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摘要:近代历史是我国备受屈辱的一个时期,也是国家自强意识觉醒的时期。为了改变当时水深火热的状态,我国将大量的留学生送到发达国家,去学习他们的知识与技术。这些留学生在回国之后,为我国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受到这些留学生的很大影响。本文便从新闻业界、新闻教育以及新闻政策等三个方法,研究近代留美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留美学生;新闻业界;新闻教育;新闻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4-01
前言:从1872年开始,我国先后出现两次留美热潮。第一次主要以“洋务运动”为依托,以李鸿章为首的中国清政府,想要通过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方式,培养更多优质人才,因此,从1872年到1875年这三年间,先后送出120名儿童赴美留学,但“洋务运动”却无果而终。第二次主要以“退庚还款”为依托,美国将本应退换的款项用于支持我国学生赴美留学,因此,清政府又向派遣的280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新闻业界
留美学生的归国,对我国新闻业界的思想、业务以及经营理念都产生了影响。首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思想。他们借鉴了西方新闻思想,主张将新闻事实与主观意见分开,促进了我国新闻体系中的职能细分,将新闻真正便成了一种以事件报道为主的体裁。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新闻记者一定要保持客观性,将自身放在新闻事件以外,这些主张都很大程度上使新闻记者的地位得到提升。其次,促进了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很多留美学生在归国之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广泛的采访实践,如赵敏恒便将自己独特的采访极强运用到了实际案件中,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其报道个性鲜明、崇尚写实,使当时的新闻业务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最后,打破了陈旧的经营理念。马星野在《中央日报》任职期间,将报纸从原本的政党化逐渐向企业化方向转变,停用了政府经费,将中央日报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将其从亏损的局面上挽救了回来。
二、新闻教育
在新闻教育当面,留美学生主要在学术著作、学科建设以及机构建立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大量的专著与系统化的著作是构建一个完善学科的指标,很多留美学生便通过撰写大量的学术著作,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徐宝璜,其在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著述铺平了道路。其次,在徐宝璜的《新闻学》中,还对新闻学的定义与性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对新闻学进行研究的相关方法,这些都是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以蔡元培和徐宝璜为主的新闻学研究会在1918年正式成立;马星野在1934年参与创建了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黄宪昭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创办了《新中国》等研究基地,这些学术研究组织的成立,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2]。
三、新闻政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国民党政府也对新闻报道加大的审查力度,从内容到用词,都需要遵守严格的审查方法,如果发现“违法”现象,都会进行严厉惩处。留美学生虽然也努力想要对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改进,但最终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首先,提倡将检查尺度放宽,当时国民政府采取的严格审查制度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很大阻碍,董显光先生当时作为外电检查局长,也尝试采取“宽尺度”的检查方式,但却受到多方干预,没有得到彻底实施[3]。其次,提出废除严苛审查,很多留美新闻人都尝试通过演讲、撰文等方式,让政府废除严苛审查,但收效甚微。最后,“三民主义”的融入,这一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新闻自由和政治管制的关系,打开了新闻领域的又一扇大门。
结论:
综上所述,近代留美学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理性、专业、勤奋、刻苦、一心报国,他们的思想中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的刚正,还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创新,这些优势都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房正.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工程事业的起步——以工程师的培养为中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02:53—58+126.
[2]何洪禄.中国留美学生与音乐期刊、音乐社团——20世纪上半叶的“新音乐”文化建设[J].音乐传播,2014,02:41—52.
[1]王秋菊.走向多元化的当代中国留美学生——留美学生的新特点与新问题[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