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2016-05-14 06:11董尊孟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综述可持续发展旅游

董尊孟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范围的深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积极响应,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旅游界关注的焦点。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研究,即旅游业层面和旅游目的地层面。中国学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郭来喜、吴必虎等一大批学者从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学等视角探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对策。时至今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实践方面成绩显然。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0-02

一、旅游可持续研究主要方法

国内有很大一批旅游学者是从地理学或者社会学专业背景转到旅游学研究中,所以他们在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时,常会不自觉将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资源科学、社会学等知识运用到其中。使用的方法很多,但总体而言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研究主要涉及到旅游目的地或者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容量或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等;定性分析主要是采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建构理论研究框架,制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旅游可持续研究主要内容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着手。宏观尺度为一个国家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观尺度为区域性或地方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微观尺度为具体到某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六方面,分别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与发展水平测定、旅游发展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社区感知与旅游者感知、旅游企业的影响。

1.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与发展水平测定。

在学术文本中对与旅游可持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可持续旅游(ST)、可持续旅游发展(STD)、旅游可持续发展(SDT)、旅游情境下的可持续发展等,基本上是可持续性、旅游和发展的交叉,国内学者余向洋认为术语混乱引致内涵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对可持续性强弱理解的差异性,以及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模糊性,导致了可持续旅游定位的不确定性。

同时为了量化分析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学者们从不同尺度层面构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万幼清从四个维度在理论构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他学者通过构建由生态、物质、社会承载力、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客经历及资源能保护所组成的指标体系,发现很多指标体系跨多个维度,指标极化严重,总体上没有通用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旅游发展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

在众多的旅游地演化发展模型中,加拿大学者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在国内,杨森林、阎友兵、余书炜等学者从理论上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辨析,保继刚、陆林、徐红罡并对洞穴型、山岳型、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目的地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旅游地发展演化规律。但从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实证研究上看,该模型并不是没有瑕疵,如邓贵平认为,应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难于客观地对旅游地生命阶段划分,拐点不易确认,可预测性、可外推性比较差。且该模型解释不了政府等因素对目的地的永续性问题,因此需要配合多个模型来综合调控。

3.旅游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

旅游业并非“无烟工业”,尤其是我国自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以来,随着旅游活动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地生态安全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学者们对旅游可持续性工具的研究也颇有成果。所谓旅游可持续性工具就是为了确保可持续旅游的实现,能够对旅游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跟踪、测量、评估、控制的手段和工具,是为旅游可持续性概念和目标的实施进行信息反馈的封闭系统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测量和评价工具作用是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状态的衡量和评价,确保旅游地系统维持“健康”状态。属于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的生态足迹和可持续旅游指数得到广泛使用。章锦河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以黄山市为例,分析了该地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黄燕玲基于遗传算法结合可持续旅游指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3个农业旅游地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横向比较,认为在旅游发展中应重视社区居民、旅游者的参与度,及提高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其中可持续旅游指数具有涵盖信息量大、可靠性、综合性、系统性、信息和数据能够及时更新性等特点,但仍具有缺陷:不同类型目的地的指标体系不能统一,可持续性判断带有主观性。指标体系的选择缺乏公众参与性,评价的静态性等。生态足迹具有可比较性、实用性、直观性等优点和生态偏向性、事后评价、忽视贸易因素、污染影响缺失等缺点。除上述两方法外,还有旅游承载力(TC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环境审计(EA)、多标准分析(MCA)、适应性环境评价(AEA)等方法。如环境承载力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之一,不少学者测算了旅游空间容量与生态容量、心理容量。

在测度具体某一旅游目的地时应考虑到旅游地类型,适用于哪种方法,因地制宜来研究旅游地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问题。

1.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模式与对策会有所差异,既要考虑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类型在各自公约与法规指导下的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功能分区、产业体系构建、管理对策等,还要探索不同可持续旅游产品类型(例如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负责任旅游)如何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整个旅游业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2.社区居民与游客影响感知。

旅游地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为学界所共识,有效的社区参与也是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旅游地社区往往是受到旅游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区域,其影响程度也最深最持久,包括旅游地的资源和环境,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文化传统等。国内学界对此方面的研究侧重于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解释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村镇等不同类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分析背后的形成原因。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的增权研究也得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保继刚(旅游论坛,2008)以云南迪庆雨崩村为案例地,研究了当地藏族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中实现了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部分政治增权。

3.旅游企业的影响。

旅游企业在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了各种负面影响。作为旅游产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游饭店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线性开放式运行模式下,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是旅游产业中能耗强度高和碳排放密集的行业。魏卫以广东省星级酒店为例,就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问题就行了研究。而且不少研究表明,景区与旅游饭店的食物浪费,能源与一次性用品大量消耗,旅游垃圾的收集、清运,在减少游客乱扔垃圾行为中有效性分析等方面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结论

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总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旅游可持续实践活动的蓬勃展开,其理论研究也必将得到深化,而我们也期望这种对我国旅游研究的对比、归纳和评述,能为我国旅游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向洋, 沙润, 胡善风. 可持续旅游批评与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12):2090-2095.

[2]万幼清.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03):10-12.

[3]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_质疑_杨森林[J].

[4]阎友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J].旅游学刊,2001,16(6):31-33.

[5]余书炜.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J].旅游学刊,1997(01):32-37.

[6]丁健, 保继刚. 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J].中国岩溶,2000(03):88-93.

[7]陆林. 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7(01):64-70.

[8]徐红罡, 郑海燕, 保继刚.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J].人文地理,2005(05):72-75.

[9]邓贵平, 白忠.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困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159-163.

[10]章锦河, 张捷, 王群. 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9-458.

[11]余向洋, 沙润, 胡善风. 可持续旅游批评与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29(12):2090-2095, 2084.

[12]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

猜你喜欢
综述可持续发展旅游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旅游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