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
宋代大家范仲淹在自己家门口种了两棵松树,并为它们写下了“清荫大庇,期与千年”的句子。如今,这两棵树的树荫真的还能庇荫到他的子孙。如今,范家的后代很兴旺,而且家教非常好。
范仲淹的孩子很孝顺他,在苏州买了一个园林,朝向南,阳光充足,而且设计精巧,适合居住,孩子们想让父亲在这里养老。范仲淹听说以后,向孩子致了谢,然后跟孩子商量,能不能在里面建学校。孝顺的孩子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如今,这所学校还在,而且,自建校以来,出了几百个进士,其中,状元就有几十个。这就是范仲淹,心大,量大,福也大。他没有“营华屋”,而是把“豪宅”拿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范仲淹是个慈善达人,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没有给自己留闲财,只要一有钱就帮助人。结果当他去世的时候,“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殁”就是他去世的时候,“身无以为敛”,家里没有钱,“子无以为丧”,而他的孩子因继承了父亲的慈善事业,也没有闲钱帮他办后事。是当时的政府,还有他的同事,一起出资,帮忙办了后事。虽然范仲淹没有留下钱给孩子,但他留下了义。钱公辅先生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义田记》,来记载并赞扬他的这种精神。大意是,范公就是道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族人,帮助贫穷的人,帮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读书人,在生活上接济他,让他安心读书,以后好去为国效力。“惟以施贫”,施钱财给贫穷的人;“活族”,养活了整个大家族;将“之义”“施贫活族”的道义留给他的后代。范仲淹去世的时候,他有义田有一千亩,到清朝的时候,他的子孙发扬光大到四千亩。他的后世能有如此福报,都是他的家道,承传这个“义”字。
范仲淹的行动也是“勿谋良田”的传承。早在汉朝初年,刘邦给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封了爵位,赐了良田豪宅,使他们成了当时的富贵。但是过了几十年,史官来追溯这一百多个人的家道,却发现大部分已经没落了。唯有萧何的后代。当时,萧何的功劳排在前面,他善内政,把国家种种民生问题处理得很好。萧何的功劳那么多,可是皇帝赏赐他时,他却不要良田,而希望给他的田地是非常平庸的。他说,这个田太好,租给别人,收收租,就可以坐享其成,自己也就不劳动了,这样,他的后代会越来越贪图安逸了,家道就会败落;但如果这个地不好,就得自己勤劳才能有收成。他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得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