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上午,居住在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胜利路社区公园北路10号的吴春华104岁到来之日,老河口政协领导专门登门祝贺。提起吴春华老人,她穿越一个世纪,那满脸的皱纹里盛满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也盛满了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百年来的艰辛、坎坷、幸福。
百岁人生——从童养媳到五世同堂
吴春华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吴家饭铺,父母无力抚养,8岁时被家人送至湖北省老河口徐家与她同岁的徐忠源定了娃娃亲,做童养媳。被婆婆养到18岁,吴春华才跟自己的丈夫圆了房。因是战乱年代,使他们有家不能住,婚后,她跟着丈夫、公公、婆婆在光化县城等地靠父亲会织布的手艺做点纺线、织布的小生意谋生。
吴春华老人共有四儿三女,大儿子已经76岁了。老人现与小女儿徐梅居住。据了解,她的7个儿女因工作分散居住在宜昌、襄阳市区及老河口等地,早已事业有成,成家立业,并都有了他们自己的儿孙,吴春华家里现在是五世同堂。过年过节,全家48口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徐梅拿出母亲吴春华的身份证,出生年月日一栏赫然印着:1912年1月22日。
一字不识——老人的子女个个有出息
虽然她的老年聪敏在当地很出名,但老人家却很谦逊:“我没念过书啊,不识字。”虽然老人没上过学,想改变子女们的生活状态,只有供他们读书。老人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却让自己的七个孩子都去读书了。“当时家里很困难,全家就靠父亲、母亲靠劳动日挣工分分粮油,因家大孩子多工分挣得少,物质分配就少,为补贴家用,家里养的鸡下了鸡蛋,母亲不舍得吃,拿去给我们换了两个学习本。”二儿徐大义回忆道,“别看我母亲现在很慈祥的样子,她年轻的时候可厉害了,兄妹七人没有不怕她的,当年母亲管教他们最严的就是学习,谁要是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她可是真打啊。”
“兄弟姐妹们能念书,离不开他们母亲的支持。记得小时候上学时,正处于靠工分吃饭的时代,农村小孩拾鸡粪、猪牛粪或割青草喂牛马按斤计分。大妹徐峰从小就聪明好学,一入学成绩就在班上前列。可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时代,父亲男尊女卑封建思想严重,认为女娃娃念书无用,上不上学都一样,早晚是人家的人,极力阻止大妹上学。可母亲坚决反对,认为男孩女孩都一样,说服了父亲。一到农忙班里就有很多同学请假回家帮忙,俺妈从来不这样,我们兄妹几个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活儿落下过功课。懂事的大妹徐峰考入大学,为了节省家庭的支出,却只读了襄阳财校速成班,毕业后在襄阳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靠努力工作荣升为襄阳档案局长,成为县级干部。”二儿徐大义对母亲赞不绝口。老人的二儿子徐大义对我们说:“小时候,母亲教我烧火,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她告诉我‘火心要空,人心要实。她一边告诉我生火时火心要空火才能烧得旺,一边教育我做人心眼儿要实诚才能做成大事。”老人家就是这样用听来的故事教育子女,把子女个个培养成才。
老有所养——让她乐享幸福晚年
“我的女儿和女婿,待我都很好,对我是百依百顺。”吴春华谈到现在的生活总是乐呵呵的。老人的脸,其实就是幸福的晴雨表。老人怕孤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常忙里偷闲陪着老人,拉拉家常,谈谈变化。老人的口味与年轻人不同,晚辈们就尽量依着她,陪着老人一起吃或单独为老人开小灶。“老人年纪虽大,但还喜欢吃肉,家里就每餐给她烧肉,怕她嚼不碎,就把肉炖得很烂。”女婿杨守富说道。
老人冬天怕冷,家里就给铺了厚厚的床铺,每天给老人准备好电力取暖器取暖;夏天,就给老人换上凉席,还经常给老人擦洗身子。
百岁老人首游北京,对于100岁老人吴春华来说,在百岁生日之后的9月12日,这个日子非比寻常。因为,有生以来,她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
在父亲、母亲孝敬老人的言传身教的感染下,吴春华的外孙女杨锐、杨悦对外婆更加孝顺有加,为圆外婆去首都之梦,已参加工作的姐妹俩拿出多年积蓄了却外婆心愿。
9月12日,姐妹俩陪外婆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为了老人旅游开心,解决行走不便,外孙们还特地为外婆准备了折叠的轮椅。“外婆可开心了,别看她什么也不说,单从她满脸的笑容就知道。”在火车上孙女杨悦与姐姐打趣道。
到了北京,在俩外孙女的陪同下,老人游览了日新月异的北京,今儿参观天安门、故宫,王府井、北京动物园,明儿看看北京的街景。最令老人欣喜的是,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老人亲眼瞻仰了毛主席遗容,见到了人民的大救星,并献上鲜花。
如今,老人已申报每月享受政府100元的高龄补贴,并每个月领到70元的新农保,到了节日,市民政局、办事处的干部就会上门送上礼物和祝福。
(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办公室 张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