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爱欢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教师要使学生把课上的研究所得很快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的情境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亲密的联系,激发学生去综合运用知识,为体现应用性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着眼于生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生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几乎不可能借助单一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通常都要将多种知识和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将一些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挖掘出真实而有意义的探究性问题,以此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力。
一、融于生活,探究问题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我们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怎样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呢?叶澜教授指出:“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就要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沟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因此,我们就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那么怎样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呢?
(一)从生活中提取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很多数学信息就蕴含在生活中,就隐藏在学生的身边。数学老师要具备生活意识,不断走进学生的生活,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从而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新课标中已经没有了应用题的提法,但新课标强调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第二册中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李云家有3只母鸡,10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鸡?”“河里有12只鸭子,游走5只,还剩几只?”这些例题不但内部没有联系,而且离城镇学生的生活较远,如果一课一例地去分析,势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数学失去兴趣。如何结合学生特点活化教材,把这个内容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深思之后,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课一开始,笔者对学生说:“这节课咱们进行一场拍球比赛怎么样?”学生的兴致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在精心的组织下,学生高兴地拍了起来。这样,一个个代表着学生劳动成果的数据产生了,在欢快的气氛中,小组长把每人的拍球数据做了统计。这就为课上的研究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笔者问:“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拍了几下?”根据回答,从学生中随机抽取两个数据,出示在黑板上后,问:“知道了两人的拍球数,你能提个问题请大家算一算吗?”“请大家算一算他们两个一共拍了多少下?”“请大家算一算
比 多拍了几下?”这样,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生,不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这些问题是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很快就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了。紧接着,笔者请每一组同桌利用刚才的办法算出同桌两人共拍了多少下,比一比哪组同桌拍的最多。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算了起来。接着,笔者在学生中进行第二次调查,根据调查板书“ 和 共拍了多少下, 拍了多少下,那么算一算 拍了多少下?”这样,就很自然地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融入学生熟悉的活动中。熟悉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游戏中产生的比赛需要,对研究起到了驱动的作用。
(二)在生活中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中,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1. 游乐场中的数学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7个同学在商量怎样租船的场景。
(1)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4人船需要租几条,为什么?
(3)每条船每小时7元,玩1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2. 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小小文具店画面,货架上陈列8种文具,标出价格,分别提出如下问题:
(1)从画面中你知道小朋友遇到什么问题?买1个转笔刀和1支铅笔共花多少钱?你想买哪两样,算算共花多少钱?
(2)圆珠笔比铅笔贵多少钱?
(3)我有10元,买1个笔盒还剩多少钱?如果你有10元,你会买什么?找回多少钱?估计一下,买1个笔盒和1个笔记本够不够?
(4)买了两件文具,花了8元,猜一猜可能买了哪两件文具?
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兴奋,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笔者也从中悟出:只要我们教会学生着眼生活,注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善于用慧眼在生活中探究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方法,又能将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些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教学中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使教学内容不仅贴近,而且融入学生的生活,使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书本上符号化的知识具有生命,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二、化静为动,解决问题
(一)让活动走进数学
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于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数学思维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过程的活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皮亚杰还提到“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学生的发展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双重建构的过程,内部活动需要外化,外部活动需要内化。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从而通过提高外部活动的质量来提高内部活动的质量。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新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观察与比较,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明确同样和一个事物进行比较,由于对象不同,表达方法就不同。如何能够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在比一比的活动实践中,认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于是,笔者设计了教学活动“抓学具”,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这些概念。请两位同学到课室前面抓学具,要求一个比老师的多一些,一个比老师抓的多得多,让学生来感受“多一些”和“多得多”的区别。虽然都是多,但多的程度却不同。基于以上教学实践,再请学生自己摆学具,第一堆摆在30个,要求第二堆比第一堆少一些,第三堆比第一堆少得多。学生们摆得很投入,也很机智,有一部分学生第一堆只摆了1个,说明他们已经在亲自动手中,比较深入地领会了这些概念的意义。
(二)让技术走进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创设情境、展现新知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使数学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让活动走进数学,让现代化的技术走进数学,使数学课堂具有了现代化的意蕴。数学课内容从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动态、由平面变立体,内容展现方式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和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
2. 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和解决的。
3. 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安排少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多个解答的方法和答案。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的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魅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数学、爱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让学生着眼生活、联系生活,并始终着眼于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