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卫东:矢志不渝,续写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新辉煌

2016-05-14 15:11
小演奏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卫东小提琴

“艺二代”子承父业走上学琴之路

童卫东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父母都从事艺术工作,父亲在四川省歌舞团做指挥,后来当过省舞蹈学校和“五七”艺校的领导,母亲是名舞蹈演员。童卫东八岁那年,父亲帮别人家的小孩买了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琴买来后那个孩子又不要了,父亲说:“既然别人不要了,那我们就自己学吧。”就这样,童卫东与小提琴结下不解之缘。

“八岁才开始学琴,在现在看来已经有些晚了,但在当时,尤其在我们那个地方就算早的了,而我是一起长大的省歌舞团子弟中唯一坚持学下来的。”

童卫东的启蒙老师是四川省歌舞团的汪缮修老师,之后又跟当地颇有名气的小提琴家杨通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父亲从省歌舞团调到省舞蹈学校当校长,童卫东一家也搬了过去。巧的是,他家和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住在同一层。当时,但昭义老师经常邀请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时的专业老师、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到舞蹈学校讲学,因此,“中央音乐学院”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深深烙在了童卫东儿时的记忆里。后来,但昭义看到童卫东拉得有模有样,便把他介绍给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胡惟民教授(法籍华裔小提琴家胡坤的父亲)。1980年童卫东小学毕业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到成都招生,他前去应考,却遗憾落榜,随即报考了首度招生的四川音乐学院附中,这一次他如愿以偿,进校后继续师从胡惟民教授。1984年,文化部在成都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经选拔童卫东代表川音参赛。当时,他的年龄正好跨在少年组和青年组之间,参加青年组比赛有点吃亏,但还是拿了第五名,为川音附中争得了荣誉。在比赛中担任评委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隋克强教授对童卫东颇有好感,很想收他为弟子。借此机会,父亲找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当时的老院长赵沨,希望儿子到全国最高音乐学府学习。于是,童卫东作为川音的代培生插班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高二,师从隋克强教授。最终,童卫东从附中顺利升入大学,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正式学生。

赴德留学化茧成蝶

大学期间,童卫东依然跟随隋克强教授学习。四年时间转瞬即逝,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学生到老师,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而真正能够理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小提琴家,童卫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刚毕业时,并没有安心教书,不是和几个同事一起演奏四重奏,就是进棚录音。”过了几年,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家袁方到澳门组建澳门交响乐团,童卫东和几个同学前去应聘,顺利被录取。然而,就在他准备南下时,他申请的德国DAAD基金会奖学金批下来了,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去德国留学。

“如果当时去澳门的话,我可能早就和其他同学一样发财了。” 回忆那段往事,童卫东笑着说,“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吧。”

去德国留学,可以说是童卫东艺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有高额奖学金,生活上不成问题,但是学习的艰辛还是让他感到有压力:“从一天到晚钻录音棚到每天练琴,还得突击学习德文,人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重返母校执教的童卫东已然化茧成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德国学了很多东西,有专业上的,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和教学的理念,也有做人做事方面的。”留学经历给童卫东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处事态度,童卫东的老师是德国著名小提琴家沃尔夫冈·扬教授。“第一次上课,因为我没有他们所用版本的谱子,教授就不让我上课。我说我能不能复印,他说不行,上他的课,就必须要用他指定的版本。那些谱子一本就要四五十马克,他一定让我去买。但是当我按教授的要求买回谱子,照这个版本标注的弓指法、音乐的断句一拉,莫扎特就真的不同了。这件事让我第一时间领教了德国人做事的严格、缜密,深深体会到演奏一首乐曲版本很重要。咱们国内用的大都是美国和俄罗斯的版本,如皮特版,而我们的学生出国比赛,如果版本不好,风格和感觉不对,第一轮都过不去。”童卫东说。

将工作变成一生的事业

如果说德国留学让童卫东在音乐观念、教学理念上受到了一次洗礼,那么真正把他引上小提琴教学之路的,则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

林耀基教授被誉为小提琴界的“金牌教练”、“冠军教授”,他带领着一个个中国小提琴选手走向世界,登上了最高领奖台。童卫东对林耀基教授仰慕已久,从德国留学回国以后,他感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于是又重新回炉,作为林耀基教授的学生和助手,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从这位大师身上,童卫东感受最深的是林耀基对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热爱、执着和敬业精神。

“林老师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为人和教学方面的。林老师的修养非常好,为人友善,淡泊名利。他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总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浅出地用生活中的常识启发学生。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到学生身上,天天陪着学生练琴,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别人很难做到。林老师特别重视基本功和技术训练,每有学生参赛,如果技术不过关,他绝对不允许学生上场。除了重视技术,林老师在音乐上也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琴声要像丝绒一样柔软而光滑,音乐要自然流畅。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学生掌握任何艰深乐曲都易如反掌,演奏起来出神入化,无论技术、声音还是音乐,在国际上都得到很高赞誉,获大奖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谈到已经去世五年的恩师林耀基教授,童卫东依然满怀敬仰之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小提琴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胡坤、薛伟、吕思清、李传韵、陈曦等人先后在国际重要小提琴赛事上斩获大奖。但近几年来,特别是林耀基教授逝世(2009年)以后,这种势头有所衰减,韩国和日本的乐手却乘势而上。对此,童卫东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的大环境变了,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人们的功利心很强,很少有人还能像林老师那样全身心投入教学,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而且现在的学生也不像我们以前那样刻苦。我在德国留学时曾接触过日、韩的学生,这几年参加一些国际赛事,包括去韩国担任首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我对韩国古典音乐的突飞猛进感到非常惊讶。他们真的是太用功了,每天要练七八个小时,因此成为世界各大比赛的佼佼者不足为怪。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技术似乎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音乐成为主要解决的方向。但回顾一下这几年小提琴界的状况,发现我们在技术上依然没有过关,因此林老师强调技术有他一定的道理。对于外国选手来说,音乐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融入其血液里的,这是中国选手天生就欠缺的,如果再没了技术,你还拿什么去和外国人比。技术是音乐的本钱,有了技术,音乐才能够得以充分表达。中国的孩子比较刻苦,可以先从技术抓起,而音乐则需要一个后天养成的过程。对此,小提琴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提出要把音乐放在首位,认为林老师太过于强调技术了。记得在一次比赛中,评委们的分歧比较大,最后还是著名作曲家吴祖强站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是一步一个阶梯上来的,缺了哪一个阶梯都不行。我想只有音乐和技术达到完美的统一,齐头并进,才能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童卫东的言谈中,不乏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跟随林耀基教授以后,凡是林老师学生的音乐会,童卫东都会去听,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参加国内、国外的重要比赛也都是由他带队。耳濡目染,大师的人格魅力、学者风范如春风化雨般感召着他,他说:“对我来说,对林老师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衣钵,踏踏实实地把小提琴教师这份工作做好。”

将中国小提琴事业薪火相传

在林耀基等老一辈小提琴教育家的感召下,童卫东在小提琴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并且长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学科教研室主任。他的学生岳麟、朱可、郭思言、何畅等曾在“文华奖”全国艺术院校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文化部主办)、“金钟奖”全国小提琴比赛(中国音协主办)、CCTV电视大奖赛小提琴比赛等国内重大比赛以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韩国首尔和伊蔏云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国际高水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看到学生们的成长,童卫东深深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荣耀与责任,也愈发喜爱上这份工作。

2013年,童卫东被学院任命为管弦系副系主任,主管弦乐和外事工作。从一个专业教师到一名管理者,从一个人干到带领大家一起干,童卫东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影响到自己的教学,但童卫东还是把这副担子挑了起来。

“当老师比较单纯,只要想怎么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做了管理工作以后,还要思考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搭建起与国际高水平小提琴教学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年轻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把全国的专业小提琴教学带动起来。”

谈到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发展,童卫东认为学生和老师都很重要,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最为关键。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从学生来讲,天分、才能和学东西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看学生比较看重人品,对人对事都要真诚,而不是虚头滑脑的。其实国内不乏有才能的学生,但是仅有才能远远不够,还要勤奋努力、做事执着认真以及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如果你的脑子是空的,不了解音乐的背景和内容,你的演奏怎么会有说服力?”童卫东说。

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进步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我们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但是送出去学,人才最终还是人家培养出来的,所以,只有国内的老师能够真正达到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朱利亚音乐学院老师的水平,我们的小提琴教学才是世界水平的。这几年有很多年轻教师留学归国,他们都很优秀,我希望他们能够传承老一辈教师的优良传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

经常到国外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和大师班的童卫东深知我们与世界高水平小提琴教育的差距,他认为除了学生和老师的因素,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与时俱进和国际接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学生的不足主要在音乐上、演奏手法上和对作品的理解上,而这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在基础方面,比如说巴洛克音乐、奏鸣曲、室内乐,这些都是西方音乐的根基,而我们拉得很少,接触和研究比较晚;其次在和声织体的感觉上,我们也有着先天的不足(中国音乐主要是单声思维或线性思维)。再加上我们的学生与乐队合作机会很少,使他们对作品整体的把握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协奏曲的演奏上比较吃亏。这几年世界小提琴潮流在不断变化,而我们演奏的曲目很少,风格比较单一,音乐修养的积淀远远不够。2008年,我带学生去英国卡迪夫参加第二十五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规定的参赛曲目在国内很少演奏,而且风格多样。”

为此,童卫东担任副系主任以后,不仅要求系里的小提琴学生尽可能地去听专家课,而且鼓励老师们去听,他希望尽量多安排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加强学术上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要有一个学习的态度,学院聘请专家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同样重要,去听、去研究、去感受,会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童卫东说:“有的人可能认为有些外国专家也不行。也许,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永远是优于我们的,在音乐的处理、品味和风格的把握上,可以说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强。我在附中担任教研室主任时,所有的专家课我都陪着,对我来说,这都是学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事业的发展需要后继有人,不是一个人,是一批批的人、一代代的人。童卫东希望中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能够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童卫东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系主任,小提琴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室内乐学会理事,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组评委,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秘书长(第三届)、评委(第四届),2012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总监,2012年首尔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2013香港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主席,青岛国际音乐大师班艺术总监。

名师访谈

作为中国小提琴教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童卫东默默耕耘、潜心教学20余年,在小提琴专业教学和青少年小提琴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如今如此浮躁的社会中,是什么力量支撑他?采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执着和坚持,而这也是童卫东在小提琴教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所在。成功源于坚持,坚持需要一颗执着的心。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卫东小提琴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雍和宫》
新媒体时代音乐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索
共享、共建、共荣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家有八千精英兵 却无一席适才位
Pear Concert
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