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本召
每周回老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倘若七日不回一次,心里便装着一事。父母在的时候,是一件小事,现在父母不在了,就成了一件大事。
每次回,村里熟知我的人都招呼我:“回来了!”我的回答都一样:“嗯,回家看看。”其实,我也不确定回家看什么、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老家就在那里等着我,我去或不去,它都保持着一种姿势,弥漫着一种味道。
就在一夜,老屋内的灰尘开始多起来,不知道这些微小者从哪里来,屋子里没有人,它们开始肆无忌惮起来。桌子上,电视机上,床榻上,窗户边上,墙壁上……一切能落稳它们脚跟的地方,都一一被占领,薄薄的,如同逝去时间的纱衣。我说不上讨厌它们,没有它们,人也闲得慌。母亲一生都和它们打交道,早上扫,傍晚扫。拿起笤帚,不像是在清除,更像是在哄邀它们。鸡毛掸子只是惊扰了一下它们的梦境,给它们换了一个位置,调整一个方向。我得感谢它们,低头的瞬间,突然明白,有那么一天,我一样会把自己扫进更大颗粒的灰尘里。
夏季,院子里的草疯了,没有人管它们生死,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高点的、矮点的、阔叶的、细叶的、叫出名字的,无名字的……参差不齐、无拘无束。这些草,虽然是绿的,但一点儿都不鲜活。深褐的地面,斑驳的外墙,忧郁的天空,杂乱的草茎,怎么组合都不是一张明艳的水彩。我尝试着用镰刀去割断那些草的连襟,但镰刀早已哑语。磨刀石还在,屋檐下有一盆雨水,可以舒缓镰刀经过磨刀石的疼痛。我慢慢地蹲下来,蹲在老家的院子里,五月,满身虫害的桃树下,许多桃子英年早逝。院墙下,裂缝里竟然长出一棵苦楝,矮小,不及它身边的石榴树的裙角。阳光下,石榴花开得血一样红。
连续的几天阴雨,老家的三间平房都渗雨了。父母要是在,屋顶是不会被雨偷袭的。现在,他们不在了,一样该来的还是会来。春天的燕子来过,但发现大门是紧闭的,它们又飞走了;杨树的白色绒花来过,它们柔软的身体顺着门缝和门脚钻进老屋,不肯出去;机灵的老鼠不邀自来,在老屋里晃了一下,找不到半点粮食,就啃几口破旧的棉絮;聪明的蜘蛛倒是随遇而安,墙角的三角地带,它们随便一扯,就搭起一个家,整日整夜地挂着。老屋所有的南边窗户一直开着半扇,风可以溜达进来,阳光可以溜达进来,鸟叫也可以溜达进来吧。
抽屉里,满满的旧物件:父亲的毛笔、母亲的线手套、不亮的灯泡、锁不上的旧锁、褪色的旧照片……每次回,我都会拉开抽屉,找找这,找找那,什么都找不到,又什么都能找到。这些小东小西静静地躺在木质的回忆里,一点点温暖着我的视线,把我的心装载得满满的,不留一点儿缝隙。
当当当,老家的机械钟突然响起。一瞬间,寂寥的老屋突然有了气息,有了气质,有了气场。我仿佛听见了齿轮之间的咬合声,无数黑暗的物质在这种声音里被解放,被唤醒,被信任。老屋里,除了这口年迈的机械钟,还有谁可以和老屋共频率呢?我没有理由去打断钟声的呢喃,每周一次,我站在板凳上,继续帮它上紧发条,只为每一个回家的亲人都能看见来回的坚强的钟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