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
“符合”一词,读者们肯定不陌生,也一定会用这个词。可是,“符合”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谈谈虎符了。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到它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以验真假。
“借我虎贲三千,复我浩荡中华”,这样的诗句,读起来就令人热血沸腾。“虎贲”就是像猛虎一样的勇士,可见在中国,古人对虎的形象崇拜至极。用威猛的虎来鼓舞战士的斗志,古人作战调兵遣将必须要有兵符,兵符上面还要用黄金刻上一只猛虎,这就是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合并在一起,能对得上,这就叫“符合”,也就生效了。对不上,必假无疑!将士们只认虎符不认人。
虎符由于历史上功能特殊,工艺要求极为复杂精细。现代人复制虎符,从选料、破料开始,到最后抛光、镶嵌几十道工序,历经整整16天后一个完整虎符才能在真金火炼后完美呈现。中国已发现的最早铜制兵符共4件,极其珍贵。
新郭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因此,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杜虎符
据称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现在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和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金虎符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信陵君的故事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进攻赵国,紧紧围困住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为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就向魏王和信陵君魏无忌求援。
魏王派遣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军队驻扎在邺。这时,魏王受到了秦国人的威胁,说是如果魏军敢与秦军交战,必将招致灭顶之灾。魏王畏惧秦国的强大,哪敢与秦军接战?便下令驻军观望,邯郸危若累卵。这就急坏了一个人?谁?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他想:魏国既然已经出兵,却不敢与秦军交战,解邯郸之围,这还有何诚信可言?岂不让天下人耻笑!为了驰援邯郸,信陵君便使了一计,他和魏王宠爱的夫人如姬密谋,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偷得了调兵的凭信——虎符。然后信陵君快马加鞭,驱车赶到邺,取出虎符,命令晋鄙立即出兵为邯郸解围。谁知晋鄙怀疑信陵君,仍不愿发兵。信陵君勃然大怒,叫道:“你胆敢不信虎符,还要不要命了!”话音一落,信陵君身边的力士朱亥立即抽出暗藏的铁椎(锤),砸向晋鄙的脑袋。晋鄙脑浆迸流,一命呜呼,信陵君取代晋鄙为帅。他从军队中挑选出八万精兵强将,向秦军猛攻。秦军被打退了,邯郸得救,信陵君也因重义勇敢而名垂青史。
抗战时期,郭沫若先生在重庆,闲暇间逛地摊时,偶然购得一件青铜虎符,于是激发出灵感,创作了五幕话剧《虎符》,演绎这段流传千古的故事。
(责任编辑 张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