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青青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已经进了家家户户,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中的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金融,不仅使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任何一件事都存在利弊,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同样存在一些金融风险。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
虽然,互联网金融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程度还很落后。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存在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是,无论哪行哪业都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约束,不然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导致人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样,有时法律法规在某一领域可能随着该领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从而使其有法可依,但是,在某些领域就相对欠缺。就拿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来说,在互联网金融这一领域中,还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法律体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一些法律,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立法仍相对缺失和落后。法律法规的模糊导致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结果产生诸多不确定性,交易者在进行业务操作和签订合同等环节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
(二)侵犯消费者权益,存在风险
网络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足不出户便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如消费者可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转账、网上发工资等等,大多数的消费活动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但是,网上交易却存在很大的风险,有的犯罪团伙就是利用网络这一虚拟媒介进行诈骗活动,因此我们每个消费者都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对互联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够重视,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足等是我国存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互联网金融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相关的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是极有可能被篡改或盗取的,而且交易行为往往是跨区域的,交易的主体不可能到现场去确认交易各方的身份是否合法,在监管力度不够和社会信用环境缺乏的条件下,就会发生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由于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的缺乏和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在交易中违约的成本很低,而且消费者在权益分配上是处在弱势的,如果风险事件发生,消费者将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首先承担者。况且目前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自主性风险防御体系,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没有最后贷款人保护,如果产品违约,最终还是由消费者自己来买单。此外,消费者隐私泄露、个人信息买卖等事件频出,二维码支付、快捷支付等无卡支付新技术也存在着风险隐患,这都将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策略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使监管有法可依
互联网金融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一是要及时补充修订现行金融法律法规。我国金融法律立法大多是基于传统金融行业和业务,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极少提及,需要补充必要的条款、修订相关的金融法律。二是要加快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门性立法。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滞后,目前涉及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的法律较少,要从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社会信用体系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几个方面搭建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并加速立法的进程。三是要更新完善互联网金融现有的法律法规。如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早,法律、章程制定的时间也较早,需要及时更新相关内容、条款;第三方支付方面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需进一步加强普及和实施;P2P网贷融资的风险点很多,监管则处于空白状态,出现问题后负面影响很大,亟待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因此要尽快制定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严守互联网金融发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非法集资的三道“红线”,不能突破,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和经营范围,使监管有法可依。
(二)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大量小额投资者带来了便利,但由于很多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投资策略和风险缺乏必要的认知进而损失严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和途径。首先可以建立制度保障和补偿渠道,规范互联网金融经营行为;其次可以建立资金补偿机制,计提相关保障资金;再次可以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多途径筹资;最后还可以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赔偿和破产程序机制。此外,还应当积极加强消费者的投诉渠道方面的建设,可以设置网络投诉平台、电话投诉咨询热线,以及设立受理投诉的专业委员会等,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投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风险意识,构建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霍学文.“关于云金融的思考”.《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2]李文韬.“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初探”.《时代金融》,2014年第2期.
[3]于健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人民论坛》,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