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兴惠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结构已经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拉动内需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城镇居民消费市场的基本饱和和农村居民过低的消费率,使得开发农民消费潜力成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新农保 农村消费 影响途径
一、新农保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以广大农村居民为参加主体而建立的、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基础上,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筹资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待遇支付模式。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有地方政府支出。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状况增加档次。各地区政府在最低每人每年 30 元的补贴基础上确定补贴金额。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10 年,中国的消费率为 48.56%,不到 50%,而世界平均水平在 65%以上。同期中国的个人消费率为 35.21%,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市场消费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但同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在全国范围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与地域人口比例不相符合。
第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 增长速度,我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第三,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即各项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村消费需求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耐用品、高档消费量不足。
第四,农村居民储蓄率高。数据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260771.7亿元,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3倍多,但居民消费却仅增加1.5倍,最终消费率也从2000年的62. 3%下降为48%。而农村居民消费增加更少,仅增加1.2倍。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存在高储蓄性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意愿不足,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在此消费现状下,研究新农保的推行对于促进农民消费意愿,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农保对消费的影响途径
1.新农保通过对收入的影响来拉动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是决定农民消费规模和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转移性收入的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支出的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老年人是相对收入较低的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农村老年人消费倾向,从而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2.新农保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影响消费
生命周期假说指出个人在其收入高于其终生平均收入时储蓄较多,而收入低于其终生平均收入时储蓄就少。新农保的收入分配作用主要表现在平衡高低收入者之间福利的平等化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来提高整体消费倾向。个人账户是完全积累制度形式,根据个人所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同,其领取养老金的水平也不同,在年轻时候的资金的积累,用于年老以后的消费,实现个人代内收入再分配。新农保降低了农民由于长期缺乏保障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受,稳定农民的未来收入来源的信心,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3.新农保通过调节农民心理预期影响消费
新农保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新农保的三支柱筹资模式确保了这一制度的可持续性,降低了农民对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增加了收入再分配未来稳定收入来源,显著减少农民的不确定性心理,进而有效提高农村的消费支出。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要改变农民的养老观念,使其加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行列中来。要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法规的优越性加以宣传,要强调参保能使农民从中得到的好处,让农民把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心理预期,让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来。
2.取消“新农保”中的“捆绑条款”。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老人子女不愿参保,老人为了领取养老金替子女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发生扭曲了“新农保”惠民利民的效应,降低了基础养老金补贴的吸引力,违背了“新农保”实施初衷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新农保”没有必要加附加条件,“捆绑条款”应该取消。
3.增强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分配调节机制。
我国“新农保”基金主要存银行、买国债等,基金管理层次较低,导致最终的收益率较低,这大大降低了投资收益率对分配调节的杠杆作用。在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拓展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渠道,如可以将基金一部分投资于国家重点项目,另一部分由商业银行托管,专业投资机构投资等手段进行市场化管理。
4.加大养老保险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政策运行效率
提高政府各级部门政策运行能力是新农保制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为了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新制度与旧制度的衔接问题,如参保人基本信息核实、缴费、领取等有关程序的工作。加大养老保险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政策运行效率。
5.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
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基础养老金发放等情况,要求村委会、乡镇、县定期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纠正和防止伪造年龄和冒领待遇的行为。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李晓颖.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吴淑定,邓小丽.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19).
[3]徐振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报告[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黄涛珍,石越.我国新农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