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星:通信火的时候,也赶上了

2016-05-14 23:32
通信产业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电话线机务网线

通信履历

1978年9月参加工作,高级电缆线务员。由通信机务员转岗至通信线务员,现任渠道驻销经理。

57岁的胡卫星身上有着北京老大爷的显著特点,喜欢说“古”。这也正契合了本期《通信产业报》创刊20周年的选题宗旨,还原历史、总结经验、启示未来。

健谈,甚至话有些多,这是记者对胡卫星的第一印象。不过,作为一名合格的运营商渠道经理,嘴上的功夫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北京联通紫竹院分公司共有5名渠道经理,胡卫星正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渠道经理主要负责网点维系、服务支撑工作,每天都要骑着电动车到自己所负责的网点了解情况、传达公司指示、指派销售任务、补给产品等。对于网点所涉及的大客户,渠道经理要不定期进行客户走访,将最新最好的产品、服务提供给客户。

采访过程中,胡卫星告诉记者,实名制之后移动电话卡的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渠道商黑卡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KPI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过,胡卫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他所负责的范围内共有9所高校,每年的开学季都是移动电话卡销售的黄金时期。胡卫星在这段时期内,也将主要的精力放到校园卡销售上,由于其有着10多年的人脉关系,因此每年开学季都能获得大丰收。

其实,胡卫星最早并不在渠道岗位,而是一名喜欢摆弄机器的机务人员。1978年高中毕业的胡卫星便来到了北京市电话局,从事机务设备维护工作。在那个年代,电话局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单位,然而现实却没有胡卫星想象的那么美好。机房中的设备大多是1947年国民党遗留下来的,还有最早的1942年的西门子设备,由于设备的老损严重,且当时的技术很落后,因此经常出现设备熔断的现象。

胡卫星所在的组共30多人,负责大约6000台左右的设备维护工作,而就是这6000台设备,每天有至少100多台会出现熔断的情况,而当时的技术想要找出哪台机器熔断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胡卫星告诉记者,只能精确到20台左右机器的范围,再在这些机器中逐一检查。为保证用户不受影响,这个组的30人要分为五个班,以五班倒的方式,保证机房24小时有人看守维修。这一工作量对于现在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绝对是满负荷的工作量,且不说机房还有80多分贝的噪音污染。

胡卫星将那段时期称为步进制时期。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电话机迎来了纵横制时期,噪音的问题解决了,设备也更加耐用、易于操作。直到1988年,程序控制解放了大部分机务维护人员,胡卫星所在的30多人也只能留下不足半数的人继续从事机务维护工作。胡卫星主动提出,愿意到外线去锻炼自己。

经过一年的培训,1989年也就是14局(现北京联通紫竹院分局)成立之后的第二年,胡卫星加入到了14局,成为了该局外线班12个人中的一员。胡卫星回忆,当时四季青整个管辖面积都由他一个人负责,约有用户5000多户,一天维修量高达上百个,大部分都是维修电话线,因为当时的电话线都是皮线很容易断裂,装一部固话,需要每隔30米架一根电线杆,一天下来,胡卫星所在的班只能完成一部电话的安装工作。然而那个时候虽然很累,却是胡卫星最喜欢的一段回忆,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用户要上门求着工作人员安装电话,这一“福利”一直延续了很多年。然而,随着通信科技的进步,固话资源逐渐丰富起来,这种供需关系也随之改变了。

2000年ISDN时期,网络开始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胡卫星也从一名拉电话线员转为拉网线员。讲到那段历史,胡卫星苦笑着说,当时的网速只能达到56KB/S,但是因为是新鲜事物,市场需求强烈,谈到这他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电线、电话线、网线交织在城市的半空,一市民欲寻短见,从18层楼跳下,最终却被3层楼的线缆们救了下来;另一个则是,他在给一家用户安装网络时,由于线缆过长,损耗过多,拉好的网线居然没法使用,即为0KB/S。讲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是笑话更是苦涩的回忆,在技术落后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作效率也难以提升。(本报记者 李秀远)

猜你喜欢
电话线机务网线
机务联系电路设计实例分析
机务管理模式下提高货车列尾装置作业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绿色的电话线
绿色的电话线
关于如何降低配网线损的研究
绿色的电话线
机务检修质量管理研究
加强配网线损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加强车辆机务技术管理保障运输安全的对策研究
网线与网线头区别以及网线的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