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瑛
《民主与法制》杂志2015年第36期《环保局长为何总给排污企业打招呼?》,报道了黄先才在江西省九江市任职期间,总给排污企业打招呼,利用职务索取他人财物或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贿赂的案例,读后不禁对这种“环保腐败”深恶痛绝。
相对于其他腐败行为,打招呼可谓是成本最低、最轻描淡写的,往往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打招呼不为人注意,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相渗透力,其危害性较之于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打招呼横行,公平正义就无路可走。不受约束的权力,给打招呼提供了太多的空间,也给腐败提供了太多的机会,而且腐败成本是如此之低,实施腐败又是如此容易。在这种行为的背后,凸显了权力与利益之间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如果人人都利用公权力去“走后门”,那么就会彻底破坏原本自然有序的社会规则,从而滋生出腐败的“毒瘤”。
打招呼是一种最容易的腐败,其背后隐藏着有事相求者与被相求官员之间的一条利益链,在这条利益链中,又隐藏着权力滥用和违规操作的行为。党员干部无沦职位高低,都应当严守政治责任的底线,反对和抵制各种违背原则的打招呼。
毋庸置疑的是,监督越有针对性,开展反腐工作的效率就越高。纪检监察部门要严格落实司法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打招呼”者的责任追究力度,令其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当然,这样的手段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法律法规之上,必须有法可依,也必须暴露在“阳光”之下,以满足公众舆论的监督权和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