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瑜
内容摘要:《诗经》总三百零五篇,是儒家的基本典籍,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征夫、思妇两类诗,来浅谈《诗经》的战争观。《诗经》的战争观基本为:提倡以友善亲近的风气,温和平静的心态处理战争;反对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坚持和平,反对杀伐,但又不反对正义的保卫之战,在正义战争中提倡无所畏惧,保卫家园。
关键词:征夫诗 思妇诗 《诗经》 战争观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古至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确定了儒家文化的重要地位。《诗经》除文中记载的作者外,其余皆难以考究,所以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的生活背景环境等,经我们推测《诗经》中的作者既有权高位重之人,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因此《诗经》涵盖内容丰富,可以充分的从多角度反映当时文化思想观念。
一.征夫思妇诗的含义
征夫思妇诗是指,由于战争而在外打仗的丈夫所唱的诗和思念丈夫的妻子所唱的诗。
1.征夫诗。《击鼓》中讲述的是一个小卒,被派跟随将军孙子仲前去化解宋国与陈国的纠纷,故事开始在讲述自己的行程,以及在路途中马丢失的事件,之后引出对自己妻子的思念之情,想起自己与妻子的海誓山盟,更加突出了对家的思念之情。《四月》、《小明》表达的都是征夫所受的服役之苦,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反对服役,以及思乡的浓厚情感。《渐渐之石》表达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气势,当自己国家受到侵略时,会毫不退缩、顽强抵抗、保家卫国家,体现了战士们的激情与豪迈。《采薇》中,反映的战争观是士兵和百姓反对侵略战争,而英勇保家卫国。诗中描述战士有家不能归的悲凉情感,戎狄来犯,不得不保卫家园,与之交战。
2.思妇诗。《卷耳》主要写对丈夫的思念,不能相见只能想象,想象丈夫喝酒登山,思念家乡忧伤的样子,思念之情不能克制,都没有心思去采摘卷耳菜了。《采绿》诗风格活泼,形式简单,写出一位女子外出丈夫的思念盼望丈夫早日归来,也很好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夫唱妇随的生活观念清晰可见。《小戎》是描写一位妇女思念丈夫西征,从诗中可以读出女子对丈夫的思慕之情。而《伯兮》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女子为自己丈夫在外保家卫国的自豪之情。女子在家不梳妆打扮,一心只等丈夫归来。《汝坟》表现的是一种对国家战争的不满,期待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
二.由征夫诗、思妇诗中反映出《诗经》的战争观
《诗经》是儒家经典书籍,其中折射出的战争观念也是符合儒家思想文化的。从征夫思妇诗中管窥《诗经》的战争观有以下几点内容:
1.文章内容普遍表达出对战争的反对,憎恶和怨恨,反对长期服役和征战。
2.普遍表达出对家人、妻子、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诗经》中的家庭观念也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观念。征夫就是因为家园受到侵犯,所以才会征战沙场,保家卫国,而思妇是在家中久久思念,期待丈夫平安归来。
3.反对侵略战争,但是当国家受到侵略时,毫不畏惧,坚持抵抗,征夫们对战争持有积极的心态,并且也会得到家人的祝福与支持。如《伯兮》中描写妻子为丈夫保家卫国去征战而感到自豪;《出车》也写出了征夫们义不容辞,勇猛无惧的心态。这种对战争持有两面的态度被儒家称为“义”,自古都有舍身而取义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不喜欢战争,但是并不代表会软弱被欺。儒家《诗经》中的战争观首先要保证自己不去侵略他人,但是当他人侵略自己的家园时要顽强抵抗,坚韧无惧,保护自的家园,这就是“义”的战争。而当自己去侵略他人时就是“不义”的战争,受到广大人民的反对。
4.当是“义”的战争时每个征夫都将视死如归,无所畏惧。在《出车》中就表现突出表现了这种情感,体现了征夫勇猛无敌的气势和保卫家园的自豪之情。
5.《诗经》中普遍表现了和平、和谐、安宁的生活,突出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国起源于大河,起源之地在黄河、渭水、泾水流域,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农耕生活。先民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而由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们反对战争。自三皇五帝以来人们都是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好的生存,不曾有侵略思想。先民借助大自然的智慧,自给自足,因此民风淳朴,和平友善,崇尚自己自足,勤劳勇敢,不喜欢杀伐。但是对于正义的战争人们也会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勇敢的站出来,积极无谓的面对战争。
《诗经》中诗集涵盖内容丰富,作者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研究价值很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历史。《诗经》中的战争观念也体现了儒家的战争观念,总的来《诗经》的战争观念是:反对侵略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但是对于外来侵略战争要坚持顽强抵抗,保家卫国,英勇无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背景,人们安居乐业,自给自足,反对杀伐,其中传统农耕文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厚,也造成了《诗经》中这样的战争观念。
(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