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品德 自助成长

2016-05-14 04:32张丽黎
中小学德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悟品德心理

张丽黎

摘 要“积极品德,自助成长”主张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融入品德课堂。参照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构建以心理自助、生活自助和生存自助为内容的快乐课程;精选自助主题,通过情景体悟,涵养儿童的积极品德,实现自助成长。

关 键 词品德课程;积极心理学;自助成长;情境体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50-03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教育的研究重点应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①”,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1]。它强调以个性化的积极力量驱使学生表现出相应的积极行为,帮助学生用积极的方式看待世界,追寻幸福生活。这与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品德课程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任务,而“学做人”的关键在于增长实践智慧,这需要“对生活的洞察”和“行动中的智慧”。在现实语境下,即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道德发展,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培育积极态度和行为力量,帮助学生“学做人”“长智慧”。由此,德育即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它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2]。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积极品德,自助成长”的构想与主张,即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引入品德课堂,让学生学会用一种更加开放、积极的眼光看待社会、他人以及周围事物,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救、自律和自我教育,实现自助成长,成为“身心健康会自护”、积极生活的小公民。

一、厘清内容框架:构建通往幸福生活的快乐课程

我们参照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链接孩子已有生活经验,设计了自助成长手册,为教学提供指引。自助成长手册包含心理自助、生活自助和生存自助三大内容,分别对应品德课程内容标准的三条主轴,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融入其中。

1.心理自助:关注儿童与自我

在积极品德教育的视域中,儿童的生活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积极品德最重要的是要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儿童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冲动,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因此,“心理自助”关注的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中“儿童与自我”的部分,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积极的个人特质和潜能挖掘。

其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等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2.“生活自助”:关注儿童与他人、与社会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此,“生活自助”关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儿童与社会”的部分,注重儿童与他人关系的建构,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体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方面,以培养孩子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生存自助:关注儿童与自然

“生存自助”关注的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儿童与自然”部分,在建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学会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互助的本领,切实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以及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等三方面。教师根据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引导孩子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危害,通过创设情境与活动及大量案例,得出多种方法降低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并将其巧妙应用于生活,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是并列且相互补充的关系,强化了品德课程对学生个人成长的“现实意义”,关注学生应对问题的积极动机、认知策略与解决方式。由此,构建起学生通往幸福生活的快乐课程。

二、创新教学实践:探寻走向自助成长的积极品德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品德教材为基础,开发了“成长自助手册”学期自助主题内容规划。据此,根据教学实际,师生精选自助主题,通过情境体悟,涵养积极品德,实现自助成长。

1.精选自助主题,学习自助成长技能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自助主题内容规划中精选自助主题,生成“成长自助金钥匙”,进而展开教学。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一、二单元为例,各单元主题生成点及目标设置详见下表。1.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

2.树立自信,追求梦想,锻炼意志,为实现目标能不断努力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自助的关注点是儿童的自我建构,在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学习自我调节。故本单元创生“心理自助手册”。

例如,《每天都有好心情——我的开心日历》(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依据学期自助主题内容规划中“各单元的主题生成点”及“目标设置”,本课将生成心理自助“金钥匙”:不开心时让自己高兴起来的好办法,即“快乐妙方”。《价格的秘密》(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则生成生活自助“金钥匙”:购物实用小画册,让孩子学会“价格变化有秘密,货比三家不吃亏,讨价还价得低价,计划购买实惠多,符合需求最重要”的购物本领。《遇到危险怎么办》(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一课,开发生存自助“金钥匙”“自护自救儿歌:查找危险防伤害”,通过易诵易记的儿歌教给孩子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的技能和方法。

自助成长主题的选择强调品德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关注学生应对问题的积极动机,以及认知策略和积极方式的获得。借助自助成长主题,从品德教材内容中提炼实践智慧,以“成长自助金钥匙”的形式,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升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能力。

2.创设体悟情境,涵养积极品德

“积极品德,自助成长”构想下的品德课教学强调以情境为载体,运用暗示导引、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心理场整合等心理学方法,通过体验、互动、对话,创生成长经验,引导学生选择积极生活方式、策略处理生命和生活事件,在反思性成长中构建“积极力量”行为模式,积淀实践智慧。由此,形成了“情境—体悟—内化—行动”的情境体悟式教学流程。

不同类型成长自助手册的课堂创生模式侧重点各有不同:“心理自助”关注个体的自我建构,教学凸显“典型情境,体验感悟——联系自我,矫正反馈——见之以行,迁移升华”的过程,其中“联系自我,矫正反馈”是重点;“生活自助”以认识社会为出发点,关注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建构。教学过程强调“情境创设——感悟内化——以‘爱导行——以行养‘习”,其中,“感悟内化”是关键;而“生存自助”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教学过程凸显“典型情境——体验感悟——内化形成个体经验——演习进行实践迁移”,其中,“体验感悟”与“内化形成个体经验”是重点。

以“心理自助”为例,在《每天都有好心情——我的开心日历》(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图片情境“我战胜了游泳冠军和象棋冠军!”“我和游泳冠军比象棋,和象棋冠军比游泳”,故事情境《晴天和雨天》和“上学迟到”生活表演等不同教学情景。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体悟:遇到不开心的事,要学会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同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找“妙方”:平常你们还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呢?用什么办法让自己高兴一点?之后,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设置“开心盒”收集学生烦恼,并用“小魔术”形式变“烦”为“乐”。最后,将学生的结论转化为“快乐大转盘”中消除烦恼的方法。于是,本课心理自助“金钥匙”:“快乐大转盘”(如右图)水到渠成。

借由这一过程,孩子学会并巩固了管理情绪的方法,如“转移回避法”“合理宣泄法”“自我激励法”“幽默解嘲法”和“心理求助法”等,并尝试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帮助自己和同学解决烦恼,以此将本课所学所得迁移至生活,学会做自己情绪的小主人。

围绕“积极品德,自助成长”的教学主张,我们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不同自助主题的关注点不同,但都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个性特点和成长经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类型的自助方式与方法;情境体悟强调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让儿童通过自我建构,形成积极品德,促成其力量、美德和智慧的形成。如此,学生才能将成长经验体系化,真正在生活中迁移和应用所学,实现自助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晓娟,任俊,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2(2):487-489.

[2]李镇西.什么是好的德育[J].人民教育,2013.21;21-25.

猜你喜欢
体悟品德心理
萌宠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懂,才能得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好学者贤
心理小测试
品德
解题中的数学史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