板拆下来,作为启动汽车的装置。第一辆奔驰车是三轮的,时速为16公里,不受买家青睐。卡尔-奔驰本想要等车尽善尽美了才上路,他的太太贝尔塔可等不及了。她曾用嫁妆维持过奔驰公司的运作,她是投资者,也是精明的推广者,她明白要让人们接受汽车,必须让人们看到开动的汽车,而以卡尔的完美主义和谨小慎微,只会进行一些无惊无险的短试,她必须做出一些更有轰动效应的事情。某天她私自开着它,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儿子,去见了她的妈妈,行程长达106公里。她知道卡尔不会允许她这么做,但她对他的发明显然比他本人更有信心。当然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没有地图,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但她的聪明才智,让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比如用帽子上的长别针疏通了一根堵塞的油管。这次旅行既让卡尔了改善了奔驰车的上坡和制动能力,又是一次成功的汽车推广,此前造的汽车从没开那么远过。它打消了人们对汽车的顾虑,也改善了奔驰公司的经济状况。所有的车迷都应该感谢贝尔塔,如果不是她,卡尔将把余生都花在完善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上,奔驰车的辉煌我们也可能看不到了。

第一次美国跨州自驾游

这次自驾游发生在1903年,缘起也是次打赌。在旧金山的一家酒吧里,很多人觉得汽车不会流行多久,不可能驾车在90天里到达纽约,身为车迷的医生霍雷肖·尼尔森·杰克逊(Horatio Nelson Jackson)说他可以,有人便出50美金(今天相当于1250美金)赌他做不到。之后就杰克逊开始行动了,他的机械师朋友休厄尔·K·克罗克(Sewall K.Crocker)推荐他开以可靠性、耐用性著称的Winton车。他花了3000美金买了一辆最大功率为20马力的二手Winton车。他带着这位机械师朋友和一条戴着护目镜的斗牛犬,还有睡袋、工具、枪支、照相机等就上路了。那一年福特的T型车还没诞生,汽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玩物。当医生的杰克逊也没什么钱,但他的太太是某个号称可以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品牌的继承人。旅途要比想象中的艰难,很多地方没有路,他们遇上过洪水,钱花光过,车撞坏过。因路途颠簸,车的噪音大,他们的行李掉了,他们也没发现。路上途径私人土地,他们还被迫缴纳过路费。最奇葩的是,一女士为了让她的家人有机会看到汽车,故意给他们指错路,让他们白白走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他们还上了媒体头条,为Winton车引来很多关注。最终他们花了63天完成了此行,总共花费了8000美金,相当于今天的20万美金,不过他们也成功地载入史册,PBS(美国公共电视台)还曾专门为此行拍摄过纪录片。

开着破车跑耐力赛

说到现代,装备的先进,让自驾游的探险意味越来越稀薄,而娱乐成分却更加突出。就好像除了诺贝尔奖还有个搞笑诺贝尔奖,除了奥斯卡奖还有个金酸梅奖,汽车界里除了勒芒大赛还有个勒萌大赛(LeMons)。勒萌大赛上所用的车辆都不超过500美金,同样也是跑上24小时,对于这种性质的比赛,成绩是浮云,关键是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千奇百怪的造型,让这场比赛更好像是赛车界的万圣节派对。如今,开好车跑耐力赛不稀奇,如果开破车还能跑耐力赛,反倒引人瞩目。2013年的勒萌赛上就出了这么台特别的车——一台1986年的Plymouth(出自让克莱斯勒走上复苏之路的K-Car平台),不但“身残志坚”,敢于挑战耐力赛,而且还通过转队,参加了当年在各地举办的所有勒萌赛。它一年内参加了14场比赛,穿越了美国43个州和加拿大的一个省,有9支队伍用过它,一百多个赛手开过它,总共开了5万公里。一路上它的状况不断,坏了7台发动机,但它终究耐住了莫哈维沙漠50度的高温,也忍住了怀俄明州零下30度的低温。

开卡丁车环游世界

纽约的漫画家斯坦·莫特(StanMott)曾用三年的时间(1961~1964)开着—辆卡丁车环游了世界,穿越了28个国家,其行驶了37000公里。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起因是莫特和同事的一次打赌,他放言,如果你真的想做,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成功,于是就有了开卡丁车环游世界的疯狂想法。而即便他赢了,他的回报,仅是一杯咖啡。之后遭到的嘲笑,更让他发了狠心,辞了工作,搞来了卡丁车,在车后加了一台木板拖车,找了个卡丁车手同行,就这样买了去意大利的船票。之前他没开过卡丁车,到了意大利后现学,没想到开了没多久,就出现头晕、眼花、背疼等不适。本想就此放弃,但他已没有足够的钱可以回美国。所幸那个年代卡丁车风靡全球,他在各地得到卡丁车迷的热情而又无私的帮助,让他感受到此行的乐趣,他坚持了下来。他在意大利被警察拦下来,会有一群人围拢上来,他们不是来帮警察的,还是来帮莫特赶走警察的。到了法国,法国人民觉得莫特是个疯子,但他们觉得疯狂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莫特是个活人,因而他理应享有在法国的街道上开车的权利。到了英国可没那么顺利,英国人太过顶真,卡丁车上路不合法。他刚下轮渡,卡丁车就被扣留了。好在BBC看中莫特的经历可以上电视,就帮他赎回了卡丁车,他本想借着做节目,博取大众的同情,获得特别的上路许可,可没成功。然后他又想到把车伪装成政府的实验车,终于蒙混过关。在其他地方,他也奇遇不断。如到约旦时,约旦国王也是个卡丁车迷,每周五在他的私人赛道上举办比赛,他力邀莫特参赛。莫特每次都是最后一名,一来其他选手水准太高,二来他的卡丁车已是残破不堪,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他友好又钦佩。他完成这次旅行后,他得到了那杯咖啡,他的卡丁车在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他还得到了一家出版商的图书约稿。

猜你喜欢
莫特卡丁车汽车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开卡丁车
高人一筹
汽车的“出卖”
跑跑卡丁车
斑马去哪儿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卡丁车大赛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