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是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是南丝绸之路在贵州西部的终点。这是一座新城,老城的踪迹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可是,对于南丝绸之路来说,兴义的魅力在于它的周边,这里才是古时兴义的主要所在,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南龙古寨,有古老的民间音乐布依八音,有美景美食,有人文遗产,它们合在一起便是一曲妙音。来到黔西南,便仿佛打开了一个精妙的八音盒。
南龙布依寨的春秋
从兴义城区出发向南40余公里,便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布依族古寨——南龙。
古寨现有218户人家,全部是布依族。和许多第一次到古寨游玩的客人一样,我怎么转都转不出寨子。当地人说,古寨的修建很有讲究,是按照九宫八卦图设计的,所以绕来绕去好像还在原地打转,因为每条路给人的感觉都差不多。当地人说这样的建筑格局,是在梦中受到仙人的指引,是受了神灵启发而建造出来的。
兴义市现有布依族人口近1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3.3%,在全市范围内居住着50户以上布依族的寨子有190多个,其中被称为古寨的不在少数。但是,唯有南龙古寨有着最为壮观的吊脚楼群,在全市所有的布依寨中绝无仅有。
南龙,布依语原称“纳陇”,布依语称田为“纳”,“陇”为浑浊之意,“纳陇”即为浑浊的水田。布依族是南方从事农耕的土著稻作民族,从其对周围事物的称谓即可知道其历史的悠久。
走进南龙,让我着迷的还有那一棵棵高大的古榕树,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就有100多棵。这些参天古榕盘根错节,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与树之间古藤缠绕。整个寨子浓荫覆盖,古朴幽静,寨子里因树形成的自然景观,有姊妹树、夫妻树,有树根桥、根包井,还有三树合一、河马飞龙等等,不一而足。
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村民至今还穿着自己编织的民族服饰,饮食上依然在节庆期间染五色花米饭、包粽子、做搭链粑。人游寨中,枝繁叶茂的榕树上的鸟语声与家家户户的织布机声、寨子里的鸡鸣狗吠声,共同奏响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天籁之音、混声合唱。
古寨还是具有民间艺术“活化石”之称的八音坐唱和布依戏的发源地之一。布依八音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是布依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南龙的八音坐唱前些年还曾参加首届中华民族博览会,许多影视剧也将古寨选作外景拍摄地,由此赢得了广泛赞誉,被称为“南盘江畔的艺术奇葩”。
跟随布依八音穿越历史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南盘江流域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这就是布依八音。布依八音是早年由中原传入的乐府乐,在以后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根据需要,又在原曲调中加入说词和唱词,形成了唱段。
每当谁家婚娶、寿庆、生子、立房,主人家就请寨子里的八音班来添喜助兴,在吹吹打打的演奏中,加上吉庆助兴的唱段,祈福消灾,自然更能赢得人们的喜欢。当然,这些说词和唱词都用的是布依话。在经历了器乐曲、表演唱(有些专家称小演唱)两个形态的发展以后,布依八音又迎来了它发展的第三个形态:八音坐唱。
表演唱是根据演唱环境需要说唱些祝福或吉祥话,而八音坐唱则不同。据清代《清稗类钞》一书所述:“八音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有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这也就是说八音坐唱所唱的是戏曲本子,里面有不同的人物,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又不化妆,不是戏剧,就像带器乐伴奏的评书,难怪国家文化部把它列入曲艺类,称为布依曲艺,又因为八音坐唱是坐在板凳上唱,因此又有人叫它板凳戏。
就在八音坐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有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这就是布依戏。布依戏产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人们的意见不同:一是根据老戏师的家谱推算出来大概在乾隆年间;一是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光绪初年(1875年),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它的发展,不但有了曲调、声腔、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种类之一。布依戏是在八音坐唱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成的,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化妆,还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八音坐唱所没有的。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这也就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坐唱,之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4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而且这4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巨浪淘尽,目前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也为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沿革发展提供了活标本。我认为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千年来保护它、流传它的布依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那时乐器按制作材质的不同区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就是八音,后来泛指乐器。而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箫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老人还告诉我,当地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当年部落首领进京朝贡,中央王朝原本赏赐了一支完整的乐队,但是由于旅途道路艰险,环境恶劣,北方来的乐人很不适应,一路上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只剩8个乐人到达目的地,正好他们8个人每人操司一件乐器,就是前面说的那8种。
但据专家考证,早年的布依八音演奏有几十种乐器,三弦、唢呐、勒尤、勒朗、木叶等都很常见,只是那8种相对用得更多一些罢了。
清代《清稗类钞》说:“八音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这说明那个时期的八音坐唱仍叫八音。八音出身于皇家,地位尊贵,自然不能怠慢。现在八音流行的山寨还有要演奏八音用乐器,必须先要沐浴更衣、焚香礼拜、请出乐器的习俗。
据说,八音用鼓是刺鼓,就是在鼓帮上钉满木(竹)刺,除了便于竖放打击外,一般人看不出有什么其他实际用途。其实,鼓最早用于军事和祭祠,浑身钉满木(竹)刺的鼓看着更威严。小锣也是抛起来打,叫打飞锣,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看着古朴的乐器,听着古朴的乐曲,让使人感觉悠悠然又回到千百年前。
布依八音坐唱传承人
每到一个地方结识当地的民间艺人都是我的夙愿,这一次,我有幸认识了吴天义。吴天义是布依八音坐唱传承人,1953年出生于兴义市则戎乡平寨村,1962年开始拜师学习布依八音技艺。
吴天义和其堂弟吴天平既是演奏八音技艺的高手,又是制作八音演奏乐器的名师。在当地,会表演八音的人不少,而会制作乐器、技艺又很高超的却只有吴氏兄弟等几人。
在兴义流传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主要是以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箫筒、月琴、刺鼓(竹鼓)、钗、包包锣、小马锣(丁丁锣)等8件乐器组合演奏而得名。据说,后来八音演奏乐器除加入唢呐外,还加进布依族特有的乐器勒尤、木叶等。据吴氏兄弟介绍,他们的祖辈是从安龙布依族聚居区迁至这里的,他们世代流传的八音可能传自安龙马鞍营一带。由于布依族没有文字,在传授过程中只能口传心授。他们也只知道技艺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具体谱系因无详细记载,已无从考证。吴天义的技艺传自父辈吴尚叔(学艺时间1939年),再早就无从稽考了。
近年来,吴氏兄弟跟随则戎乡布依第一家表演队在则戎乡东峰林观景台进行接待演出数百场,慕名前去的中外游客,品醇香的米酒,观布依八音精彩的表演,尝布依美食“八大碗”,无不被其浓浓的民族风情和八音美妙的旋律所陶醉。演出之余,他们或在村子里教习弟子,或到邻近村寨演出自娱自乐。
吴氏兄弟还告诉我,做乐器要会校音,要手巧,还要有好眼力。他们一年可做10来套,一套有10多件。谈起跟父辈吴尚叔学艺的经历,吴氏兄弟很感慨:“那时看见他制作乐器觉得很新鲜,没有刻意想学,只是偶尔帮他打打下手,找找他需要的材料,把材料切割成需要的形状等。后来,可能是他老人家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怕手艺失传,才督促我们认真学习。其实制作乐器最重要的是先过定音这一关,他老人家也不多说,总叫我们自己去揣摩,自己去体会,他说这样学东西才扎实。现在我们教徒弟也是这样的,可惜现在想学的后生晚辈不多,特别是乐器制作技艺,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平心而论,说到八音的制作技艺,比我小几岁的堂弟吴天平的技艺比我精湛得多。他做的乐器造型独特,工艺细致,音色也圆润。广西、云南等邻近省份的爱好者经常向他购买,有时一年可以卖出10来套。”吴天义这个淳朴的布依汉子诚实地说。
继而,吴天平又说:“八音制作乐器都是就地取材,浓缩了布依族智慧的结晶。像葫芦胡、勒朗所用的葫芦遍地都是,发音的哨子用麦草和虫茧制成,制作大蟒胡、月琴等用的棕树木、泡桐木、红椿木等在布依族地区也不难找到,制作牛角胡、牛骨胡所用的牛角(骨)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挑选材质上还是要认真挑选,太嫩的木材不好做,要上了一些年份的才好。”
自从吴天义1997年参加则戎乡布依第一家表演队以来,他多次参加市、州、省乃至国家级演出。2002年,吴氏兄弟随兴义市布依第一家八音表演队赴南京参加中国国家级风景区民族文艺展演获第一名,他们手持的独特乐器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05年,他们和队友又捧回了多彩贵州歌手大赛铜鼓奖的奖杯,同年还获得了贵州省杜鹃杯曲艺大赛一等奖。2006年又获贵州省政府曲艺大赛一等奖,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为期半个月的民族歌舞盛典的演出。
吴氏兄弟作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优秀传承者,其演奏水平和乐器制作技艺都是值得称道的,吴天平还曾在2003年黔西南州举办的全州能工巧匠展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获“黔西南能工巧匠”称号,他们都为布依八音坐唱的传承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