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刘凯
清雅是艺术美学的重要范畴。清雅有清新秀雅的含义。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十分推崇清雅的艺术风格,文人画论也以清雅的品格品鉴绘画和评藻画家。清雅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意蕴。若追本溯源,清雅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源于先秦,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家皆有相关的论说。不过,道家哲学对清雅之美更为重视,这和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观有重要的关系。本文自清雅的语义人手,释清雅内涵,阐述以清雅评画及表现形态,辨析清雅与脱俗的关系以及与画家修养的关系。
一、释清雅
清雅之论缘何而来?“清”的本义是用来解释水的特性,意思是清净、清洁、清明,如《说文·水部》:“清,服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除了本义之外,“清”还有引申的含义,比如形容秩序、评价人的品格等。《说文解字注》释“清”:“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以“清”喻人清白纯洁的品格。“雅”指的是一种鸟,本义是素淡,清正。《说文解字注》释雅:“楚鸟也。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在语义上,清雅之论,主要指的是事物清淡朴素的质地。
先秦诸家,以道家最为重视清淡之说。道家虽未将清雅明确地提出来,在老庄的文本中,却较多地使用了“清”,并多方加以阐释,它和清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道家以“清”为美建立在老庄哲学阐释天道特性的基础上。老子和庄子认为“清”是道的一种属性,其特点是自然无为;同时,也用来描述人体道时的精神境界。只有保持了虚静之心,人才能够与自然之道相通,体现了道家以自然、朴素为美最高境界的审美观。《老子》书中,提到“清”虽然仅有四次,却将其地位看得很重要。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一”在《老子》书中,指的是“道”,“得一”即得道,“天得一以清”,以“清”来比拟“道”清澈澄明的本质。“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以能敝复成。”(《老子·十五章》)描述了人体道时的心理状态:清心寡欲,安宁平和。“清”不仅指人体道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和老子的政治追求有关。“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认为国家若要安定,得遵循自然大道,才能使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总的说来,老子对“清”的认识是和其自然天道哲学观一脉相承的。庄子对“清”也很重视,他说:“夫道,渊夫其居也,渗乎其清也。”(《庄子·天地》),以“清”来比喻“道”清澈澄明而又深邃混沌的特性。庄子以“清”喻人:“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庄子·田子方》)庄子借田子方和文侯的对话,表达了自己所理解的理想人格,即为人要质真而淳朴,内心契合自然,清明而且包容。这里的“清”也取其本意,即纯净、生机勃勃的意思。庄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是清澈而活泼的。至于如何达到“清”的境界,老子说“涤除玄鉴”,庄子则认为通过拂去心灵的蒙尘方可洞见宇宙的玄空之境,以“独见”“独闻”的方式,进入清澈澄明的精神状态。这成为后来虚静澄明艺术风格论的哲学来源,同时也是艺术创作主体修养论的来源。
儒家也重视“清”,不过儒家对“清”的推崇带有显著的道德意味。儒家经典常以清比德,强调了人格的高尚和完美。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借水喻清,将人性的高尚与水的晶莹澄澈同论。儒家也以“清”鉴人,荀子“(玉)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以比喻君子超凡脱俗和温润的德行。“雅”有正的含义。儒家思想以正、德为雅,行事要符合社会秩序和礼法的规范,也属于道德范畴。《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还有温文尔雅、神态娴雅、超越功利等含义。《荀子·荣辱》:“君子安雅。”儒道两家的清雅之释,不仅在哲学领域里对后世产生影响,同时对艺术审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玄学接受了老庄“清”的哲学观念,“清”在魏晋时期最早用于人物品藻,以评价人物的风度和品行。《世说新语》以“清”为核心评价人物,采用清蔚、清和、清远等词汇品藻人物,如王羲之“清鉴贵要”,裴楷“清通”,以形容他们超脱名利和摆脱繁文缛节束缚的性格,赞美士人超凡脱俗的气质,倡导人应该将本性从真诚的心灵中释放出来。《三国志·魏志》评徐宣“清雅特立,不拘世俗”,将清雅上升到人品高尚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典雅》:“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钟嵘以清淡、雅正为审美标准评诗,《诗品》中以诸如清雅、清巧、清润、清远、典雅等词汇品评诗歌,好尚雅正、清新的文风和审美意境。《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烘托了清雅超脱的意境。张炎《词源·清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这些文艺理论以不同的方式阐发清雅审美趣味的内涵,作为一种风格的清雅,在古代艺术理论中影响是深远的。
二、以“清雅评画及表现形态
以清雅为审美标准评价绘画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传统,自南北朝就已经盛行,南朝齐梁间画家谢赫,在我国最早的绘画品评著作《古画品录》中,评价姚昙度的画“真为雅郑兼善,出人意表”,评毛惠远“力遒韵雅,超迈绝伦”,评吴睐“体法雅媚,制置才巧”,认为好的绘画作品有雅致的韵味,因其不染世间的尘俗,而具有了超越世人的艺术魅力。与他同时代的姚最在《续画品》中评谢赫画:“不副壮雅之怀”,评萧贲画“稚性精密,后来难尚。”唐代张彦远在我国第一部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有“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的评述,又说“上古之画,迹简淡澹而雅正。”(《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评价萧悦的画风格“工竹一色有雅趣”,说郑町的画“淡雅”。(《历代名画记·历代能画人名》张怀瓘评价陆探微的画风格是“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画断》)宋代以后,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兴起,以清雅评画更是常见,米芾评范宽的画:“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画史》)苏轼有论画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邓椿评王冲隐《竹棘》《雪禽》两幅画“极清雅”,评孔去非画:“长于小笔,‘清雅可玩。”(《画继·捂绅韦布》)“燕文季,神庙时人,工画山水,清雅秀媚。”(《画继·山水林石》)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逸品》认为清雅是逸品画的特征:“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沉逸。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浊,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逸品”论自唐代朱景玄提出后,经过几代理论家的阐释发掘,已经成为中国画最高的审美品格,唐志契评价了逸品的美学特征是清新俊逸,风雅飘逸,澄澈而令人瞬间有所领悟。为了进一步说明“逸”的内涵,他将“逸”和庸俗、混浊、含混、模棱两可作了对比,在他看来,逸品画的风格是一种无意识奇特的创造,能启发观画者的悟性,使人悠然间有所领会,而不是模棱两可地表现对象,令观者的视觉感受模糊而不知所云。这个看法十分有见地。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盖华滋、精细可以力为,雅健、清逸则关乎神韵骨骼,不可强也。”上述的清雅、古雅、淡雅、雅逸、幽雅、清气、和雅、隽雅、雅健、清逸等都是清雅风格具体的表现形态,画论家以此评述绘画用笔、用墨、意境,实则体现了他们追求清秀淡逸、恬静隽永,脱俗出尘的审美趣味。
清雅之论不仅可以品评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也可以从总体上勾勒出艺术时代风格的一个侧面。元代是文人水墨画兴盛的时期,元画在艺术面貌上与南宋绘画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关于元画和南宋绘画的艺术风格之变,徐复观先生认为其不同之处在一个“清”字。时代风格也影响了画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他认为赵孟频的水墨画以“清远”代替了南宋的“幽玄”,将水墨山水艺术重新导向了自然和人心,有清远、雅致、清宁和安静的气质。这绘画清远的气韵来自他身在富贵而心在江湖的隐逸性格和悠然自由性灵,是形成赵孟颊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
三、清雅与脱俗艺术作品呈现清雅的气韵,当先脱去俗气。这个审美理想自魏晋时期便开始。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一位……他们的艺术的理想和美的条件是一味绝俗。庾道季见戴安道所画行像,谓之日:‘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尽!以戴安道之高,还说是世情未尽,无怪他气得回答道:‘唯务光当免卿此语耳!然而足见当时美的标准立得很严格,这标准也就一直是后来中国文艺批评的标准:‘雅“绝俗。”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如阮籍、谢安、画家戴安道等士人,以简淡玄远的清雅为美的趣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艺术风格是画家性情的反映,才品清雅来自于画家天真仁爱的赤子之心,源自其自由奔放的人格,处处洋溢着生命之美。这也是庄子说的“解衣般礴”的境界。清雅是和庸俗相对的。中国画创作主体历来有两种,一是文人士大夫,一种是工匠画,即主要以画为谋生手段的匠人或宫廷画师。文人士大夫,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仅业余从事绘画,以清赏“墨戏”为创作目的,作画“聊以抒胸中逸气”,选择的绘画题材也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主题较为多见,以表现渔隐、江湖、泛舟等主题为乐,以清高雅致为艺术创作的审美情调,这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传统。而工匠从事绘画,需要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宫廷画师,也必须以皇家的钟鼎富贵之气作为审美标准。这两种从事绘画创作的主体,创作的职业性、目的性非常明确,审美上也得迎合雇主的趣味,而被文人画家视为庸俗。绘画风格清雅与脱俗的区别,首先体现在了创作主体身份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上。清代画家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有《避俗》篇,提出了避俗存雅的主张,认为绘画风格的雅俗实则归因于画家本人的雅俗。他说:“夫画之俗有无:日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并分别解释了这五俗的表现形态,要去掉这五俗才能获得清雅的艺术效果。与这五俗相对应,画的风格有五雅:高雅、典雅、隽雅、和雅、大雅。去俗就雅,才能画出好画来。林纡《春觉斋论画》:“吾辈画山水、花鸟、竹兰、怡情适性,风雅清高,已属盗名惑世,折人福泽,何况淫画坏人败俗,更属罪过,但能不画,积德尤多。”“报主清,韵主高,故文人下笔,必有一种清高气韵……而皆有一种离尘拔俗之致,即气韵清高也。”以清雅作为和俗相对应的气质。与清雅之气相反的是俗气,既庸俗、功利之气,指的是功名利禄的欲望。至于怎样脱俗,认为应该多提高本人的心灵陶养和摆脱名利之心。这个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相当大,画家尚渔隐、山居,创作题材选择上也以渔庄、独钓、隐居生活为主,比如“元代四大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吴镇的《渔父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这些绘画在主题的选择上有惊人的一致,即选择描绘清淡幽远的生活状态,少了富丽堂皇的气象,也没有风俗画的那种世俗的人间烟火气。
艺术风格的雅与俗,说到底还是画家本人心性和审美取向的雅俗决定的。避俗而取清雅,并不是要画家去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元四家归隐山林,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蒙古族取代了宋王朝的统治,对汉族知识分子打压和排挤,使得他们不得不将视线投入到自然山水的关照中。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文人画家靠卖画维持生计,而艺术风格却追求清标雅韵,并不少见。清代的石涛,扬州画派的画家们,近代的吴昌硕,集文人画艺术之大成的齐白石,都有过卖画的经历,只是,他们卖画是维持生活的手段,而艺术追求却并未因此而降低半分。绘画是触及到人的精神和心灵,若随波逐流而不注意清雅意趣,则难以悦人心目。
四、清雅与画家修养
传统画论所倡导的清雅的修养怎样而来呢,怎样才能够增加清雅之气呢?艺术家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学习古人的艺术传统,有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历练,并且通达变化,不落古人的体制,而能自出机杼。
1.首先是重视文化修养的陶养。文人水墨画清雅的气韵和趣味,来自画家本人的艺术气质,这气质从读书中来。庸俗之气产生的根源在于学养不丰富,所以历来画家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古代画论经常提到读书与脱俗之间的关系。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避俗》:“如欲避俗,当多读书参明理,始以荡涤,继以消融,须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周亮工《读画录》录画家方亨咸的话“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赏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林纡《春觉斋论画》:“凡胸有卷轴之人,落想必不俗,若凝滞于物象,即谓之俗笔;不化其拘牵,即谓之俗韵。”除了读书可增加文化修养,增强游历也可增广见闻。
2.在艺术创作上,自我重复,泥古不化,陈陈相因,也被视为庸俗。去俗就雅来自学古人传统,通达变化,自成一家,不落入古人的窠臼。清代方薰认为“笔墨简尤其辨得雅俗”,绘画作品在形式上亦有“雅格”与“俗格”的分别,他在《山静居画论》云:“写意画最易入作家气,凡纷披大笔,必须格与雅。”所谓“作家气”指的是画家由于作画过于娴熟而于笔墨之间流露的习气,雅格有清雅的气韵,与“作家气”不同,要大笔挥洒,脱去程式化的匠气。“雅格”画有“卷轴气”:“盖古人所谓卷轴气,不以写意、工致论,在乎雅俗,不然摩诘、龙眠辈皆无卷轴。”“古人画人物亦多画外用意,以意运法,故画具高致。后人专工于法,意为法窘,故画成俗格。”认为“高致”是“雅格”的特点,即不拘泥程式,画外用意。而“俗格”则是画家的心灵受到束缚,表现手法工巧于法度,画的气韵就庸俗了。所以清代画家石涛有“俗除清至”的观点,从画家本人来说,只有“心淡若无”方能“俗除清至”。《石涛画语录·脱俗章第十六》:“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石涛所说的“愚”指的是画家心智被程式化和俗套束缚了,艺术创新可以带来清新的艺术气息。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杰出者不能不通达,不能不明悟。”好的作品来自澄澈明净的心灵。老子说“涤除玄鉴”,通达之心并非生来就有,涵养心境,立定志向,日修夜练,持之以恒,渐渐悟出超脱的智慧、思想有所专注,画境亦有所深度,操笔用墨于不经意之间,脱俗而得清雅之。
清雅是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今天的时代相对于过去那个文人画盛行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商业化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守着清雅的传统,还是随波逐流地一味流俗;是脱离尘世的孤芳自赏,还是以雅俗共赏为己任,是摆在当代画家面前的问题。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水墨画,承载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观者审美期待的视野中,还是希望能够见到清新典雅的作品。欣赏一幅水墨画,画中浮动清雅的气息,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仍然是大多数人观赏水墨画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